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距離製造強國還差多少年?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苗圩昨天給出一個(ge) 新答案:至少30年!
如果是個(ge) 普通官員這麽(me) 說,恐怕不會(hui) 引起多大關(guan) 注,甚至可能因“不合時宜”而招來不少質疑。但苗圩不是普通官員,他不僅(jin) 是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還當過10年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部長,去年8月才因年滿65歲轉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
而且,苗圩是在全國政協大會(hui) 上,麵對高層領導和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作出這一判斷。他說:“在全球製造業(ye) 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處於(yu) 第三梯隊,實現製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早在2015年,時任工信部部長苗圩就說過中國需要30年才能成為(wei) 製造強國。不過,官方2015年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為(wei) 中國製造業(ye) 設計了10年發展路線圖,強調要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chan) 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ye) 化,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中國製造2025》逐漸成為(wei) 美國打壓中國的一個(ge) 借口。中國官方也很少再提這一規劃,但規劃仍是中國製造業(ye) 發展的指南。
根據官方去年製定的2035年遠景目標,中國將在未來1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ti) 係。中國副總理韓正去年11月19日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說,中國將持續推動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四化”;從(cong) 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形成若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苗圩昨天明確指出,中國至少要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時,才能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
他坦言,中國製造業(ye) 大而不強、全而不優(you) 的局麵並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明顯增多。製造業(ye) 占GDP的比重下降得過早、過快,不僅(jin) 拖累當期經濟增長,影響城鎮就業(ye) ,還將帶來產(chan) 業(ye) 安全隱患,削弱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
對於(yu) 中國製造業(ye) 的弊端,苗圩認為(wei) ,“最根本的還是市場化改革不到位。”比如,企業(ye) 公平競爭(zheng) 機製不健全,一些隱性的市場準入限製依然存在,企業(ye) 稅費負擔依然較重,金融對製造業(ye) 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強等。中國社會(hui) 對加快發展製造業(ye) 並未完全形成共識,忽視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提升、用服務業(ye) 代替製造業(ye) 拉動整個(ge) 經濟增長等觀點和看法還有一定的市場。中國要保持戰略清醒,深刻吸取曆史教訓,深刻認識差距和不足,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保護幾十年來攢下的家底。
按照聯合國製定的產(chan) 業(ye) 標準,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並在2010年成為(wei) 製造業(ye) 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一直是中國製造業(ye) 的短板。
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後,中國在芯片製造等高科技領域深感被人“卡脖子”的痛楚。公眾(zhong) 雖然認識到中國距離製造業(ye) 強國還有很長的路,但不少人認為(wei) ,中國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屆時必然成為(wei) 製造業(ye) 強國。因此,苗圩昨天提出中國還有“至少30年”的差距,不僅(jin) 有些出人意料,對某些中國製造很快將“趕超美國”的樂(le) 觀情緒,也是一針清醒劑。
去年12月25日,中國工程院發布的《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成為(wei) 整體(ti) 提升最快的國家;但從(cong) 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來看,美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依然持續高於(yu) 各國,處於(yu) 第一陣列,綜合優(you) 勢突出;德國、日本穩居第二陣列,相對優(you) 勢明顯;中國、韓國、法國、英國處於(yu) 第三陣列。
《報告》中的“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下設四個(ge) 一級分項指標:“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you) 化”“持續發展”。其中,除規模發展外,其餘(yu) 三項是衡量製造強國的主要標誌,是發達國家與(yu) 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差距所在。2019年,中國的“規模發展”分項數值整體(ti) 增加最明顯,但在另外三項指標的合計值排名中,中國位列第六,與(yu) 美國、德國和日本仍有較大差距。
而且,在“持續發展”這一指標中,中國的分項數值繼2017年後再次出現下降。2018年,中國製造業(ye) 銷售利潤是6.19%,研發投入強度為(wei) 2.32%,而2019年製造業(ye) 銷售利潤是5.23%,研發投入強度為(wei) 1.45%。企業(ye) 運營困難是導致製造業(ye) 研發投入強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在解讀這份《報告》時說,中國需要“靜下心來”發展先進製造業(ye) 和實體(ti) 經濟,製造業(ye) 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個(ge) 慢活,需要政府和全社會(hui) 共同關(guan) 注。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