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氣象站觀測資料時間跨度較短(大多不到100年),製約了人們(men) 對地球氣候/天氣變率和機製的理解。為(wei) 了彌補器測資料的短缺,近100多年以來,地質學家們(men) 利用地球上的各種地質生物載體(ti) ,如冰芯、海洋沉積、樹輪、珊瑚、湖沼、石筍等,獲取了大量地球過去氣候變化的資料。這些古氣候知識極大豐(feng) 富了人們(men) 對地球氣候曆史的了解,同時也對檢驗氣候模式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價(jia) 值。
但是,當前古氣候研究載體(ti) 的時間分辨率較低,通常為(wei) 數十年到月。這樣的時間分辨率可以研究地球過去的氣候變化,但是無法用於(yu) 研究發生在天-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尺度的天氣變化。這極大地限製了人們(men) 對過去不同氣候背景下古天氣(Paleoweather)狀態和變率的認識;比如過去溫暖氣候背景下台風會(hui) 不會(hui) 更多更強、極端暴雨的強度會(hui) 不會(hui) 大幅度提升等。而這些信息,對於(yu) 預測未來全球變暖預期下地球極端天氣係統的狀態和變率,以及災害評估、生存風險和可持續發展等,都非常重要。
近期,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的指導下,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熱帶氣候變化實驗室,聯合中科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長安大學、廣西大學的科研人員,經過5年多的努力,利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LSCM)和納米粒子質譜(NanoSIMS),從(cong) 南海現代硨磲殼體(ti) 中獲得了多個(ge) 天-小時分辨率的生物地球化學記錄,並證實這些超高分辨率的記錄可用於(yu) 研究過去極端天氣變化。
硨磲是全球最大的雙殼類貝殼,自始新世(距今約5000萬(wan) 年)以來便一直是熱帶太平洋-印度洋珊瑚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硨磲壽命能達到甚至超過100年,其碳酸鹽殼體(ti) 生長速度非常快,幾十年就能長到1米以上。硨磲殼體(ti) 通常具有年生長紋層甚至日生長紋層,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高分辨率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載體(ti) 。
研究人員利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LSCM),獲得了南海硨磲680天(2012年1月29日至2013年12月9日)清晰連續的天紋層成像,同時利用納米離子質譜(NanoSIMS),獲得了小時分辨率的硨磲殼體(ti) Sr、Ca、Fe、Ba等元素。據此建立了該段時間內(nei) 天-小時分辨率的硨磲生物地球化學指標序列,如天生長速率、鍶鈣比(Sr/Ca)、鐵鈣比(Fe/Ca)、海表生產(chan) 力熒光記錄等。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這些超高分辨率指標序列中的脈衝(chong) 式突變,幾乎都與(yu) 南海北部的極端天氣事件有關(guan) ,如夏季的台風和冬季的寒潮。比如,在台風襲擊南海北部的時候,硨磲天生長速率會(hui) 因為(wei) 天氣狀況的變差而降低,同時台風帶來的強風攪動可以導致海洋表層Fe、Ba等營養(yang) 鹽的升高和表層生產(chan) 力的增加。
這一研究表明,硨磲在LSCM和NanoSIMS的支持下,可以提供天-小時分辨率的生物地球化學記錄,而這些超高分辨率的記錄有潛力用於(yu) 研究過去發生的台風、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以及熱帶季節內(nei) 震蕩(MJO)、日周期循環等天氣尺度變化。持續的研究有希望將硨磲開發成前所未有的古天氣研究自然載體(ti) ,獲取不同氣候背景下天氣係統的狀態和變率,將過去-現在和未來聯係起來,為(wei) 預測全球變暖預期下極端天氣事件的發展趨勢提供依據。
該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地球環境所研究員晏宏為(wei) 第一作者,安芷生、晏宏,以及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楊蔚為(wei) 論文的通訊作者。研究受到中科院前沿重點研究計劃、中科院創新交叉團隊計劃、海洋國家實驗室開放基金等的支持。

圖1 活體(ti) 硨磲照片(左);硨磲殼體(ti) 照片(右)

圖2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獲取的硨磲天紋層熒光成像(綠色底圖);納米離子質譜獲取的小時分辨率硨磲Sr/Ca比值。熒光底圖的一個(ge) 紋層以及Sr/Ca的一個(ge) 周期變化代表一天

圖3 西沙硨磲小時分辨率Fe/Ca記錄的脈衝(chong) 式變化均與(yu) 當地台風活動對應(2013年6-12月);(d)南海西沙風速器測記錄,(e)影響西沙的台風,(f)硨磲Fe/Ca。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