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子在半導體中流過時,在原本的位置留下一個空穴。電子可以與空穴結合成對,被稱為激子,屬於準粒子的一種。而新發現的準粒子是電子和空穴以非成對的方式排列而成的微觀複合體。研究人員稱之為“量子液滴”,因為它既具有量子特性,比如井然有序的能級,同時也擁有一些液體的特性,比如可以產生漣漪。它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液體水,因為“量子液滴”的大小非常有限,超過這一限度後,電子和空穴之間的這種相關性就會消失。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小組向砷化镓半導體發射每秒約1億脈衝的超快紅色激光。激光脈衝首先產生的是激子,隨著脈衝強度增加,更多的電子—空穴對被創建出來。但當激子的密度達到一定水平時,原本綁定的電子和空穴就會解散。電子繼而繞空穴形成環形波,就像液體中原子的排列一樣。在周圍等離子體的壓力下,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空穴被“擠壓”成為呈中性的“液滴”。研究人員發現,4個電子和4個空穴就足以構成一滴“液滴”,最多時“液滴”中的電子和空穴數量均可以達到14個。
研究人員稱,他們獲得的關於單個“液滴”能級的實驗數據與理論計算是吻合的。調整激光脈衝的量子特性,可以讓能級與“液滴”內部粒子的相關性匹配。“液滴”似乎也足夠穩定,有助於未來係統性研究光和物質狀態之間相互作用。而且,準粒子通常擁有其組成粒子所不具備的獨特性質,可以在控製較大的係統和設備方麵發揮作用。
美國天體物理聯合研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史蒂芬·坎迪夫說:“說到實際用處,沒人打算去研製一個‘量子液滴’小設備,但這確實可以間接地加深我們對電子在不同的情況下,包括在光電子器件中如何相互作用的認識。”
總編輯圈點
近年來,隨著實驗技術的提高,科學家們廣泛研究了極端條件下凝聚態物質的各種性質,發現了許多新的物理現象,半導體中的電子—空穴液滴就是一個十分誘人的新園地。這種“量子液滴”較之於普通小水滴,可謂滄海一粟。目前看來,這個小東西似乎沒什麽實際用處,離研製“量子液滴”小設備還有一定的距離。但不可小覷的是,隨著我們對光電子器件相互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入,保不齊哪天就會有重大的科研成果誕生,帶給我們莫大的驚喜。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