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汽車製造

激光雷達混戰:華為、大疆、初創玩家紮堆入局

星之球科技 來源:鈦媒體(ti) APP2021-03-02 我要評論(0 )   

2021年,自動駕駛熱潮未退去,作為(wei) “眼睛”的激光雷達同樣熱度不減。尤其是L2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功能邁入量產(chan) 階段,讓激光雷達“上車”這一行業(ye) 共識難被撼動。目前,比...

2021年,自動駕駛熱潮未退去,作為(wei) “眼睛”的激光雷達同樣熱度不減。尤其是L2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功能邁入量產(chan) 階段,讓激光雷達“上車”這一行業(ye) 共識難被撼動。

目前,比如穀歌Waymo、mobilesye、Cruise等自動駕駛領域的玩家,均采用激光雷達作為(wei) 核心的“感知層”硬件。

而在產(chan) 業(ye) 鏈中遊,“智能相對論”看到,全球的新老玩家齊聚在此。各家的技術路徑存在差異,催生出機械式、MEMS、Flash、OPA等各類產(chan) 品,百家爭(zheng) 鳴。雖然當下機械式仍為(wei) 主流,但顯然市麵上有著不一樣的聲音。

這可能恰恰是激光雷達市場格局未定的極好證明。身處賽道裏的企業(ye) ,希望憑借更前沿的技術更快實現產(chan) 品的商業(ye) 化落地,在未來行業(ye) 競爭(zheng) 格局中占據一畝(mu) 三分地。

激光雷達在這樣的趨勢中向前推進,走到了十字路口。此前小鵬與(yu) 特斯拉的隔空互嗆,再到華為(wei) 首款車規級激光雷達的發布,國內(nei) 外的玩家已經躁動不已。未來,產(chan) 業(ye) 鏈中遊將湧入更多新人,它們(men) 會(hui) 共同把激光雷達產(chan) 品的迭代引向何方?

激光雷達欲窮“千米”目,企業(ye) 仍需更上一層樓

自動駕駛規模化和商業(ye) 化的步伐變得更快,激光雷達迎來了藍海市場。此外,激光雷達作為(wei) 服務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上遊,受益於(yu) 後者的迅速爆發也迎來了空前的需求。

按照沙利文預計,2025年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6.1億(yi) 美元,2019年至2025年複合增長率達83.7%。

“智能相對論”了解到,目前國外知名的激光雷達公司有Velodyne、Ibeo、Innoviz、Quanergy等。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此前宣布踏入激光雷達市場,索尼也於(yu) 近日趁勢“殺入”。

值得一提的是,Velodyne去年9月份已在納斯達克借殼上市,目前市值已突破35億(yi) 美元大關(guan) ;Luminar也以SPAC方式登陸資本市場,目前市值超過109億(yi) 美元;初創公司AEye同樣效仿前輩,選擇了曲線上市。

在地球的另外一邊,國內(nei) 的初創企業(ye) 正在緊鑼密鼓地進場,賽道逐漸擁擠。“某企業(ye) 信息查詢平台”顯示,截至目前,共有445條與(yu) 激光雷達相關(guan) 的結果。而2020年初至今,新成立的公司就有68家。

(圖源:“某企業(ye) 信息查詢平台”)

“智能相對論”還了解到,目前國內(nei) 有超過200家激光雷達廠商。其中,3家明星企業(ye) 入局較早,融資進入中後期,包括禾賽科技、速騰聚創、鐳神智能。

此外還有不少初創公司湧現,如北醒、國科光芯、光勺計劃等等。具體(ti) 到車規級激光雷達方向,有著包括華為(wei) 、大疆在內(nei) 的巨頭玩家。

而在激光雷達產(chan) 品一端,機械式目前是自動駕駛公司采用的主流掃描方案。但在實際落地時,事情遠沒有那麽(me) 簡單。

過去,Uber、Waymo的測試車清一色為(wei) 頭頂碩大的多線束機械式激光雷達,是出於(yu) 性能優(you) 先的考慮。因為(wei) 對於(yu) 自動駕駛的測試車輛來說,高階段自動駕駛發展的探索和掌握,必須依賴到更高精度的傳(chuan) 感器。

可在商業(ye) 化量產(chan) 時,情況則大有不同。機械式激光雷達存在成本難降等問題,這是下遊車企們(men) 幾乎無法接受的。“智能相對論”從(cong) 業(ye) 內(nei) 人士獲悉,一枚64線Velodyne機械式激光雷達價(jia) 格就在7萬(wan) 美元以上。

所以回頭來看激光雷達廠商,在注重商業(ye) 化時,推出的產(chan) 品終究要充分匹配下遊需求,以實現收益最大化。目前國內(nei) 市場整體(ti) 同質化競爭(zheng) 異常激烈,企業(ye) 尤其是初創型,需要有破局的能力,在核心技術上求得突破。

固態激光雷達渴求“上車”,華為(wei) 、大疆跨界進場

“選擇激光雷達項目時,車規級、可量產(chan) 、成本可控是三個(ge) 主要的關(guan) 鍵點”,投資人士告訴“智能相對論”。

一方麵,以Velodyne為(wei) 代表的機械式激光雷達早已上車,可一直難以達到量產(chan) 要求;另一方麵,更具性價(jia) 比和車規級可靠性的半固態或全固態激光雷達的研發進展緩慢,阻礙了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量產(chan) 。

而現在,形勢已悄然發生變化。固態激光雷達新秀Luminar憑借研發能力和市場前景在資本市場的認可度超過了Velodyne,全球前15家汽車廠商中,有12家在測試Luminar的MEMS激光雷達。

視野回到國內(nei) ,企業(ye) 緊跟著海外逐步向半固態和全固態覆蓋。“智能相對論”認為(wei) ,“固態化”會(hui) 是車載激光雷達發展的主旋律,轉鏡和MEMS將成為(wei) 重要的技術路線。

MEMS激光雷達的核心光束操縱元件為(wei) 微振鏡,減少激光器和探測器數量,相對降低成本,可實現較為(wei) 均衡的綜合性能。

在CES 2021上,速騰聚創推出車規級MEMS激光雷達RS-LiDAR-M1的SOP版本,預計於(yu) 2021年啟動定點項目量產(chan) 交付;

CES 2020上,一徑科技發布首個(ge) 麵向車規級量產(chan) 的MEMS激光雷達全套解決(jue) 方案。其中包括擁有大視場角的MEMS中短距激光雷達ML-30/30s和探測距離達200米的長距激光雷達ML-X係列。

初創企業(ye) 急於(yu) 在技術創新上建立領先地位,部分目的是希望可以獲得如主流自動駕駛公司和車企的認可。

汽車零部件需要長時間測試,一旦測試通過采用,換部件的過程比較長。因此業(ye) 務有著很強的粘性。一旦雙方合作達成,能夠幫助公司的激光雷達在客戶端積累一定的優(you) 勢。

近期,華為(wei) 、大疆Livox也推出各自的車規級激光雷達產(chan) 品,跨界入局汽車市場。華為(wei) 的96線和大疆Livox的激光雷達均基於(yu) 轉鏡半固態方案設計或優(you) 化,並且計劃分別在極狐、小鵬搭載。

華為(wei) 為(wei) 滿足車規級要求,不僅(jin) 在器件選型、架構設計等初期研發階段投入巨大精力,還在產(chan) 品成型後對產(chan) 品進行海量的可靠性測試驗證。包括25億(yi) 次電機可靠性測試、高低溫濕熱、

水壓、振動、鹽霧、人眼安全、EMC、碎石衝(chong) 擊等各類嚴(yan) 苛場景。

基於(yu) 在光電子領域的技術和產(chan) 業(ye) 鏈能力,華為(wei) 計劃將激光雷達的價(jia) 格降到200美元,甚至100美元以下。

“智能相對論”不難發現,價(jia) 格將會(hui) 是華為(wei) 切入市場的主要手段。相比於(yu) 市麵上一般的多線激光雷達,華為(wei) 的激光雷達已經屬於(yu) “白菜價(jia) ”。可能是基於(yu) 這一優(you) 勢,已經吸引了長安、北汽ARCFOX與(yu) 其合作。

大疆Livox和華為(wei) 有著共同點,同樣可以發揮在原本業(ye) 務中形成的原始積累。Livox能夠複用大疆工廠的一套生產(chan) 流程和體(ti) 係,借助大疆在整個(ge) 電子行業(ye) 供應鏈建立起來的優(you) 勢。

Livox能夠篩選出非常優(you) 秀的供應商、有著完善的供應商來料管理。此外,在對產(chan) 線工人培訓、產(chan) 線數據化、產(chan) 品的檢測等生產(chan) 經驗方麵有著碾壓性的優(you) 勢。

華為(wei) 、大疆Livox依托的轉鏡方案,是當前最接近真正過車規、並實現上車的方案。有著華為(wei) 和大疆Livox支持,轉鏡方案還能更好地實現成本控製,並且性能滿足下遊的需求。

這也完整解釋了為(wei) 何轉鏡方案成為(wei) 極狐、小鵬等主機廠乘用車產(chan) 品實現從(cong) 0到1跨越的首選方案。

在未來5年內(nei) ,轉鏡、MEMS激光雷達將成為(wei) 主流。進一步刺激自動駕駛推進進程,一方麵在Robotaxi等領域體(ti) 現經濟效益,另一方麵麵向普通消費者的智能駕駛吸引力也將提升,甚至成為(wei) 主機廠性能競賽的重要手段。

短期MEMS、長期OPA,全固態Lidar藏著無限可能?

正如此前提及,目前固態激光雷達賽道上有著華為(wei) 、大疆和一批初創企業(ye) 等等。相比機械式激光雷達,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在把目光聚焦於(yu) 此。作為(wei) 轉鏡方案代表的法雷奧SCALA,也將在第三代產(chan) 品後轉向固態掃描方案。

可無論是轉鏡,還是MEMS激光雷達,實則為(wei) 半固態產(chan) 品。雖然它們(men) 解決(jue) 了機械式的痛點,但是可動器件還是占據產(chan) 品構成的很大部分。

車載環境麵臨(lin) 顛簸、震動、高低溫等嚴(yan) 苛環境,尤其在高速運行時,震動等對於(yu) 可活動器件的穩定運行帶來較大挑戰。長期來看,順著可動器件趨近於(yu) 0的邏輯,全固態或是產(chan) 品的最終答案。

具體(ti) 而言,全固態激光雷達分為(wei) Flash、OPA等解決(jue) 方案,設計中沒有任何運動部件,理論體(ti) 積可進一步縮小、並可以進行較高程度的芯片化,因此理論成本相比半固態產(chan) 品更低。

Yole表示,在ADAD領域,固態將占主導。預計固態激光雷達和Flash激光雷達出貨量從(cong) 2021年起逐漸增多,2025年,固態/Flash與(yu) 機械式的比例為(wei) 1:5.8;從(cong) 2029年開始,固態/Flash出貨量超過機械式激光雷達。

而OPA路徑最明顯的特點是其在可量產(chan) 性、可靠性、成本方麵具備優(you) 勢,但技術的成熟度不足。這意味著,一旦突破技術環節,該路徑大概率會(hui) 成為(wei) 終極形態。

“Flash和OPA的技術發展成熟,還有著很遠的路要走。”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智能相對論”,“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上遊來看,因為(wei) 上遊核心的一些電子元器件、技術支持不成熟,短期內(nei) 不會(hui) 有產(chan) 品落地”。

理想很美好,可現實是殘酷的。業(ye) 內(nei) 人士還指出,“國內(nei) 有一些走固態技術路徑的團隊,他們(men) 做出來的demo令人眼前一亮,但離產(chan) 品化還比較遠,有些樣品經過試驗、人工優(you) 化和幹預,才達到一個(ge) 不錯的效果。”

可以預見的是,中短期內(nei) 其研發將處於(yu) 緩慢爬坡期,商業(ye) 化仍需時日。在這個(ge) 過程中,智能化和軟件感知算法是廠商需要同步跟進的點。

激光雷達產(chan) 業(ye) 鏈中,海外廠商在上遊和中遊都存在著領跑的優(you) 勢,在技術和客戶群等方麵都領先於(yu) 國內(nei) 廠商。但國內(nei) 廠商近年來奮起直追,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進展,中國勢力正在逐步崛起。

過去產(chan) 業(ye) 鏈中強上弱的局麵已經發生改變,未來中遊延續強勢,上遊則努力彌補技術的不成熟。行業(ye) 整體(ti) 向著“低成本化”、“量產(chan) 化”、“固態化”、“智能化”發展。屆時,全固態激光雷達可能會(hui) 呈現在大眾(zhong) 眼前。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