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機器人已經成為(wei) 紅人。
居家生活需要機器人,酒店經營需要機器人,學校教育需要機器人,醫療救治需要機器人,在工業(ye) 製造領域,“機器換人”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工業(ye) 機器人是廣泛用於(yu) 工業(ye) 領域的多關(guan) 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具有一定的自動性,可依靠自身的動力能源和控製能力實現各種工業(ye) 加工製造功能。
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按產(chan) 業(ye) 鏈分為(wei) 上遊、中遊、下遊和行業(ye) 應用。上遊為(wei) 減速器、伺服係統、控製係統等核心零部件生產(chan) ;中遊為(wei) 工業(ye) 機器人本體(ti) 生產(chan) ;下遊是基於(yu) 終端行業(ye) 特定需求的工業(ye) 機器人係統集成,主要用於(yu) 實現焊接、裝配、檢測、搬運、噴塗等工藝或功能;其主要應用於(yu) 汽車、3C電子等對自動化、智能化需求高的終端行業(ye) 。
發展使命:企業(ye) 智能化轉型的重要載體(ti)
“工業(ye) 機器人”這一概念誕生於(yu) 上世紀五十年代發展至今已有70多年的曆史。
相較於(yu) 國外來說,中國在工業(ye) 機器人研究方麵起步較晚,始於(yu) 20世紀70年代。
縱觀當前中國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大體(ti) 可分為(wei) 4個(ge) 階段,即理論研究階段、樣機研發階段、示範應用階段和初步產(chan) 業(ye) 化階段。
工業(ye) 製造大換血:機器比人更會(hui) 製造
根據行業(ye) 生命周期理論,行業(ye) 的生命發展周期主要包括四個(ge) 發展階段: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行業(ye) 在成熟階段的特點是:行業(ye) 增長速度降到一個(ge) 更加適度的水平,新增的企業(ye) 數量會(hui) 減少;行業(ye) 準入門檻提高;並且排除技術創新因素的影響,行業(ye) 的發展節奏與(yu) 國民生產(chan) 總值保持同步。
結合中國目前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的發展情況可以判斷,其符合成熟期行業(ye) 的大部分特點,可以說,中國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正處於(yu) 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的過渡階段。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hui) 主席 Milton Guerry 曾這樣說:“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這裏每年安裝的機器人數量最多,且擁有最多的可操作機器人。這種快速發展在機器人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主要得益於(yu) 國家提出的製造強國發展戰略。
伴隨著製造強國戰略的持續推進和全麵深化,智能製造這一名詞逐漸出現在大眾(zhong) 的視野裏。截止到目前,智能化的浪潮已經席卷了各個(ge) 行業(ye) ,工業(ye) 製造業(ye) 領域在這一浪潮下也麵臨(lin) 著全麵的轉型升級。在工業(ye) 製造業(ye) 領域麵臨(lin) 轉型的這一背景下,工業(ye) 機器人的優(you) 勢逐漸凸顯並顯得尤為(wei) 重要。
在工業(ye) 上,工業(ye) 機器人將會(hui) 承擔越來越多的工作,智能化和自動化的趨勢,將致使更多的工業(ye) 製造業(ye) 領域企業(ye) 以往的生產(chan) 經營模式發生改變,通過引進工業(ye) 機器人實現生產(chan) 自動化,進一步提升工業(ye) 生產(chan) 效率,促進產(chan) 業(ye) 結構的智能化調整。
一,機器人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操作,能夠有效節約人力資源成本,提升工作效率;達到企業(ye) “提效、降本、增質”的運營目標;
二,采用智能工業(ye) 機器人進行生產(chan) ,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工人工作的安全性。在重複性很高的工業(ye) 生產(chan) 車間,人類員工很容易出現生理上的疲勞,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使用工業(ye) 機器人則可以確保安全。
這些優(you) 勢讓工業(ye) 機器人成為(wei) 工業(ye) 製造業(ye) 領域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最佳載體(ti) 。
發展過程: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其實,從(cong) 最初的幼稚期、成長期過渡到現在的成熟期,中國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眾(zhong) 所周知,汽車製造和3C電子是工業(ye) 機器人最普遍的應用場景,合計占比高達50%以上。
早在2018年,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市場曾一度陷入低迷期,當時,國內(nei) 汽車製造與(yu) 3C電子行業(ye) 發展受限,其中汽車製造業(ye) 的固定資產(chan) 投資增速,更是從(cong) 2017年的10.2%回落至3.5%。
兩(liang) 大行業(ye) 的不景氣,讓工業(ye) 機器人需求放緩,再疊加2017年機器人銷量的高基數,導致2018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銷量出現負增長。
同時,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大量工廠停工停產(chan) 或延期複工,短期來看,對企業(ye) 產(chan) 銷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延遲了企業(ye) 對自動化需求。但從(cong) 長遠來看,疫情在給企業(ye) 帶來消極影響的同時也給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帶來了發展機遇。
首先,疫情使海外需求內(nei) 移。2020 年海外疫情擴散,中國產(chan) 能快速恢複,海外訂單大量湧入,出口業(ye) 務加速回暖,帶動製造業(ye) 複蘇,機器人自動化需求旺盛。
其次,疫情期間,大多工廠采取無人接觸的方式進行生產(chan) ,食品飲料、工程機械等長尾行業(ye) 對機器人自動化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出現飛躍式的提高,促進工業(ye) 機器人開拓更多的製造業(ye) 應用場景和應用工藝。
再者,後疫情時代,國家新基建步伐逐漸加快,全國各地企業(ye) 都有了迫切的數字化轉型需求,智能製造成為(wei) 了各大企業(ye) 發展的主旋律,自然推動了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發展和進步。
據數據統計,從(cong) 產(chan) 量來看,中國工業(ye) 機器人年產(chan) 量居世界首位,2021年1-7月工業(ye) 機器人累計產(chan) 量為(wei) 205094套,同比增長64.6%;
從(cong) 裝機量來看,自2016年開始,中國工業(ye) 機器人累計安裝量位列世界第一,發展迅速;
據高工機器人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ye) 機器人銷量約為(wei) 17萬(wan) 台;從(cong) 市場規模來看,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市場規模超過60億(yi) 美元,約占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業(ye) 機器人應用市場。
發展難題:國產(chan) 替代問題亟需解決(jue)
從(cong) 產(chan) 量、裝機量以及市場發展規模來看,我國均處於(yu) 領先位置。
反觀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銷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在不需要太多時間積累、淺層次的技術方麵,發展得比預期快;而在需要長時間累積的、關(guan) 鍵核心零部件技術上的,發展要比預期慢。
可以說,中國工業(ye) 機器人和工業(ye) 軟件的發展態勢大致相同,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產(chan) 品方麵,被國外壟斷的現象同樣嚴(yan) 重,全球主要的工業(ye) 機器人供貨商,abb、發那科(fanuc)、庫卡(kuka)和安川電機(YASKAWA)占據了中國30%的市場份額,其中發那科(FANUC)的銷售占比最高,占比達到10%。
所以說,對於(yu) 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存在的問題,我們(men) 仍然不能忽視:
1、自主研發力量薄弱,核心技術有待提高
三大核心零部件仍然是製約國產(chan) 機器人發展的最大瓶頸。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工業(ye) 機器人成本70%左右。盡管近年來核心零部件的國產(chan) 化率逐步提升,但仍然製約著整機製造的利潤水平、性能提升,導致大部分國產(chan) 整機企業(ye) 處於(yu) 虧(kui) 損狀態。隨著外資品牌價(jia) 格逐漸降低,國產(chan) 品牌麵臨(lin) 更加嚴(yan) 峻的局麵。
此外,我國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發展起步較晚,技術相對落後,國內(nei) 企業(ye) 普遍存在自主創新意識不足、研發投入不夠等問題,這削弱了國內(nei) 企業(ye) 在麵對國外競爭(zheng) 對手時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2、競爭(zheng) 加劇,國產(chan) 品牌盈利狀況較差
目前,以工業(ye) 機器人四大家族為(wei) 代表的國外工業(ye) 機器人企業(ye) 加大了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全球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向中國大陸轉移,增加了國內(nei) 競爭(zheng) 強度。同時,全球工業(ye) 機器人平均價(jia) 格整體(ti) 持續下行。在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上,整機製造業(ye) 毛利率最低,在10%-20%左右。在國產(chan) 品牌核心零部件國產(chan) 化率尚低的情況下,工業(ye) 機器人價(jia) 格持續下行,導致盈虧(kui) 平衡點銷售數量持續上移,對國產(chan) 品牌盈利能力形成較大衝(chong) 擊。
3、高端技術人才匱乏,人才培養(yang) 重研發輕應用
工業(ye) 機器人行業(ye) 屬於(yu) 技術密集型行業(ye) ,對從(cong) 業(ye) 人員的行業(ye) 經驗和技術水平具有較高要求。在核心零部件和本機製造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研發技術人員及具備豐(feng) 富經驗積累的裝配人員較為(wei) 缺乏;在係統集成領域,缺乏具備跨學科能力的專(zhuan) 業(ye) 人才,現場調試、維護操作與(yu) 運行管理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依然有所欠缺。以往單純依托對口專(zhuan) 業(ye) 學校輸送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機製已較難滿足未來行業(ye) 人才需求。
4、行業(ye) 標準、檢測認證等體(ti) 係有待進一步健全
中國工業(ye) 機器人原有部分標準已滯後於(yu) 市場發展,能夠有效覆蓋和引導產(chan) 業(ye) 發展的產(chan) 品標準、檢測認證等體(ti) 係尚未健全完善,不利於(yu) 引導整體(ti) 產(chan) 業(ye) 的健康有序發展。
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的中遊本體(ti) 製造和下遊集成開發的廠商競爭(zheng) 激烈,但是由於(yu) 工業(ye) 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較多,例如衝(chong) 壓、壓力鑄造、熱處理、焊接、塗裝、塑料製品成形、機械加工和簡單裝配等,下遊市場需求分散,因此暫時沒有建立有效的細分標準和技術規範。這使得行業(ye) 在短期內(nei) 將繼續處於(yu) 完全競爭(zheng) 狀態。
在工業(ye) 製造領域,同工業(ye) 軟件一樣,工業(ye) 機器人已成為(wei) 國家實現製造強國的關(guan) 鍵因素,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擺脫國外壟斷,實現國產(chan) 替代已成必然。雖然,目前中國工業(ye) 機器人市場發展向好,但從(cong) 國產(chan) 工業(ye) 機器人國產(chan) 替代角度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