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哈工大:在新時代續寫百年報國夢

來源:光明日報2020-06-05 我要評論(0 )   

  6月7日,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將迎來建校一百周年。走進哈工大,“紀念建校百年矢誌愛國奮鬥”的紅色條幅,“規格嚴(yan) 格功夫到家”的石刻校訓,讓人深刻感受到這所百年老校...

  6月7日,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將迎來建校一百周年。走進哈工大,“紀念建校百年 矢誌愛國奮鬥”的紅色條幅,“規格嚴(yan) 格 功夫到家”的石刻校訓,讓人深刻感受到這所百年老校與(yu) 國家發展同向同行的初心,樸實、厚重的氣質。

  100年前,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內(nei) 憂外患中誕生,而後伴隨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偉(wei) 大曆程不斷成長壯大。

  新百年,新征程。“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始終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切囑托,建設具有‘中國底色’和‘哈工大規格’的世界一流大學,續寫(xie) 百年報國夢。”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校長周玉院士說。

  永葆赤誠初心 以身許國

  對初到哈爾濱的那個(ge) 冬天,87歲的秦裕琨院士一直記憶猶新:“吃著高粱米窩窩頭,30個(ge) 人擠一間宿舍,當時很苦,但是我們(men) 都很快樂(le) 。隻要國家需要,我們(men) 沒說的。”

  在哈爾濱大學博物館,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展區特別引人注目。一個(ge) 個(ge) 耳熟能詳的名字、一段段不平凡的經曆把人們(men) 的思緒帶到了20世紀50年代。

  1953年9月的一天,天蒙蒙亮,20歲的秦裕琨坐了三天四夜的火車,第一次來到哈爾濱。剛從(cong)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製造係畢業(ye) 的他,原本可以留在上海工作,但第一誌願卻選擇東(dong) 北——因為(wei) 國家需要。與(yu) 他一同北上的還有30多名上海同學。

  彼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xing) ,第一個(ge) 五年計劃急需大量人才,特別是需要培養(yang) 一批重工業(ye) 部門工程師和理工學院師資。哈工大承擔起了這一曆史重任。800多位熱血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從(cong) 祖國四麵八方會(hui) 聚到哈工大。他們(men) 紮根邊陲之地,承擔起教學、科研等重要任務。這支平均年齡隻有27.5歲的教師隊伍,被時任校長李昌稱為(wei) “八百壯士”。

  十餘(yu) 年時間,他們(men) 創辦新專(zhuan) 業(ye) 、編譯新教材,白手起家,邊學邊教。24個(ge) 新專(zhuan) 業(ye) 的建立,為(wei) 當時快速發展的國家工業(ye) 化建設解了燃眉之急。

  “人家的條件再好,都不如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馬祖光院士拒絕國外的優(you) 厚待遇回國時,行李裏除了衣服和鞋子,隻有一大堆筆記本和為(wei) 實驗室購置的小型儀(yi) 器。他還把節省下來的1萬(wan) 多馬克,全部上交給國家。在他的心裏愛國是具體(ti) 的,具體(ti) 到每一天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哈工大航天學院教授王雨三經常給青年學子講述馬祖光的事跡。

  2019年,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yu) “黨(dang) 建工作示範高校”創建工作,哈爾濱工業(ye) 大學黨(dang) 委總結梳理初心使命的哈工大元素和表達,將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傳(chuan) 遞給全校青年師生。

  “‘八百壯士’是我的榜樣,他們(men) 的家國情懷和信念擔當一直感染和激勵著我。”剛剛博士畢業(ye) 的萬(wan) 龍說。2015年碩士畢業(ye) 後,他選擇留在黑龍江自主創業(ye) ,其所創辦企業(ye) 萬(wan) 洲焊接的產(chan) 品廣泛應用於(yu) 高鐵、5G通信、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目前擁有國家發明專(zhuan) 利30餘(yu) 項。“我們(men) 不僅(jin) 要做中國焊接領域的領軍(jun) 企業(ye) ,更希望將我們(men) 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產(chan) 品和技術推廣到全世界。”萬(wan) 龍抱著這樣的信念。

  初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民族高中支教的能源與(yu) 動力工程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朱鎔寬覺得,自己剛來時也有點“八百壯士”的感覺。“這裏條件比較艱苦,我們(men) 也是邊學邊講。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一直是哈工大的傳(chuan) 統,我在學校期間深受影響。”朱鎔寬說,“哈工大給予學生的信念不僅(jin) 是要做優(you) 秀的人,更要有青年人的責任擔當,實現青春夢與(yu) 中國夢的共振。”

  “正是因為(wei) 一代代哈工大人始終懷有許黨(dang) 報國的初心,才有了為(wei) 黨(dang) 和人民建功立業(ye) 的舞台,並在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中一步步成長為(wei) 享譽國內(nei) 外的理工強校、航天名校。”哈爾濱工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熊四皓說,“時代在變,我們(men) 引領廣大學子主動將個(ge) 人發展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職責不變,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初心不變。”

  聚焦國家戰略 科技強國

  山東(dong) 威海岸邊,一個(ge) 排列整齊的天線陣,像駐守在海岸線上的一雙“千裏眼”,海防國門,盡收眼中。這是我國對海新體(ti) 製雷達的主要結構,它能夠遠距離探測海上目標的位置和方向。

  “雷達看多遠,國防安全就能保多遠。這樣的雷達別的國家已經在研製,中國決(jue) 不能落下,這就是我要做的事。”談及當年的科研選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工大劉永坦院士說。1981年,劉永坦從(cong) 國外回國組建團隊,從(cong) 零起步,冷板凳一坐就是40年,打造了一支響當當的“雷達鐵軍(jun) ”,為(wei) 中國鑄起了一道“海防長城”。

  如今,耄耋之年的劉永坦依然活躍在科研前線,繼續帶領團隊規劃實施對海遠程探測體(ti) 係化研究,逐步開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術的自主創新。

  “在試驗現場,劉永坦先生率領團隊每天工作十幾個(ge) 小時,餓了用麵包充饑,困了就倒在實驗室的板凳上湊合一覺。長期超負荷的腦力和體(ti) 力勞動,讓他患上了嚴(yan) 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疼痛曾讓他幾個(ge) 月不能行走。”作為(wei) 劉永坦院士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哈工大電信學院教師宗華在宣講的同時,內(nei) 心也深受觸動,劉永坦的精神已潛移默化地成為(wei) 哈工大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共同價(jia) 值追求。

  隻有加快關(guan) 鍵技術的自主創新,才有邁向世界一流最充足的底氣。為(wei) 此,哈工大始終堅持麵向國家需要、聚焦國家戰略、瞄準國際科技前沿開展科研攻關(guan) 。

  想采訪馬晶、譚立英兩(liang) 位教授太難了。他們(men) 正帶領團隊進行緊張的激光通信測試,即使疫情期間也沒有停過。這對科學家伉儷(li) 的目標是建立我國空間高速激光信息網絡。

  衛星在太空中獲取的海量數據如何實時傳(chuan) 輸回地麵?用激光光束在空間架設傳(chuan) 輸“光纜”。30年前,當時還是哈工大物理係教師的譚立英提出這一大膽設想,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連連搖頭:“方向雖好,但難度太大了。”

  世界各國爭(zheng) 奪的製空權、製海權、製天權歸根結底是製信息權。當時我國空間信息傳(chuan) 輸麵臨(lin) 反應不及時的困境,急需建立空間實時信息網絡。

  “咱們(men) 一起來做!”麵對國家需要,丈夫馬晶放棄了原有的研究方向。他倆(lia) 從(cong) 學校借來一間簡陋的地下室,將實驗室報廢的儀(yi) 器撿來、重新組裝,拿出家裏的積蓄和微薄的工資向著心中的夢想邁進。從(cong) 1991年到1995年,1000多個(ge) 日日夜夜,無數次的論證和試驗,他們(men) 初步掌握了關(guan) 鍵技術。

  但困難再一次擺在麵前:前期的研究已經讓他們(men) 傾(qing) 其所有,如果繼續投入,就要傾(qing) 家蕩產(chan) 了。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譚立英背著20袋方便麵,來到當時的航天部爭(zheng) 取支持。“兩(liang) 眼一抹黑,找誰都不知道,隻能在樓道裏來回溜達……”譚立英的舉(ju) 動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幾經輾轉,中國衛星測量、控製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liang) 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在了解了他們(men) 所做的工作之後,激動地說:“你們(men) 做得非常好!國家需要激光通信,也一定會(hui) 支持你們(men) 的研究工作。希望你們(men) 能繼續做下去,不要有任何顧慮。”

  近30年的執著堅守、刻苦攻關(guan) ,馬晶、譚立英教授實現了我國衛星激光通信終端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重到輕、從(cong) 高速到更高速、從(cong) 低軌到高軌的重大跨越,帶領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chuan) 輸這一技術尖端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讓我國創新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終端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5月5日18時0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發動機氣瓶熱防護、金屬橡膠材料構件有效解決(jue) 高真空大溫差強輻射難題,陶瓷軸承工藝為(wei) 大推力發動機提供核心技術支撐……哈工大多項成果助力長五B首飛。

  回顧中國航天發展史,每一個(ge) 偉(wei) 大而閃耀的時刻,都有哈工大人的默默奉獻。正是他們(men) 一項又一項航天科技的突破,讓中國衛星環繞地球,讓中國航天員漫步太空,也讓中國的“天眼”探索著宇宙的奧秘。

  培育棟梁之材 逐夢報國

  哈工大電氣學院霍炬教授成了“網紅”。疫情期間,他牽頭的“電路”課程,因課堂效果極好,入選黑龍江省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在線教學典型案例。

  “我深受學校‘規格嚴(yan) 格,功夫到家’育人環境和氛圍的影響,也想讓學生成為(wei) 受益者。”霍炬給記者講了“兩(liang) 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俞大光院士“鐵將軍(jun) ”把關(guan) 的故事:俞大光因嚴(yan) 格要求而聞名全校,他任教的“電工基礎”課被學生稱為(wei) “老虎課”,有時全班竟沒有一個(ge) 人得“優(you) 秀”,因為(wei) 他要求學生不僅(jin) 會(hui) 做題,而且還要能講出道理來。學生們(men) 背地裏稱他為(wei) “鐵將軍(jun) ”。“‘鐵將軍(jun) ’把關(guan) 既嚴(yan) 於(yu) 律己,又嚴(yan) 格育人;不僅(jin) 是嚴(yan) ,更是對學生的愛,這是哈工大校訓精神的集中體(ti) 現。”霍炬說。

  在當時的哈工大,“鐵將軍(jun) ”把關(guan) 並不是個(ge) 案。20世紀50年代,為(wei) 盡快培養(yang) 人才,一大批工農(nong) 幹部和產(chan) 業(ye) 工人,通過“速成班”短期培訓送進哈工大。很多人連乘除法都不會(hui) ,考試大批不及格。眼看麵臨(lin) 退學的危險,有人提出,應該降低考核標準,搞點特殊化。“標準絕不能降,相反,培養(yang) 工程師‘規格要嚴(yan) 格,功夫要到家’。”時任校長李昌斷然反對,“寧願不要自己教出的學生全部及格的虛名,也要為(wei) 培養(yang) 合格人才把好關(guan) ,這是我們(men) 培養(yang) 人才的原則。”

  “我入學時考進了200多人,畢業(ye) 時隻剩下40多人,不及格的自動退學或降級。這種嚴(yan) 格要求,增強了我的適應能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1954屆畢業(ye) 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教授回憶。

  憑借“規格嚴(yan) 格,功夫到家”的鐵律,哈工大培養(yang) 出一大批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很強的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級專(zhuan) 門技術人才,成為(wei) “國之重器”的鑄造者,“工程師搖籃”的名號享譽全國。

  哈工大1965屆畢業(ye) 生、探月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說:“母校的教育就是那句實實在在的話,‘規格嚴(yan) 格,功夫到家’。”

  “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說,正是當年經受的“磨煉”,為(wei) 他日後從(cong) 事航天事業(ye) 踐行嚴(yan) 、慎、細、實的工作標準奠定了紮實基礎。

  在“規格嚴(yan) 格,功夫到家”校訓基礎上,哈工大凝練出了“厚基礎、強實踐、嚴(yan) 過程、求創新”的人才培養(yang) 特色,形成了“本科四年不斷線”的實踐教育教學體(ti) 係,著力培養(yang) 創新型人才。

  今年剛剛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就是學校培養(yang) 模式的受益者。2015年,我國首顆由高校學子自主設計、研製、管控的微納衛星“紫丁香二號”發射成功,創造了多項國內(nei) 第一,團隊嶄露頭角。2019年,參與(yu) 研製“龍江二號”微衛星,其中團隊成員自主研製的微型CMOS相機拍攝出“最美地月合影”照片,使團隊受到國際關(guan) 注。因成員由90後和00後組成,平均年齡還不到24歲,被稱為(wei) 中國航天最年輕的團隊。

  作為(wei) 團隊中的00後成員,吳雨軒加入僅(jin) 有半年多時間,已經能獨當一麵了。麵對媒體(ti) 和網友的眾(zhong) 多讚譽,團隊成員邱實最喜歡“中國航天版的‘少年可期’”。他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很高的評價(jia) ,把團隊放在了中國航天傳(chuan) 承人的位置上。“我常常反思自己是否擔得起這樣的評價(jia) 。我希望能通過以後的加倍努力,做一些真正配得上這個(ge) 評價(jia) 的事情。”

  在“規格嚴(yan) 格,功夫到家”校訓精神引領下育人,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中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據統計,建校以來,哈工大培養(yang) 出了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範緒箕、清華大學焊接專(zhuan) 業(ye) 創始人潘際鑾等100多位大學校長、80多位兩(liang) 院院士以及一批產(chan) 業(ye) 精英。其中以孫家棟、宋健、劉竹生、胡世祥、欒恩傑、劉永坦等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航天國防英才,在推動國家發展建設中展現了“哈工大力量”。一批像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一樣優(you) 秀的青年後浪正日漸成長,成為(wei) 逐夢報國的新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