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紙禁令,我國216家公司被納入實體(ti) 清單,華為(wei) 、海康威視、科大訊飛等中國知名創新企業(ye) 遭遇“極限施壓”。一夜之間,華為(wei) 海思“備胎”轉正,“我們(men) 不僅(jin) 要保持開放創新,更要實現科技自立”,華為(wei) 海思一封公開信擲地有聲。
前有“中興(xing) 事件”,現有“華為(wei) 事件”,中國製造業(ye) 接連吃著“啞巴虧(kui) ”,核心技術長期依賴於(yu) 進口“買(mai) 買(mai) 買(mai) ”,被國外巨頭牽著鼻子走。在此之前,科技自立對企業(ye) 來說隻是一種選擇,經此兩(liang) 個(ge) 事件,給中國製造企業(ye) 發出了警示:科技自立是中國製造業(ye) 崛起的必經之路。
在科技自立的這條路上,華為(wei) 其實並不孤獨。中國彩電品牌還有號稱彩電界的華為(wei) ——海信堅持“科技立企”這一發展戰略,多年前就堅定地選擇了自主研發激光顯示技術,打破了原來在顯示技術上被國外企業(ye) 壟斷的局麵,讓中國品牌首次在新型顯示技術上掌握了核心技術,實現了產(chan) 業(ye) 化,真正掌握了電視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主動權。
(海信“科技立企”)
1
受困:“空心化”的局
一直以來,中國製造業(ye) 雖大卻不強。中國製造業(ye) 在“科技自立”的道路上走得磕磕絆絆,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中國製造業(ye) 的核心技術沒有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裏,特別是高端電子元器件大部分仍來自於(yu) 進口。在全球化之路,麵臨(lin) 複雜的國際形勢,有時並不能遵循著正常的經濟和產(chan) 業(ye) 規律。長此以往,難保不會(hui) 出現一些科技封鎖的“黑天鵝”對產(chan) 業(ye) 和企業(ye) 造成傷(shang) 害。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如果沒有關(guan) 鍵的核心技術支撐,在產(chan) 業(ye) 化過程中就會(hui) 變成“空心化”,企業(ye) 就會(hui) 陷入困境。
在中國彩電業(ye) ,過去的30多年發展曆程中也一直麵臨(lin) 著這個(ge) 問題。1958年天津712廠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電視機,此後的幾十年間,曆經了電視黑白顯示技術、彩色CRT顯示技術和液晶平板電視技術。在CRT顯示技術時代,中國品牌隻能做整機生產(chan) ,不掌握核心技術,依靠打價(jia) 格戰,把利潤都讓給了外資品牌;在液晶平板電視時代,電視整機成本占比80%的液晶模組和核心顯示技術,全被日韓台麵板廠掌控,中國品牌沒能把握到戰略方向;如今,OLED電視作為(wei) 彩電中的明星產(chan) 品,很多中國彩電品牌也加入到OLED的陣營中,但LGD是全球大尺寸OLED麵板的唯一提供商,目前中國還不具備量產(chan) 大尺寸OLED麵板的能力。
(CRT顯示技術時代)
中國上百家電視企業(ye) 在這30多年中飽受缺乏核心技術困擾,受製於(yu) 國外巨頭,外商一方麵賺取了中國企業(ye) 大額的利潤,另一方麵還沒能從(cong) 心裏上認可中國企業(ye) 。中國彩電龍頭企業(ye)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對此深有感悟,周厚健有一次去國外參展,一家外企負責人對他說,用他們(men) 的模組,中國廠商隻要安裝四顆螺母就可以了。原來在外商眼中,中國廠商就是個(ge) 組裝廠。周厚健覺得,那是中國上百家電視企業(ye) 都應該感到恥辱的一幕,他暗下決(jue) 心,外國人能做的,中國人也能做,而且還會(hui) 比他們(men) 做得更好。周厚健回國之後立刻調集資源,用幾年時間,帶領海信研製出國內(nei) 第一條電視液晶模組線,打破了對國外的依賴。
(彩電麵板商仍被日韓壟斷)
但在液晶平板電視的核心技術上,日韓麵板廠商構建的技術壁壘仍堅不可摧,中國廠商現如今仍無法突出重圍,而OLED顯示技術成本高、技術不成熟並且難以大規模產(chan) 業(ye) 化,短期之內(nei) 難以市場化推廣。除了OLED之外,目前還有一些新型顯示技術比如QLED、Mini-LED、Micro-LED等,這些尚在演進中的前沿技術,中國品牌並沒有主導權。
作為(wei) 中國彩電界的“元老級”人物,周厚健也在思考中國彩電業(ye) 的發展走向,如何打破“空心化”這一困局?正麵“開杠”短期之內(nei) 無法突圍,是不是能獨家開辟彩電產(chan) 業(ye) 升級換代的新路徑?在他起了這個(ge) 念頭的2007年,在沒有國際先例的情況下原創一個(ge) 品類,對中國彩電產(chan) 業(ye) 來說,幾乎是一個(ge)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07年,周厚健發現了激光顯示這一新型技術,激光顯示技術是全新一代能夠實現超大色域、超高分辨率和超大屏幕的光電顯示技術。與(yu) 液晶電視相比,激光電視的色域覆蓋率從(cong) 62%提高到90%以上,色彩表現能力更是其3倍;此外在價(jia) 格、重量上僅(jin) 為(wei) 同尺寸液晶電視的十分之一,功耗則是液晶電視的二分之一。同時,比起OLED,激光電視性價(jia) 比高、產(chan) 業(ye) 化成熟、符合家庭超大屏需求的激光電視,更適合擔當彩電產(chan) 品升級換代的角色。
至此,海信在激光顯示技術開啟了十二年的技術探索之路,成了這一技術路線最堅定的執行者。在整個(ge) 中國家電行業(ye) 中,海信是公認的技術派,包括ULED技術的深度研發、芯片技術等領域都在業(ye) 內(nei) 領先,在海信的基因裏,科技立企已經深入血液骨髓,海信認為(wei) ,唯有堅守以關(guan) 鍵技術突破為(wei) 核心,才能從(cong) “空心化”的困局中跳脫出來。
2
破局:挺進價(jia) 值鏈上遊
在新型顯示技術上中國品牌首次掌握核心技術,實現了產(chan) 業(ye) 化,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真正掌握電視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主動權。海信作為(wei) 這一新型顯示技術——激光顯示技術的典範代表,多年來深耕激光電視領域的戰略布局,自主研發,形成技術和製造壁壘,對於(yu) 中國彩電業(ye) 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至關(guan) 重要。
(海信研發投入大,全球有15個(ge) 研發中心)
自2007年開始,海信著手研發激光顯示技術,在此之後海信一直摸著石頭過河探索技術路線。隻有投入沒有產(chan) 出地試錯了四年,海信的研發團隊才確定了“激光光源+超短焦鏡頭+抗光屏幕”這條激光電視技術路線。從(cong) 實驗室技術模型到樣機、從(cong) 樣機到可量產(chan) 的產(chan) 品,海信又用了三年,直到2014年海信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發的100寸超短焦激光電視,曆時七年才讓這項獨立研發的技術變成了一個(ge) 可量產(chan) 的產(chan) 品,實現了“從(cong) 0到1”的突破。
至此,海信打破了國外企業(ye) 在電視顯示技術的長期壟斷地位,對穩定中國彩電行業(ye) 有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yi) 。
以激光電視中的部件光學引擎鏡頭為(wei) 例,為(wei) 了打破國內(nei) 品牌大多數直接從(cong) 國外買(mai) 鏡頭的做法,海信實現從(cong) 研發、設計到整機生產(chan) 製造完全自主運營,鏡頭裝調精度標準更是嚴(yan) 苛到5微米,相當於(yu) 誤差不到一根發絲(si) 直徑的1/20。這5微米,經曆了數百次調試和積累,從(cong) 最初組裝5次合格,一天產(chan) 出5台,到現在一個(ge) 月幾百上千台。從(cong) 這5微米的故事可以想象,自主掌握整機70%的製造話語權,對海信來說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數字,而是研發工程師們(men) 12年日日夜夜的汗水,是量變到質變的累積。
(科技自立不是悶頭研發,而是開放合作)
專(zhuan) 利申請量的多少很大程度體(ti) 現了科技領域的成果,在激光顯示技術領域,海信已申請700多項專(zhuan) 利,極大程度地驗證了海信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海信在激光顯示領域核心的激光光學引擎已實現可100%自主研發設計,從(cong) 研發、設計到整機生產(chan) 製造完全自主運營。
科技自立不僅(jin) 是悶頭研發,也並不是要徹底排外,而是既開放合作,又獨立自主,才能實現多贏,作為(wei) 激光電視的龍頭企業(ye) ,海信更是牽頭開展了激光顯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的製定工作,不餘(yu) 遺力地推動行業(ye) 的發展。
在產(chan) 業(ye) 方向上,海信在與(yu) 德州儀(yi) 器合作的基礎上,同時在激光光源技術、光機模組、整機製造等方麵掌握關(guan) 鍵技術,推動激光電視作為(wei) 下一代電視方向發展。
(科技給人帶來便利)
再到應用方向上,海信與(yu) 長虹、PPTV、堅果、峰米等企業(ye) 一道,以開放、合作、共贏的態度,針對技術進行合作共享,與(yu) 其他激光電視品牌公司構建價(jia) 值共同體(ti) ,把激光電視帶給用戶的價(jia) 值理念普及到中國14億(yi) 用戶乃至全球用戶。
(激光電視是彩電升級換代的主角)
產(chan) 業(ye) 供應鏈分工在全球化時代是必然的趨勢,中國製造業(ye) 從(cong) 中下遊的整裝到核心技術的掌握,從(cong) “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中國科技創新已經有了非常顯著的進步。但企業(ye) 作為(wei) 科技創新的主角,需要爭(zheng) 取挺進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的上遊,掌握更大的主動權和主導權,這樣才能從(cong) 根源上破核心技術“空心化”的困局。惟有如海信所走的路一樣,科技自立,一步步向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的上遊挺進,雖過程漫長,但沒有別的選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