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科學家們(men) 在開發能夠保存長達數十億(yi) 年的超大容量數字存儲(chu) 方麵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使用一種納米結構玻璃,該校光電子研究中心(ORC)科學家開發出可通過飛秒激光寫(xie) 入的五維(5D)數字數據記錄和檢索技術。所謂的飛秒,即毫微微秒,1飛秒隻有1秒的一千萬(wan) 億(yi) 分之一。
科學家們(men) 宣稱,這種存儲(chu) 技術具有前所未有的屬性,包括其光盤容量可達360TB、熱穩定性高達1000°C,以及在室溫狀態下幾乎無限的壽命(在190攝氏度條件下可保存138億(yi) 年),從(cong) 而為(wei) 人類永恒數據存儲(chu) 開辟了新時代。作為(wei) 一種非常安全、穩定的便攜式存儲(chu) 形式,該技術對於(yu) 諸如國家檔案館、博物館、圖書(shu) 館這些需要大量保存信息和記錄的組織來說非常有用。
以5D光學數據保存的《英王欽定版聖經(Kings James Bible)》
據了解,這項技術首次經過實驗證明是在2013年,當時一個(ge) 300KB的文本文件成功地以5D的形式存儲(chu) 。
而現在,人類曆史上的重要文件,比如《世界人權宣言(UDHR)》、牛頓的《光學(Opticks)》、《自由大憲章(Magna Carta)》和《英王欽定版聖經(Kings James Bible)》等,已經以數字拷貝的形式保存,以維護人類文明的延續。不久前在墨西哥舉(ju) 行的國際光之年大會(hui) 閉幕式上,ORC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以5D數據格式編碼存儲(chu) 的《世界人權宣言》副本。
以5D光學數據保存的《世界人權宣言》
據了解,這種文檔是使用超快的激光記錄的,後者能夠產(chan) 生極短和極強烈的光脈衝(chong) 。這些數據被寫(xie) 入了一種具有三層納米結構的點上,每個(ge) 點相隔5微米。
同時,這種自組裝的納米結構改變了光穿越玻璃的路徑,修改了光的偏振屬性,從(cong) 而可以通過將光學顯微鏡和和起偏振鏡相結合的方式讀取,有點類似於(yu) 偏光太陽鏡。
科學家們(men) 將其比喻為(wei) 《超人》電影中的記憶水晶,因為(wei) 這種數據的存儲(chu) 是通過一種自組裝的納米結構在熔融的石英中創建的。其信息編碼是通過五個(ge) 維度來實現的:大小、方向、再加上這些納米結構的三維位置。
ORC的Peter Kazansky教授稱:“這是相當令人興(xing) 奮的,這種技術可以保存我們(men) 的文明的最後證據:我們(men) 所有知道的都不會(hui) 被忘記。”
研究人員們(men) 在舊金山舉(ju) 辦的國際光學工程學會(hui) 會(hui) 議(SPIE)上介紹了他們(men) 的成果。其論文題目為(wei) 《用超快激光寫(xie) 在玻璃裏的5D數據存儲(chu) (5D Data Storage by Ultrafast Laser Writing in Glass)》。該研究團隊現在正在尋找行業(ye) 合作夥(huo) 伴,以進一步發展和商業(ye) 化這項突破性的新技術。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