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李征和兩(liang) 名新員工一起來到220千伏呂家坨變電站。這裏鄰近礦區,空氣中有一股煤灰味,吸一口氣都會(hui) 嗆出淚。每天按部就班地巡視、抄表,在變電站上班仿佛被世界遺忘了。
“這樣的工作有什麽(me) 意義(yi) ?”李征有種深深的無力感,仿佛才半年就遇到了工作中第一個(ge) “瓶頸”。他對未來十分迷茫,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會(hui) 持續多久。
2000年11月12日,李征所在的班組遇到一次事故——礦區內(nei) 1條35千伏線路故障,僅(jin) 剩1條供電線路運行。如果另一條線路也出現故障,礦井內(nei) 就會(hui) 有瓦斯爆炸的風險。偏偏當天單位的檢修班組都在別處工作,一時半會(hui) 來不了。最後還是站裏的老師傅們(men) 挺身而出,和趕來的其他同事快速地處理好了故障,避免了更嚴(yan) 重的事故發生。“我做的這個(ge) 工作還挺有價(jia) 值,從(cong) 今以後要好好幹。”李征第一次認識到了崗位的價(jia) 值。
兩(liang) 天一夜沒合眼,他靠在牆角睡著了
工作12年之後,李征從(cong) 大夥(huo) 口中的“小李”變成“老李”,崗位也從(cong) 河東(dong) 基地站來到變電運維二班。幹變電運維,熬夜加班,是一件平常事。他最長的熬夜紀錄,身邊一直沒人超越——三天兩(liang) 夜沒合眼。
2014年的9月,變電運維二班接到了一個(ge) 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30天之內(nei) 新投柳樹顴、嘴東(dong) 港、甸頭3座變電站。
天啊,新投1座變電站,就需要收集資料、驗收設備、排查隱患、閉環消缺等一係列的準備工作,通常給兩(liang) 個(ge) 月時間都緊巴巴的。這一回,工作量是3倍,時間卻隻有1個(ge) 月。
作為(wei) 二班的技術員,那一個(ge) 月裏,李征在3座變電站之間奔波,白天爬構架、查表盤,檢查後台監控係統和信號傳(chuan) 輸情況,發現的問題及時錄入設備驗收卡。晚上,才有工夫統計白天發現的問題、明確整改期限、錄入PMS台賬、編寫(xie) 運行規程、製訂安全預案……不知不覺就熬到了深夜。
輪休的值班員還能回家,身為(wei) 技術員的李征幹脆就住在了站裏。連夜整理材料,從(cong) 脖子到腳踝每處關(guan) 節都硬得嘎嘣作響,眼睛更是酸澀發脹。覺得困了,他就走出主控樓,讓深夜的涼意刺激刺激遲鈍的大腦。
同事說李征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機器,家人說家好像是旅館、單位反倒像他的家。李征嘿嘿一笑,夜還在繼續熬。時間太寶貴了,這3個(ge) 變電站需要整理的各類資料,算在一起有600多個(ge) 資料盒。1周7天不夠用,不睡覺還能湊出第8天。
2014年10月24日,第3座變電站——甸頭變電站也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內(nei) 成功投運了。施工單位歡呼雀躍,吆喝著到站門口放一掛鞭炮。這時候,李征已經靠在主控室的沙發上睡著了。外麵的鞭炮聲劈裏啪啦,他卻一點兒(er) 也沒聽見。看著李征熟睡的樣子,同事們(men) 都沒忍心叫醒他,一位同事悄悄拍下了他睡著的樣子。
上班這些年啊,李征記不清熬過多少夜。有同事粗略統計過,算到2017年年底,李征的加班時間保守估計能折合900多個(ge) 工作日。所以大家開玩笑說他上班17年,工齡卻有20年。已經是“老司機”的李征知道,工作中的很多問題光靠加班還是解決(jue) 不了,還得靠動腦子鑽研。
變電站裏射出的激光,你或許看不見,卻很有用
工齡在增長,李征卻並未像大多數人對周圍的事物失去興(xing) 趣,這方麵,他更像是一個(ge) 長不大的“好奇寶寶”。“好奇”讓他在創新路上越走越遠。
2012年,李征在定期巡視中發現220千伏南化變電站因為(wei) 臨(lin) 海,鳥類的排泄物容易造成設備的汙閃,鳥巢墜落物更是嚴(yan) 重威脅變電站運行安全。盡管站裏也有“超聲波驅鳥器”等設備,但鳥類沒幾天就適應了,值班員甚至能看到鳥在驅鳥器上停留。
“機場采用的激光裝置能防控飛鳥,變電站能不能借鑒呢?”李征開始琢磨。機場用的激光驅鳥器體(ti) 積大,並不完全適用於(yu) 變電站,而且太貴了,一台要幾十萬(wan) 歐元。幹脆,自己動手做一台適合在變電站裏用的激光驅鳥器!
硬件設備東(dong) 拚西湊還能買(mai) 齊,可李征對軟件程序一竅不通,買(mai) 軟件公司編好的程序又太貴。為(wei) 了省錢,李征花1000多元報班學習(xi) 編程,又自學了PLC、單片機,經過3個(ge) 月努力,研製出第一台成品——變電站激光自動驅鳥裝置。
這個(ge) 裝置解決(jue) 了傳(chuan) 統驅鳥裝置覆蓋麵小、鳥類容易產(chan) 生適應性的問題,更加環保、高效,大幅降低了鳥類對變電站設備的危害。
一個(ge) 問題解決(jue) 了,新的問題又冒了出來:新裝置的驅鳥效果是不錯,可一到晚上,明晃晃的激光,會(hui) 對變電站附近的居民造成影響。
李征鄭重地將新問題記在了小本上。之後的兩(liang) 個(ge) 多月裏,他跟這事“杠上了”,像是“走火入魔”一樣,一有時間就捧著資料看。在解決(jue) 了激光輸出功率線性自動調節的難題之後,李征最終研製出可以根據環境光線改變輸出功率的負反饋係統。
這個(ge) 成果先後獲得河北省科技質量成果獎、全國電力行業(ye) 優(you) 秀QC成果一等獎、全國電力職工技術成果獎,填補了變電站激光驅鳥技術的空白。
他關(guan) 於(yu) 變電站做的文章,還有“變電站樹木抑製生長裝置”、變電站臨(lin) 時地線在線監測係統、變電站高壓開關(guan) 室跨步電壓檢測裝置等65項創新成果。
生產(chan) 運行中碰到的這些問題,都記在李征隨身攜帶的小本子裏。每解決(jue) 一個(ge) 問題,他就劃掉一個(ge) ,但是總也劃不完。“我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感覺時間不夠用。”從(cong) 2015年3月借調變電運維室擔任安全專(zhuan) 責開始,李征就進入了一種“焦慮”狀態。辦公樓第2層北側(ce) 左數第3個(ge) 房間晚上經常亮著燈,那就是李征的辦公室——在本職工作不耽誤的前提下,琢磨小本子上的問題隻能用業(ye) 餘(yu) 時間。
現在,小本子已經記到第三本了,很多問題還在李征的腦子裏轉悠著,比如怎樣防止接地網鏽蝕,如何監測封閉開關(guan) 櫃裏的刀閘是否合到位,等等。
琢磨,還在繼續。
他教會(hui) 了徒弟,也教會(hui) 了兒(er) 子
當越來越多的“小X”出現在身邊後,身為(wei) “老李”的李征也常常琢磨:這些年新來的大學生是不是也和自己當年一樣迷茫困惑?為(wei) 此,他經常主動和青年員工溝通交流,沒想到時間一長,居然當起了老師。
2013年,成員平均年齡31歲的“李征勞模創新工作室”誕生。一開始,工作室隻有變電專(zhuan) 業(ye) 的人參加,大家開會(hui) 的時候都不吱聲,隻有李征每次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讓感興(xing) 趣的成員自行組隊研究。
漸漸地,一些課題做出了成果,成員們(men) 在大大小小的競賽中嶄露頭角。例如電力施工現場安全工器具軟件管理係統、變電站紗窗自動除塵裝置分別獲得河北省科技質量成果獎和單位“五小”創新創效成果獎一等獎,“李征勞模創新工作室”開始聲名遠揚。5年過去,工作室已經吸引了不少跨單位、跨專(zhuan) 業(ye) 的人才,創新課題的研討會(hui) 每次都能上演大家激烈的頭腦風暴。
工作18年,李征從(cong) 讓師傅帶,變成了帶別人——2006年以來,與(yu) 李征簽訂“師徒協議”的42人,現在都是工區的業(ye) 務骨幹,其中,31人當上了地市公司級以上級的技能專(zhuan) 家。但他能帶的人還不止這些——2010年,國家電網技術學院第二屆培訓師;2015年,國家電網公司高級兼職培訓師。2016年,華北理工大學聘任控製工程領域碩士生校外導師、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師……
“教學生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學習(xi) 的過程。”所謂“教學相長”,李征和他的徒弟們(men) 都在成長進步。
有時間手把手地教徒弟,卻沒時間麵對麵地教兒(er) 子,提起兒(er) 子,李征心裏是既愧疚又欣慰。
兒(er) 子今年上初一。孩子長這麽(me) 大了,李征隻陪他過了3次生日,其他時候不是出差就是加班。孩子13歲生日那天,李征提前訂了蛋糕,承諾一定回家陪他過生日。但臨(lin) 時接到通知有重要工作。李征又一次說話不算數了。那晚,孩子一晚上守著爸爸訂的蛋糕,誰也不讓動,也不肯睡覺,一定要等爸爸回家吹蠟燭。
讓李征耿耿於(yu) 懷的當然不止這一件事,但是兒(er) 子以他為(wei) 驕傲。兒(er) 子從(cong) 小就喜歡組裝模型,動手能力非常強。有同學來家裏玩,他都會(hui) 帶他們(men) 去看爸爸得的獎杯、獎狀,告訴他們(men) ,爸爸做的是怎樣厲害的發明。有天老師布置作業(ye) ,讓寫(xie) “我的爸爸”,兒(er) 子在《可愛又可恨的老爸》中寫(xie) 道:“雖然可恨的老爸沒時間帶我出去玩,但可愛的老爸又有那麽(me) 多創新成果,並獲得了滿屋子的榮譽,將來我一定要超越他!”
兒(er) 子,是李征心裏最得意的“學生”。
李征,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評河北省金牌工人、全國電力行業(ye) 技術能手、美麗(li) 河北·最美工匠、國家電網工匠、國家電網公司優(you) 秀專(zhuan) 家人才。他擁有63項國家專(zhuan) 利,在國家級期刊(包括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6篇,創新成果獲得過地市(省公司)級及以上獎勵65項。2018年,李征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截至2017年,“李征勞模創新工作室”共完成科技創新成果158項,獲得國家專(zhuan) 利163項,發表科技論文182篇;2017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命名為(wei) “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