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國企業(ye) :死得太快了!
首先,我們(men) 必須知道一個(ge) 基本事實:中國中小企業(ye) 的平均壽命僅(jin) 2.5年,中國集團企業(ye) 的平均壽命僅(jin) 7-8年,與(yu) 歐美企業(ye) 平均壽命40年、日本企業(ye) 平均壽命58年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日本調查公司東(dong) 京商工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全日本超過150年曆史的企業(ye) 竟達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將又有4850家將滿150歲生日,後年大後年大大後年將又會(hui) 有7568家滿150歲生日……
可是,在中國,最古老的企業(ye) 是成立於(yu) 1538年的六必居,之後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藥業(ye) 以及王老吉三家企業(ye) ,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曆史的老店僅(jin) 此5家。經過計劃經濟時期的變異,其字號的傳(chuan) 承性其實已大打折扣。
日本被譽為(wei) 是“工匠國”,其企業(ye) 群體(ti) 的技術結構猶如“金字塔”,底盤是一大批各懷所長的幾百年的優(you) 秀中小企業(ye) 。這些企業(ye) 或許員工不足百名,但長期為(wei) 大企業(ye) 提供高技術、高質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業(ye) 在世界市場上掌握著某種中間產(chan) 品、中間技術的絕對份額,甚至不乏獨此一家。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極致完美、嚴(yan) 謹、執著、精益求精,當自認為(wei) 技術還不夠完美時不會(hui) 拿出手。在技術研發方麵,日本有三個(ge) 指標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業(ye) 主導的研發經費占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專(zhuan) 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這意味著日本整個(ge) 國家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同時也告訴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日本科技能獨步天下。經濟不隻是單純地建造工廠,然後高效運作。中日在經濟基盤建設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隻在於(yu) 表麵豐(feng) 田、鬆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國際市場上眾(zhong) 多領域的“隱形王者”。
中國要成為(wei) 真正的經濟強國,不能依靠炒房地產(chan) 、炒金融、吹IT泡沫,還需要向日本學習(xi) 務實精神,通過腳踏實地、培養(yang) 紮實的實業(ye) 做支撐。
日本長壽企業(ye) 長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長壽企業(ye) 比歐美做得更好,投資都講究戰略,注重長遠投資和利益回報,每每投資都考慮幾十年以後的市場定位和變化。
日本企業(ye) 重視員工利益,西方則重視股東(dong) 利益。從(cong) 現代資本理論來看,日本企業(ye) 的資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業(ye) 那麽(me) 高,但是他們(men) 可以保持長期利益不斷延續。
反思中國企業(ye) ,是如何經營思考的?
為(wei) 什麽(me) 中日差距越來越大?答案是追求不同
在人們(men) 日常的印象中,中國的大部分企業(ye) 家,尤其是江浙一帶的企業(ye) 家,似乎對賺錢有著某種天賦。所以,很多人在主業(ye) 上小有成就之後,便立馬開始“多元化”戰略,投資房地產(chan) 、投資股票證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成了他們(men) 的特性習(xi) 慣,企業(ye) 、創業(ye) 者多這樣,所以一點也不奇怪。
而日本的企業(ye) 家給人的印象似乎對產(chan) 品本身更感興(xing) 趣。中國一經濟學者在日本,和日本一個(ge) 青年企業(ye) 家交流,他們(men) 公司是做汽車軸承的。說實話,汽車軸承在這位學者眼裏確實是一個(ge) 小產(chan) 品,沒什麽(me) 了不起。但日本企業(ye) 家一說到自己的產(chan) 品的時候,就開始手舞足蹈,兩(liang) 眼發光,似乎特別地享受設計和生產(chan) 的過程。
學者一問,原來企業(ye) 家的父親(qin) 是公司董事長,他哥哥是總經理,他是主管技術的董事、副總。公司規模不大,一百來人,但是服務的客戶卻是豐(feng) 田、本田、鈴木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們(men) 家裏好像也沒有別的生意。他說,光軸承需要研究的東(dong) 西就太多了,幾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別的?
兩(liang) 相對比,學者得出一個(ge) 結論:中國人隻是賺錢,日本才是做事業(ye) 。
兩(liang) 者結果可想而知……日本有幾萬(wan) 家百年企業(ye) ,而中國真正意義(yi) 上的百年企業(ye) 一個(ge) 也沒有,這也許就是原因。
其實我們(men) 仔細來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無論是任天堂、微軟、尼康、奔馳,豐(feng) 田,麥當勞……他們(men) 似乎都永遠隻專(zhuan) 注於(yu) 某一個(ge) 領域,始終在他們(men) 的行業(ye) 裏麵越做越深,越做越有樂(le) 趣,越做越大。
而我們(men) 的企業(ye) ,包括海爾、聯想在內(nei) 的中國品牌,本行都沒有完全成功,也開始搞投資,做房地產(chan) ,甚至做保健品,忙著賺錢而嚴(yan) 重忽視本行,典型不務正業(ye) 。這恐怕就是中國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間的差距所在。
記得前段時間中央電視台報道過浙江某個(ge) 地區,這個(ge) 地區可以迅速擁有某個(ge) 產(chan) 品全球前幾名的加工生產(chan) 能力,但同時在很短的時間之內(nei) 又放棄了原來的行業(ye) 進入另外一個(ge) 行業(ye) ,然後又迅速成為(wei) 另一個(ge) 行業(ye) 裏的前三名。
但是無論做什麽(me) 行業(ye) ,廠房永遠是那麽(me) 破舊,設備永遠是那麽(me) 簡陋。所以,他們(men) 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他們(men) 確實是賺了一些錢,但是這種財富的積累是不可持續的,他們(men) 也沒有獲得同行的尊敬。
這位學者在東(dong) 京中小企業(ye) 促進中心考察的時候,講解人員講了這樣有一段話:現在你們(men) 中國人太厲害了,你們(men) 的學習(xi) 能力太強了,就像跑步一樣,我們(men) 在前麵跑,你們(men) 在後麵追,你們(men) 追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men) 越來越擔心被你們(men) 追上。所以,我們(men) 就不得不創新。要創新,就必須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須要提高價(jia) 格,這樣我們(men) 才能夠在殘酷的競爭(zheng) 中保持自己微弱的優(you) 勢,我們(men) 才能生存。所以我們(men) 必須專(zhuan) 注,我們(men) 必須創新,我們(men) 必須精益求精,這也是你們(men) 逼的呀。
學者說,聽到這段話的時候,他的臉火辣辣的,講解人員的話表麵上說起來在表揚我們(men) ,說我們(men) 的適應能力很強,而實際上是在批評我們(men) 不懂得專(zhuan) 注和創新,隻會(hui) 山寨、抄襲。我們(men) 技術水平和能力根本不可能成為(wei) 日本的威脅,隻不過說說而已,我們(men) 應該有自知之明。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更何況我們(men) 失之千裏?
中國的生產(chan) 科技,眾(zhong) 多核心技術和設備都來自日本,並且無法替代。國民生活方方麵麵也都充斥著日本技術與(yu) 產(chan) 品,即使國貨產(chan) 品裏麵的核心技術也依然是日本提供,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無法替代的。
中國積貧積弱幾百年,我們(men) 連自身的基本狀況都沒有搞清楚,有一點點成績就特別自大,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企業(ye) 家愛的應該是產(chan) 品和品牌,而不是錢。賺錢隻是經營的結果,而不是經營的目標。
對技術的理解不同
在中國企業(ye) 家眼裏,技術基本上等於(yu) 先進的設備,所以中國老板的設備一個(ge) 比一個(ge) 買(mai) 得先進,但花錢培訓技術員卻舍不得,培訓全員的老板則更是少之又少。
有這樣一個(ge) 真實的故事:國內(nei) 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願意花750萬(wan) 買(mai) 了一台日本的設備,但是需要花40萬(wan) 培訓一批技師卻舍不得,以至於(yu) 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機器搞壞,隻有再花50萬(wan) 去修。其實,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比比皆是。
遠的不說,就舉(ju) 個(ge) 我們(men) 身邊的例子吧。中國商人背的相機一個(ge) 比一個(ge) 高檔,從(cong) 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個(ge) 比一個(ge) 專(zhuan) 業(ye) ,一個(ge) 比一個(ge) 高檔,但仔細一看,他們(men) 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
買(mai) 相機容易,因為(wei) 咱“不差錢”,但舍不得花時間去學習(xi) ,去研究。同一品牌的相機,檔次和價(jia) 格低的拍出來的效果有時反而好於(yu) 檔次和價(jia) 格高的。這不是相機的問題,而是會(hui) 不會(hui) 操作使用相機的問題。所以,人們(men) 狹隘地認為(wei) 隻要設備好,拍出來的東(dong) 西就一流,這個(ge) 觀點顯然有點滑稽而愚蠢。
日本人跟中國人不太一樣,他們(men) 買(mai) 設備可能精打細算,但是學習(xi) 技術比較舍得花錢,而消化技術則更舍得花錢和精力。打個(ge) 不太恰當的比方,我們(men) 的設備是100分,他們(men) 的設備可能是80分,我們(men) 用的能力可能隻有30分,人家用到95分,這樣100×30%,隻有30分,而80×95%有76分。他們(men) 用80分的設備卻勝過我們(men) 100分的設備,這就是技術的差距,也是軟實力的差距。所以,設備並不是最主要的,技術才是最重要的。
技術的關(guan) 鍵就是全麵消化和全員掌握。事實上,如果一個(ge) 企業(ye) 長期從(cong) 事某一種產(chan) 品的設計和生產(chan) ,他們(men) 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和技術就一定越來越係統和深入,優(you) 勢也就越來越明顯,任何一個(ge) 新的進入者要想在短期內(nei) 趕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國和日本企業(ye) 的差距還可以用一句話總結:表麵看得懂,根本學不會(hui) ,更是堅持不了。
舉(ju) 個(ge) 簡單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車間的地板要清潔十次,這樣才能保持環境的清潔和產(chan) 品的品質。日本人聽了以後,保證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堅持不懈。我們(men) 頭三天十次沒問題,一個(ge) 星期過去,十次就變八次,慢慢地八次變五次,五次變兩(liang) 次,最後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證不了。
我們(men) 連一個(ge) 最基本的事情都是如此。很多的技術指標、細節,就是在這樣的自我鬆懈中變形,進而影響產(chan) 品的品質和企業(ye) 信譽。長此以往,何來品牌?
對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國人做事特別喜歡追求速度大躍進,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極為(wei) 嚴(yan) 重。中國人做事喜歡講究立竿見影,講究所謂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們(men) 不同,日本人看起來比較程序化和呆板,背後是嚴(yan) 謹、精細、執著、精益求精、專(zhuan) 注、專(zhuan) 業(ye) 、認真。而中國人大都比較靈活,背後是小聰明、偷工減料、自以為(wei) 是、粗製濫造。
事實上我們(men) 可以看到,日本的製造業(ye) 還是遠遠走在我們(men) 前麵,而且經濟發展的結構、質量比我們(men) 要好得多。日本經濟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跟我們(men) 根本不在一個(ge) 層次上,而是有著天壤之別。我們(men) 的單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說消耗同一個(ge) 東(dong) 西,日本創造的價(jia) 值是我們(men) 的150倍。這不能不值得我們(men) 深思:何為(wei) 快?何為(wei) 慢?
日本發展經濟是讓民眾(zhong) 受益,讓本已高品質的生活質量有更高追求目標。中國發展經濟是用來攀比、炫耀的。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民眾(zhong) 盲目的“愛國熱情”,會(hui) 讓中國走更多彎路……
像中國新興(xing) 城市的馬路一樣,剛剛修好又刨開鋪煤氣管道,過半年又來鋪水管,沒過幾天又刨開鋪液化氣管……我們(men) 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人驚訝!可惜每每你走到高速公路上會(hui) 發現,這裏在修,那裏在補,高速公路修好沒兩(liang) 三年就得翻修。
而這些都計算在GDP裏麵,修一條路要1個(ge) 億(yi) ,再修一次又得花8千萬(wan) ,再修一次還得花5千萬(wan) ,我們(men) 的GDP就2.3個(ge) 億(yi) 了。人家一次花1億(yi) ,或者1.2億(yi) 就搞定,表麵上看起來人家花的錢多一點,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點,但是一次到位,用不著折騰和浪費。
所謂“快”,首先要以保證品質為(wei) 前提,隻有這樣的快,才有意義(yi) ,否則來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任何的發展都應該遵循自然科學規律,不要想一蹴而就。違背自然規律的拔苗助長,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鬆下、豐(feng) 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幾十上百年的時間來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國除了老字號之外(其實品質完全不是那麽(me) 回事),真正市場化的品牌屈指數來也不過二三十年。
所以,我們(men) 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專(zhuan) 心專(zhuan) 注地發展,再過五十年中國肯定會(hui) 出一批大品牌。但如果一如既往地急功近利、浮燥,自以為(wei) 是,好大喜功,中國永遠都不會(hui) 出現世界級品牌。
品牌是什麽(me) ?品牌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種體(ti) 驗,或者是一種可以信賴的承諾,而對企業(ye) 而言就是獲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從(cong) 根本上講是一種投資。當然,有些投資可以立竿見影,而有些投資可能短期內(nei) 看不到明顯的回報,而是需要等很長時間以後才能夠看到成效。
有長遠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設上加大投入,因為(wei) 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內(nei) 沒有回報,便心灰意冷,覺得還不如炒股、買(mai) 樓來得實惠。久而久之,他會(hui) 發現自己犯了一個(ge) 非常嚴(yan) 重的錯誤,而到那時候,這個(ge) 錯誤已經無法挽回。
比如AB兩(liang) 家服飾公司,當年規模差不多,A的生意比B好,訂單做不過來,所以,A覺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而在這時,B看到了做品牌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加大了在品牌方麵的投入,通過各種途徑塑造自己的品牌。
現在的情景是,同樣一件襯衫,打上B品牌的能賣好幾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A的品牌隻能賣幾十上百,品質、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樣。A的老板現在知道錯了,想奮起直追,但是代價(jia) 多大,可想而知。
對規則的理解不同
所謂“規則”就是規定和法則。在這方麵中國人總是比日本人“聰明太多”,總可以找到規則的漏洞,總要耍點小聰明。而日本人不一樣,他們(men) 看起來很傻,隻懂得死心塌地的嚴(yan) 格遵照執行。
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時,從(cong) 不遲到。這一點和中國人經常遲到,坐飛機常常誤點,而且有層出不窮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人之間都是文質彬彬,特別尊重,即使是特別熟悉的朋友,分手時也是點頭哈腰。也許我們(men) 開始時還真有點不習(xi) 慣,看起來總覺得有點假,都那麽(me) 熟了還那麽(me) 客氣幹嘛?後來才發現他們(men) 這種客氣是發自內(nei) 心的真誠。
這點也與(yu) “規則”有關(guan) 。因為(wei) 日本是一個(ge) 非常注重禮儀(yi) 和文明的高素質國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ge) 非常有規則和秩序的社會(hui) 。在日本等車,看不到中國特色的爭(zheng) 先恐後,而實際上按規矩排隊不但不會(hui) 耽誤時間,反而會(hui) 節省大家的時間。如果都去擠,總體(ti) 而言反而會(hui) 浪費時間。這個(ge) 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中國人就是做不到。
我們(men) 不斷在為(wei) 自己的小聰明付出沉重代價(jia) ,但我們(men) 卻依然堅決(jue) 不改。
一個(ge) 社會(hui) 的進步和文明程度,與(yu) 人們(men) 對規則的理解有著直接的關(guan) 係。規則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實也就越多。沒有規則,就會(hui) 一盤散沙,一片混亂(luan) ,效率也就無從(cong) 談起。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