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一家頗具爭(zheng) 議的企業(ye) ,既有“代工大王”之稱,也是倍受質疑的“血汗工廠”。在3C產(chan) 品代工過程中,富士康帶動了中國製造產(chan) 業(ye) 鏈發展,解決(jue) 了中國數萬(wan) 勞動力就業(ye) 問題。
然而,因代工業(ye) 務利潤空間有限,大量一線工人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在2013年前後出現的多起員工跳樓事件,更讓富士康長期背負“血汗代工廠”罵名。加之經濟水平提升、人工成本不斷攀升,勞動密集型企業(ye) 的降本增效更是刻不容緩。
在此背景下,改善生產(chan) 環境,提高生產(chan) 效率成為(wei) 富士康最為(wei) 重要的任務。而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wei) 核心的工業(ye) 互聯,被認為(wei) 是推動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技術手段。
依托工業(ye) 互聯網,由低附加值代工廠轉型為(wei) 科技驅動的生產(chan) 型服務企業(ye) ,一度成為(wei) 富士康最重要的發展戰略。
富士康的工業(ye) 互聯網轉型之路
2013年,富士康初步形成工業(ye) 互聯網構想。此後兩(liang) 年,富士康在選定示範產(chan) 線上進行工業(ye) 互聯網係統開發。在自身龐大的製造基礎上,支持海量數據采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ti) 係,支撐製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工業(ye) 互聯網逐漸發展成形。
2015年,富士康將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相關(guan) 業(ye) 務單獨拆分,組成工業(ye) 互聯網業(ye) 務公司——富士康工業(ye) 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工業(ye) 富聯。
工業(ye) 富聯董事長陳永正曾表示:“工業(ye) 互聯網是發展中國製造2025的最佳途徑之一,富士康已經具備了相應的實力,所以將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相關(guan) 業(ye) 務拆分出來,組成工業(ye) 互聯網業(ye) 務進行上市。工業(ye) 互聯網也是公司發展方向,希望借助上市,跟上產(chan) 業(ye) 發展浪潮。”
2017年,富士康工業(ye) 互聯網平台編入中國首部“工業(ye) 互聯網平台白皮書(shu) ”,並參與(yu) 製定中國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標準。
2018年6月,工業(ye) 富聯成功在上交所掛牌上市。A股上市後,工業(ye) 富聯總市值逼近4000億(yi) 元,超過海康威視,成為(wei) A股市值排名第一的科技企業(ye) 。
工業(ye) 富聯將聚焦於(yu) 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構建、雲(yun) 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台、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雲(yun) 服務設備、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jue) 方案、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升級、智能製造產(chan) 能擴建八個(ge) 部分業(ye) 務。
其中,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構建項目將幫助工業(ye) 富聯針對邊緣層所采集及集成的數據,通過雲(yun) 網的存儲(chu) 傳(chuan) 送及硬件集成虛擬化,將數據及視頻影像進行分類、分割、分解、分析等,進而分享到工業(ye) 應用平台,實現智能工廠全麵網絡化、雲(yun) 端化、平台化,全麵構建物與(yu) 物、機器與(yu) 機器、機器人與(yu) 無人工廠間的全自動化智能製造。
概括而言,工業(ye) 富聯上市的主要目的是為(wei) 工業(ye) 富聯乃至整個(ge) 富士康集團向工業(ye) 互聯網轉型募集資金。
工業(ye) 互聯網初見成效,內(nei) 部賦能明顯
盡管富士康工業(ye) 互聯網初衷是滿足內(nei) 部需求,但在發展實踐中,富士康積累了大量工業(ye) 互聯網發展經驗,推動了工業(ye) 互聯網標準製定,並開始賦能其他行業(ye) 和企業(ye) 。
據公開資料,工業(ye) 富聯主要產(chan) 品包括通信網絡設備、雲(yun) 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ye) 機器人。其中通信網絡設備包括網絡設備、電信設備、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結構件;雲(yun) 服務設備包括服務器、存儲(chu) 設備、雲(yun) 服務設備高精密機構件。
事實上,工業(ye) 富聯的產(chan) 品矩陣是以工業(ye) 互聯網為(wei) 核心布局的:精密工具及工業(ye) 機器人是最底層生產(chan) 工具,通信網絡設備是數據采集的基礎,雲(yun) 服務設備是雲(yun) 計算為(wei) 各行業(ye) 服務、數據采集、傳(chuan) 輸、管理分析的基礎。三大產(chan) 品矩陣的業(ye) 務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業(ye) 互聯網發展成果。
通信網絡和雲(yun) 服務營收占比最高,合計營收貢獻超過90%
在公司通信網絡設備、雲(yun) 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ye) 機器人三大主營業(ye) 務中,通信網絡設備和雲(yun) 服務設備營收占比最高,合計營收貢獻超過90%。
根據2018年財報,工業(ye) 富聯實現營業(ye) 總收入4,153.78億(yi) 元,同比增長17.16%,歸母公司淨利潤169.02億(yi) 元,同比增長6.52%。其中,通信網絡設備銷售收入為(wei) 2,591.54億(yi) 元,同比增長20.82%,占公司主營業(ye) 務收入比例從(cong) 2017年的60.75%上升至62.76%;雲(yun) 服務設備銷售收入為(wei) 1,532.24億(yi) 元,增長27.27%,占公司主營業(ye) 務收入比例從(cong) 2017年的34.10% 上升至37.11%。
據2018年報,在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機構件加工製程中,通過“熄燈工廠”改造,產(chan) 能提升18%,人力耗用減少84%。主營雲(yun) 網設備事業(ye) 群通過工業(ye) 互聯網內(nei) 部賦能,實現每百萬(wan) 元營收製造費用降低11%,管理費用降低9%。
精密工具及機器人以內(nei) 部服務為(wei) 主,工業(ye) 互聯網內(nei) 部賦能初見成效
2018年工業(ye) 富聯在提升工業(ye) 機器人的自動化生產(chan) 及智能化生產(chan) 水平發力。
在自動化生產(chan) 領域,多條生產(chan) 線導入自動化分離式機械手生產(chan) 線,機器人自動化焊接線等自動化設備,實現了生產(chan) 效能的大幅提升;在智能化生產(chan) 領域,依托於(yu) 富士康工業(ye) 雲(yun) 平台(Fii Cloud),基於(yu) 機器人+傳(chuan) 感器的生產(chan) 模式,開發出機器人AI的自感知、自診斷、自修複、自優(you) 化、自適應功能,實現了提高產(chan) 品良率,降低成本浪費的階段目標
以深圳“熄燈工廠”為(wei) 例,通過改造,該生產(chan) 線從(cong) 318個(ge) 工作人員降低到38個(ge) 工作人員,生產(chan) 效率提升30%,庫存周期降低15%。2019年1月,工業(ye) 富聯“柔性裝配作業(ye) 智能工廠”成功入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製造業(ye) 燈塔工廠”,成為(wei) 全球十六家工業(ye) 4.0未來智慧工廠的一員,是唯一一家當選的中國本土企業(ye) 。
工業(ye) 互聯網向外延展,跨行業(ye) 跨領域實踐應用
2019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及工業(ye) 互聯網,明確指出“打造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拓展‘智能+’,為(wei)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賦能”。
基於(yu) 此,工業(ye) 富聯以“雲(yun) 計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高速網絡+機器人及精密工具”為(wei) 核心,構建了基於(yu) 傳(chuan) 感器、霧小腦、富士康工業(ye) 雲(yun) (Fii Cloud)與(yu) 工業(ye) 應用的四層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架構,積累了多個(ge) 工業(ye) 互聯網技術應用案例,包括熄燈工廠改造、智能鋼軌銑刀、智慧城市、安全災害領域應用等。
工業(ye) 富聯將“三硬三軟”作為(wei) 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核心基礎(三硬是工具、材料、裝備;三軟則是工業(ye) 大數據、工業(ye) 人工智能、工業(ye) 軟件)。在此基礎上憑借工業(ye) 5G和工業(ye) 互聯網等新興(xing) 技術的助力,實現工廠全要素及上下遊產(chan) 業(ye) 互聯互通,持續打造工業(ye) 互聯網平台,並通過平台實現對外跨行業(ye) 、跨領域賦能應用。
例如,基於(yu) 自主研發的“霧小腦”、富士康工業(ye) 雲(yun) 平台(Fii Cloud),工業(ye) 富聯構建了Micro Cloud(專(zhuan) 業(ye) 雲(yun) )體(ti) 係,工業(ye) 互聯網賦能產(chan) 品正式成型。
據2019半年報,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工業(ye) 富聯與(yu) 東(dong) 方明珠合作的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已實現楊浦區、普陀區、虹口區LoRa網絡全覆蓋,並完成了三個(ge) 區的城市大腦平台建設,已部署43個(ge) 場景應用,涵蓋防盜、防災、防火、防汙、防堵智慧服務和管理等方麵,布置30類傳(chuan) 感器,連通超過17萬(wan) 個(ge) 感應終端。工業(ye) 互聯網對外扶額能效果加排位理想。
在賦能平台構建的同時,工業(ye) 富聯構建了工業(ye) 互聯網對外賦能的創新型商業(ye) 模式,通過Micro Cloud(專(zhuan) 業(ye) 雲(yun) )等雲(yun) 化服務的輸出,實現產(chan) 品服務化,快速解決(jue) 製造企業(ye) 轉型升級中遇到的問題,把工業(ye) 富聯經過內(nei) 部驗證的經驗、方法、技能與(yu) 工具向產(chan) 業(ye) 界推廣。
從(cong) 富士康到工業(ye) 富聯的變化,實際是代工企業(ye) 向工業(ye) 互聯網企業(ye) 轉型的變化。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