在補貼退坡加速的通道上,特別是在受到科創興(xing) 起,壓縮產(chan) 能升級、技術迭代周期的背景下,能源領域中,尤其可再生能源產(chan) 業(ye) 正在發生較以往更加劇烈的分化。
近期密集發布的三季報佐證了這一態勢,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以可再生能源產(chan) 業(ye) 中“當紅”的光伏為(wei) 例,在A股光伏板塊已披露三季報的62家公司中,共有34家公司前三季度營業(ye) 收入同比減少,占比超過50%;而從(cong) 利潤角度著眼,62家公司中也有31家公司前三季度歸屬於(yu) 上市公司股東(dong) 的淨利潤同比減少,占比達到50%。
值得一提的是,62家公司中有6家在前三季度營收達到百億(yi) 元量級,分別為(wei) 通威股份、特變電工、隆基股份、正泰電器、太極實業(ye) 和中環股份。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上述6家公司前三季度營業(ye) 收入平均增幅達到了22.4%,對照利潤榜,6家公司中有4家躋身前六,分別為(wei) 隆基股份(34.84億(yi) 元)、正泰電器(28.64億(yi) 元)、通威股份(22.43億(yi) 元)、特變電工(16.68億(yi) 元),而6家公司淨利潤除特變電工同比減少13.98%外,其餘(yu) 均處增長,其中同比增幅最大的為(wei) 隆基股份(106.03%),中環股份(64.84%)次之。綜合來看,6家百億(yi) 級營收公司前三季度平均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36.3%。
在業(ye) 界看來,光伏產(chan) 業(ye) 延續了近一兩(liang) 年來的強者恒強格局,利潤也較以往更向寡頭匯聚。
但細究其中,從(cong) 市場情況來看,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裝機數據,前三季度國內(nei) 新增裝機僅(jin) 為(wei) 15.99GW,其中光伏電站7.73GW,分布式光伏8.26GW,這一數字同比降低53.7%。以至於(yu) 相關(guan) 機構預測,以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今年國內(nei) 新增裝機或將不足30GW,遠低於(yu) 2017年的53.06GW和2018年的44GW。同時,自去年“531”之後光伏產(chan) 業(ye) 鏈價(jia) 格下滑幅度也達到了40%-50%。不過,價(jia) 格的下降刺激了海外需求,相關(guan)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光伏組件出口達到49.9GW,同比增長超過了80%。
這意味著,習(xi) 慣於(yu) 國內(nei) 項目開發模式的中國光伏企業(ye) ,如今已不得不著眼國際市場,特別是伴隨著補貼的退坡,展開更加純粹的市場競爭(zheng) 已不可避免。而隨著資本對HIT、鈣鈦礦等新興(xing) 技術路線關(guan) 注度的逐漸提高,強者恒強的格局也並不堅固,以往“強者”曾經因技術儲(chu) 備不足、升級轉型不及時而被擠出第一梯隊的局麵極有可能再度發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