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省市陸續發布了2019年上半年的GDP數據,廣東(dong) 省繼續領跑全國,以大約2000億(yi) 的優(you) 勢領先第二名的江蘇。兩(liang) 省的增速相同,江蘇自古以來是我國富庶之地,而廣東(dong) 則受益於(yu) 最早改革開放的政策而首先發展起來。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GDP成為(wei) 人們(men) 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而蘇粵之爭(zheng) 也是人們(men) 關(guan) 注的焦點。
模式對比
廣東(dong) 的珠三角最早是以“三來一補”的低端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發展起來,同時依靠港台的產(chan) 業(ye) 轉移;而江蘇較為(wei) 發達的蘇南是得益於(yu) 大量的鄉(xiang) 鎮企業(ye) 崛起,同時依靠大型外國企業(ye) 投資的產(chan) 業(ye) 園發展。在金融危機後,廣東(dong) 大力推動製造業(ye) 升級,而幾年後江蘇也緊隨其後推動產(chan) 業(ye) 走向高端。
廣東(dong) 省目前擁有人口超過1.1億(yi) ,其中外省流動人員超過3000萬(wan) ,並且每年的新增流入人口是全國最多;江蘇省目前人口約8000萬(wan) ,其中外省流動人員約1000萬(wan) 。在人口數量以及年輕人占比率,廣東(dong) 更勝一籌,這從(cong) 節日網絡紅包量、外賣數量、網購消費額等指標可以得出,廣東(dong) 多年是全國第一。但是在人才培養(yang) 和教育資源上,江蘇擁有更多水平較高的大學,比如南京大學、東(dong) 南大學、江蘇大學、蘇州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南京理工等,在人均教育程度、大學入學率和科研機構、院士出產(chan) 量等多項指數在全國名列前茅。
廣東(dong) 坐擁廣州、深圳兩(liang) 座一線城市,這兩(liang) 個(ge) 城市爆發出強大的創新創業(ye) 區域龍頭效應,帶動珠三角產(chan) 業(ye) 合理分工發展。由於(yu) 廣東(dong) 經濟活動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城市,讓這個(ge) 地區成為(wei) 全國產(chan) 業(ye) 鏈最完善、經濟活力最密集的地區。江蘇的長江沿岸蘇南城市是經濟最集中地區,也是長三角一體(ti) 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創新創業(ye) 龍頭是上海,省內(nei) 的蘇州、南京無法擔當龍頭,這方麵江蘇略顯不足,然而蘇南擁有廣闊的平原,經濟活動和建築規劃集中度稍低,發展空間更加巨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廣東(dong) 的經濟影響力十分強大,這是因為(wei) 很多品牌的產(chan) 品被消費者最終接觸、使用。比如最流行的新興(xing) 互聯網、數字經濟,最集中的要數廣東(dong) 、北京和杭州了。
在廣東(dong) 就擁有人們(men) 常見的騰訊、微信、網易、唯品會(hui) 、酷狗、迅雷;在電子製造與(yu) 通信產(chan) 業(ye) ,廣東(dong) 就更是無敵手:華為(wei) 、中興(xing) 、富士康、vivo/OPPO等;在家電方麵,美的、格力、誌高、格蘭(lan) 仕、TCL、創維等占據全國超過一半;在沒什麽(me) 技術含量的房地產(chan) ,居然也能夠領先全國,去年全國三強的碧桂園、恒大與(yu) 萬(wan) 科居然都是廣東(dong) 成長的企業(ye) ,筆者確實是不得其解。
這些很多都是與(yu) 人們(men)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所以很多人印象中就感覺廣東(dong) 的企業(ye) 品牌影響力更大。
再來看江蘇,人們(men) 印象中能夠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可能是蘇寧、小天鵝、熊貓電子、雨潤、洋河、徐工、海瀾之家等幾個(ge) 。江蘇的中小企業(ye) 、家族企業(ye) 眾(zhong) 多,然而呈現出大而不強的特點。
其實這是一個(ge) 產(chan) 業(ye) 結構差別造成的一個(ge) 誤解,江蘇的很多電子製造是外國企業(ye) ,比如三星、羅技、西門子、日立、飛利浦等,雖然貢獻了產(chan) 值和稅收,但這些無法算入本土企業(ye) 實力;另外江蘇的產(chan) 業(ye) 支柱還有化工、化纖、鋼鐵、水泥、光纖光纜等,這些都是可以為(wei) 廣東(dong) 的產(chan) 業(ye) 提供原材料,但不一定會(hui) 被消費者認識。
鋼鐵方麵,有沙鋼集團、中天鋼鐵、南京鋼鐵、申特鋼鐵;光纖光纜則有著名的亨通光電、江南電纜、永鼎股份、通光電子、法爾勝等;太陽能產(chan) 業(ye) 上江蘇也是很棒的,占據全國超過三分一,比如天合光能、尚德、協鑫集成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機械製造設備、智能裝備方麵,江蘇傳(chuan) 統上擁有很大的優(you) 勢,從(cong) 折彎、切削、鑽孔、剪裁、打磨等工藝的機械非常完備,比如徐工、亞(ya) 威、揚力、力豐(feng) 、金方圓、南京工大數控等。在交通製造有中車戚墅堰機車、中車南京浦鎮車輛等。相對而言,廣東(dong) 在機械設備與(yu) 數控方麵薄弱一些,然而這一缺點廣東(dong) 在激光裝備上算是彌補了一些。
在激光裝備方麵,廣東(dong) 憑借製造業(ye) 轉型升級,較早推廣激光應用,誕生了大族激光這一龍頭,另外還有業(ye) 績億(yi) 元以上的企業(ye) 近30家。而江蘇省的激光裝備近年來發展加快,規模已經與(yu) 武漢相當,包括領創、天弘、德龍、迅鐳、慶源、中科煜宸、亞(ya) 威創科源、維力安、大華等一大批企業(ye) 。比較遺憾的是目前江蘇仍然沒有誕生一家能夠緊跟大族激光、華工科技的量級企業(ye) 。毫無疑問目前江蘇的激光產(chan) 業(ye) 發展非常迅速,從(cong) 激光材料、激光器、激光配套器件、激光裝備以及激光切割、焊接、熔覆等主要應用,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chan) 業(ye) 鏈。
珠三角的激光加工市場目前在全國市場份額是最多的。在珠三角,激光裝備企業(ye) 數量眾(zhong) 多,競爭(zheng) 激烈,很多企業(ye) 也看準了華東(dong) 的市場潛力,包括海目星、宏山、聯贏、銘鐳、創可等公司都在江蘇建立分公司或者工廠;而反觀江蘇的激光企業(ye) 往華南的拓展稍稍偏弱,領創是去了河北滄州,德龍和首鐳分別去了深圳、東(dong) 莞,其他基本上是銷售辦事處,在廣東(dong) 形成規模的分公司或者辦工廠的不多。這也側(ce) 麵反映出未來坐擁兩(liang) 省一市的長三角或許激光應用市場潛力更大,在競爭(zheng) 方麵仍然存在一定空位,能夠吸引外來的激光裝備企業(ye) 進入。
來源:fun88网页下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