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自1987年誕生之日起,就被譽為(wei) 50年來最偉(wei) 大的醫學發明之一,三十多年來,這項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的眼科醫學科技改變了數以千萬(wan) 計屈光患者的人生。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Arthur Ashkin、Gérard Mourou、Donna Strickland三位科學家憑借在激光物理學領域取得的成就摘得桂冠,同時也再度將激光角膜屈光手術技術引入公眾(zhong) 關(guan) 注視野。
我國作為(wei) 人口大國,同時也是近視大國,近視患者數量位居世界第一,激光角膜屈光手術患者數量同樣也是世界第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men) 隻有最大的屈光病患市場,在眼科醫學發展上乏善可陳。我國是最早開展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的國家之一,無數眼科醫生為(wei) 該項醫療技術在臨(lin) 床應用層麵做出了巨大貢獻,不計其數的患者因之重獲清晰視力,同時我國優(you) 秀的眼科專(zhuan) 家們(men) 也在該項技術的基礎上,勤於(yu) 鑽研堅持創新,取得了曆史性的突破。原同仁醫院、現北京茗視光眼科醫院的周躍華主任正是這其中之一,他開創了兒(er) 童難治性屈光不正性弱視的激光矯正、角膜基質透鏡植入矯正遠視和角膜基質透鏡植入聯合角膜交聯治療圓錐角膜三項世界新技術,為(wei) 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的深度臨(lin) 床應用提供了新思路,引發業(ye) 界高度關(guan) 注。
(一)一例疑難病症引起的風波
2005年,年僅(jin) 6歲的小鋒(化名)跟在媽媽的身後來到周躍華主任的診室,小鼻梁上架著一副孩子本不該承受的眼鏡。小鋒患的是混合散光伴隨弱視,簡單說來就是,小鋒的眼睛在一個(ge) 方向表現出來的是近視,而在另一個(ge) 方向則表現為(wei) 遠視,同時還伴有混合散光帶來的高階像差問題,即便配戴眼鏡,矯正視力也低於(yu) 標準視力,原本色彩斑斕的童年在小鋒眼裏永遠都是一團模糊。
為(wei) 了小鋒的病情,父母自然是心急如焚,多年來帶著孩子四處奔走求醫,鼻梁上的小眼鏡一換再換,問題一直沒得到解決(jue) 。這次小鋒的母親(qin) 多方打聽後,帶著孩子到北京同仁醫院找到周躍華主任,希望當時已是小有名氣的周躍華主任大夫能給事情帶來一線轉機。
在檢查了小鋒的眼睛,並聽了小鋒母親(qin) 的講訴後,周躍華主任思忖良久,最終給出了一個(ge) 頗為(wei) 大膽的方案建議——屈光手術。周主任向孩子母親(qin) 解釋,由於(yu) 小鋒患有混合散光,光線在眼內(nei) 無法聚集在一點,眼部發育會(hui) 因此大受影響,以目前的視光醫學水平,任何一副眼鏡都不能解決(jue) 問題,放任發展則有可能造成嚴(yan) 重後果。唯有利用屈光手術改善小鋒的角膜形態,同時削平不同方向上的近視和遠視,改善高階像差,在改善視力的同時,也使得光線能自然刺激黃斑,解決(jue) 孩子眼部發育的問題。
在一個(ge) 6歲孩子的眼睛上動手術自然是非同小可,小鋒的母親(qin) 一時拿不定主意,提出要回去和丈夫商量。之後,小鋒的父親(qin) 帶著孩子走訪了協和、北大多家名院,向多位資深眼科專(zhuan) 家征詢意見。然而,幾乎所有的老專(zhuan) 家們(men) 眾(zhong) 口一詞否決(jue) 了這個(ge) 手術治療方案,怎麽(me) 能將成年人才適用的屈光手術施以眼部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身上,這個(ge) 方案太過冒險。
小鋒父親(qin) 是個(ge) 暴脾氣,他認為(wei) 周躍華主任提出這種治療方案太過冒失,帶著孩子直奔門診,來找周主任理論。周躍華主任向孩子父親(qin) 又耐心解釋了一遍這個(ge) 治療方案的設計思路,詳陳利弊。小孩6-12歲是發育的關(guan) 鍵時期,早一天施治,孩子少遭一天罪,還讓眼睛得到正常發育,過了12歲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機會(hui) 。
麵對診室門外排著的百十人等待就診的患者隊伍,周躍華主任對小鋒父親(qin) 說,你的孩子不是第一個(ge) 接受手術治療的低齡患者,以前我也做過這樣的手術。這裏每天都有排隊等我的患者,我這樣是想給孩子一個(ge) 健康成長的機會(hui) ,你回去想想再做決(jue) 定。
小鋒的父親(qin) 一時啞口無言,但依然拿不定主意是否該讓小鋒去做這樣一個(ge) 手術,隻得帶著小鋒先離開。
(二)挑戰激光手術業(ye) 界共識
事實上,業(ye) 內(nei) 前輩和小鋒父母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由於(yu) 少年兒(er) 童眼部尚處在發育期,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的過早幹預可能會(hui) 對孩子的眼部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因而手術不適用於(yu) 未成年人已經成為(wei) 業(ye) 界共識,一眾(zhong) 專(zhuan) 家對周躍華主任所提治療方案的否認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世事無絕對,創新需要勇氣去挑戰成規舊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方才能邁出曆史性的一步。周躍華主任正是這樣一位敢於(yu) 挑戰,也能嚴(yan) 謹求證的醫生。在長期的臨(lin) 床實踐中,他深知兒(er) 童難治性屈光不正性弱視對青少年視力發育所帶來的終身傷(shang) 害。多年來他搜集了大量這類病例,進行綜合比對總結,以激光角膜屈光手術作為(wei) 基礎方案,在手術設計上進行優(you) 化提高,率先在國內(nei) 開創出“兒(er) 童難治性屈光不正弱視的激光矯正”技術。
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在國內(nei) 開展多年,技術上已臻成熟,“不適用於(yu) 未成年”的共識也早已根深蒂固,周躍華主任這項創舉(ju) 頗有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意味。然而這項技術也並不是簡單將成年人適用的手術直接施用於(yu) 兒(er) 童,而是針對性地在手術方案的設計上做了“因人而異”的改進,在適應症範圍上做了更為(wei) 嚴(yan) 格的要求,同時為(wei) 避免術中出現偏心切削的問題,在手術手法上也對醫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周躍華主任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成功進行了國內(nei) 首例兒(er) 童屈光不正性弱視的激光矯正手術,成為(wei) 這一領域的“第一人”。
後來,小鋒的母親(qin) 帶著孩子再次來到周躍華主任的診室,她和家人最終還是選擇了相信周躍華主任。手術進行得十分順利,術後小鋒的視力恢複到1.2到1.5之間,終於(yu) 擺脫了混合散光和弱視的雙重糾纏。小鋒的家人十分感激周躍華主任,他的父親(qin) 甚至專(zhuan) 程登門向周躍華主任道謝,並一再邀請周主任赴宴以表感激之情,但周躍華主任婉拒了小鋒父親(qin) 的宴請。他說,你們(men) 能信任我就足夠了。
直至如今,盡管兒(er) 童屈光不正和弱視的治療仍以保守的常規治療方式為(wei) 主,但以激光矯正手術作為(wei) 治療手段的方案終於(yu) 得到各方的普遍接受,該項技術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到業(ye) 界的普遍認可,並成為(wei) 眼科學術界新的研究方向。
(三)深度開發全飛秒技術
這個(ge) 頗具“醫鬧”色彩的故事不過是周躍華主任三十一年從(cong) 醫生涯中的滄海一粟,在這個(ge) 關(guan) 乎病患生命與(yu) 安危的行業(ye) 裏,每一項創新都往往伴隨著患者的誤解、業(ye) 界的質疑和各種不負責任的論斷。然而,周躍華主任並不在意這些,在技術的開拓上,他注重的是務實精研,以能落到實處的技術創新帶動行業(ye) 向前發展。
除 “兒(er) 童難治性屈光不正性弱視的激光矯正”技術之外,周躍華主任在全飛秒激光手術的基礎上,開創了“角膜基質透鏡植入矯正遠視”和“角膜基質透鏡植入聯合角膜交聯治療圓錐角膜”兩(liang) 項臨(lin) 床技術,引發國內(nei) 外業(ye) 界高度關(guan) 注。
在全飛秒激光矯正手術中,飛秒激光在角膜基質層通過兩(liang) 次深度不同的層間爆破,“切割”出一個(ge) 凸透鏡,然後通過一個(ge) 4mm以內(nei) 的小切口取出透鏡,以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在這個(ge) 基礎上,周躍華主任設想,能不能將全飛秒手術中取出的凸透鏡植入到遠視患者的眼內(nei) ,對遠視進行矯正。經過反複論證和實驗,這項技術終於(yu) 得以麵世。
2012年9月,恰好有一位患者一眼近視一眼遠視,配戴框架眼鏡難以達到理想的矯正效果。經溝通,這位患者很痛快地選擇了相信周躍華主任,選擇接受這項“前無古人”的手術。這是世界上首例角膜基質透鏡植入矯正遠視的手術,手術進展得非常順利,同時解決(jue) 了這位患者兩(liang) 眼不同類型屈光不正的問題,成功達到預期的矯正效果。首例手術成功之後,周躍華主任又進行了不同患者間的角膜基質透鏡植入手術,同樣取得了成功。
這項技術能在臨(lin) 床上得以成功應用,這意味著遠視的手術矯正又有了一條新的思路,彌補了準分子激光手術無法有效矯正高度遠視的缺陷。同時,該項技術得到了北京市醫管局揚帆計劃的資助,開始被眼科領域認可和推廣,很多三甲醫院也開始開展這項手術。
“角膜基質透鏡植入聯合角膜交聯治療圓錐角膜”的技術同樣是基於(yu) 這一原理。圓錐角膜易發生於(yu) 青少年人群中,是以角膜逐漸變薄且呈錐形前突為(wei) 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療,隨著角膜逐漸變薄,視力不斷下降,最終將隻能通過角膜移植來治療,但是角膜的來源卻是一個(ge) 難題。常規的角膜交聯術適用於(yu) 角膜厚度在400微米以上的圓錐角膜患者,而對於(yu) 角膜厚度低於(yu) 400微米的患者則無能為(wei) 力。角膜基質透鏡植入聯合角膜交聯治療圓錐角膜的技術是將全飛秒手術中取出的角膜基質透鏡植入圓錐角膜患者的角膜基質囊袋內(nei) ,墊厚角膜,然後再進行交聯。這項技術既及時拯救了圓錐角膜等角膜患者,同時也解決(jue) 了角膜來源匱乏的問題。
2016年6月,一位患有圓錐角膜的少年求診,由於(yu) 角膜厚度不足400微米,常規的角膜交聯術風險太高,很多醫院的醫生都束手無策,一籌莫展中聽聞周躍華主任或許可以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進行檢查後,周躍華主任建議以飛秒激光在患者角膜上製作一個(ge) 2mm的囊袋,植入一塊角膜,然後再進行角膜交聯手術。經過匹配,少年的父親(qin) 通過全飛秒手術提供了角膜基質層透鏡,植入父親(qin) 的角膜後,少年的交聯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而且,得益於(yu) 此次手術,父親(qin) 原先的高度近視消減至50度,竟擺脫了羈絆多年的眼鏡。父子倆(lia) 術後至今已有三年,恢複順利,視力穩定,手術成功達到預期治療效果。
在2019眼科臨(lin) 床實用技術大會(hui) 上,周躍華教授做了題為(wei) 《全飛秒角膜基質透鏡的再利用》的學術報告,其研究成果引發與(yu) 會(hui) 學者和專(zhuan) 家的高度關(guan) 注,角膜基質透鏡在眼科臨(lin) 床上的利用為(wei) 遠視矯正和圓錐角膜的手術治療提供了突破性的革新。2019年9月中旬,第37屆歐洲白內(nei) 障屈光手術眼科協會(hui) (ESCRS)年會(hui) 在法國巴黎召開,周躍華主任憑借在全飛秒激光手術領域深厚的造詣榮獲了全球SMILE手術質量管理貢獻獎和手術卓越成就獎。
(四)一項“未認證”的世界紀錄
據不完全統計,周躍華主任從(cong) 業(ye) 至今,手術總量30餘(yu) 萬(wan) 例。對這個(ge) 行業(ye) 不甚了解的人或許並不明白這個(ge) 數字背後的意味,與(yu) 周躍華主任共事多年的同事則十分篤定地表示——這是一項“未被認證過的”世界紀錄。
在談及這個(ge) 話題時,周躍華主任自己則輕描淡寫(xie) 地將其歸於(yu) 作為(wei) 醫生的“責任”和“堅持”。與(yu) 其他專(zhuan) 家級醫生不同的是,對待患者,周躍華主任總是試圖做到凡事都親(qin) 力親(qin) 為(wei) ,親(qin) 自為(wei) 患者設計手術方案,親(qin) 自手術,甚至對每一個(ge) 患者都要囑咐一句“術後一周內(nei) 的複查至少要找我親(qin) 自看一次”。多年來,正是這種對職業(ye) 精神的堅守,才累積了這樣一個(ge) 令同行都歎為(wei) 觀止的手術量紀錄,而這個(ge) 數字更是造就了周躍華主任對手術的獨到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從(cong) 一次次的臨(lin) 床實踐中尋求對技術的革新。
2019年5月,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耳鼻喉醫院角膜專(zhuan) 家Ula V. Jurkunas博士來到北京茗視光眼科的手術中心,現場觀摩學習(xi) 周躍華主任的手術操作。周躍華教授向Jurkunas博士展示了全飛秒手術和飛秒Lasik手術的實際操作,並詳細講解了操作手法的技巧,一係列高超的技術操作讓這位見識廣博的美國同行驚呼“Amazing”,而周躍華主任坐擁的近百台先進手術和檢查設備更是讓Jurkunas驚歎“Dream”。Jurkunas表示,美國最近幾年才開始開展全飛秒手術,醫師難免經驗不足,而設備水平如此先進的屈光專(zhuan) 業(ye) 手術中心,就連哈佛醫學院都不曾有,簡直如同夢幻一般。
能得到國際同行如此高的讚譽,周躍華主任自然是十分自豪。在茗視光手術中心的工作記錄中,周躍華主任曾在一天之內(nei) 進行了120多人的手術,曆時超過12個(ge) 小時。周躍華主任與(yu) 團隊成員通力配合,再加上完善的設備支持,這個(ge) 數字似乎還不是頂點。
(五) “技術上我說了算”
《論語》雲(yun)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與(yu) 周躍華教授對技術的執著相比,他對設備的熱衷也絲(si) 毫不遑多讓。
2018年,周躍華主任離開他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同仁醫院,以首席手術專(zhuan) 家的身份加入北京茗視光眼科。在與(yu) 茗視光董事會(hui) 談判的時候,周躍華教授拋出了一句頗為(wei) “霸道”的話——“技術上我要有絕對的話語權”。
在周躍華教授的主導下,茗視光眼科劃撥大筆資金用於(yu) 設備的購置更新,對手術中心的設備設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升級更新。僅(jin) 2019年,茗視光就“大手筆”購進北京市第一台最快的阿瑪仕1050RS準分子激光儀(yi) ,和國內(nei) 第一台OCT導航的Z8全能飛秒激光儀(yi) ,至此,茗視光手術中心僅(jin) 在角膜屈光手術一項上就擁有包括鷹視EX500、威視VISX等在內(nei) 的三台準分子激光機和四台飛秒激光機,設備陣容堪稱奢華,在國內(nei) 首屈一指。
對於(yu) 這樣“有錢任性”的資金支出,周躍華教授並不以為(wei) 然,他立誌要打造出一個(ge) 專(zhuan) 業(ye) 技術導向的一流屈光手術平台。曾多次有投資者帶著合作意向來談,均止步於(yu) 他的“苛刻”條件——“技術上我要有絕對的話語權”。
對此,周躍華教授有著自己的一套“職業(ye) 哲學”——專(zhuan) 業(ye) 上做到最好,對患者負責到底。正是這樣一位頗具醫者情懷的醫生,靠精湛的醫術,特別是對技術近乎狂熱的追求,才造就了讓整個(ge) 行業(ye) 都為(wei) 之側(ce) 目的創舉(ju) 。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