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dong) 不僅(jin) 有華為(wei)
廣東(dong) 人的創新基因
粵北礦山雲(yun) 霧繚繞,美如仙境
伴隨佛山、東(dong) 莞、珠海等製造業(ye) 名城的崛起,廣東(dong) 逐漸形成了紮實的產(chan) 業(ye) 基礎和完善的產(chan) 業(ye) 鏈。
以製造業(ye) 立省的廣東(dong) ,經濟總量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與(yu) 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廣東(dong) 企業(ye) 走出國門,享譽全球。
據統計,今年4月份,華為(wei) 手機市場占有率首次超越三星,成功登頂全球第一位置;大疆在民用無人機領域市場份額已上升至77%;格力電器以20.6%的全球市場占有率位列家用空調領域榜首……
除了這些赫赫有名的企業(ye) ,廣東(dong) 還有一大批名不見經傳(chuan) 的“隱形冠軍(jun) ”。雖然它們(men) 社會(hui) 知名度並不高,但卻在國內(nei) 或國際細分市場上占絕大部分份額。
這些製造企業(ye) 脫穎而出,離不開廣東(dong) 這片創新熱土。
立足研發,明星企業(ye)
占據行業(ye) 龍頭地位
廣東(dong) 人的基因裏,創新尤為(wei) 突出。從(cong) 廣州、佛山,再到深圳、東(dong) 莞,乃至珠三角其他地區,創新的基因幾乎無處不在。
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dong) 有效發明專(zhuan) 利量、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穩居全國首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e) 總量超5萬(wan) 家,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國第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表示,民營企業(ye) 是廣東(dong) 科技創新的主力軍(jun) 。由於(yu) 廣東(dong) 是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一個(ge) 區域,在完全競爭(zheng) 之下,民營企業(ye) 為(wei) 了生存,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尋找自己獨特的競爭(zheng) 力。
作為(wei) 國際知名的創新之都,深圳匯聚了許多全球頂尖的製造企業(ye) ,華為(wei) 就是其中之一。
(資料圖)2020年5月16日,江蘇省南京市,人們(men) 從(cong) 位於(yu) 南京湖南路的一家華為(wei) 銷售門店前走過。中新社發 姚俊 攝
市場調查公司Counterpoint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4月份,華為(wei) 在智能手機品牌中的市場占有率為(wei) 21.4%,超過市場占有率為(wei) 19.1%的三星電子,位居全球第一。
高研發投入是華為(wei) 業(ye) 績增長的重要動力。據了解,華為(wei) 堅持每年將超過10%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yu) 開發,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6000億(yi) 元。
曲建指出,在市場競爭(zheng) 的壓力下,企業(ye) 為(wei) 了生存下去,都會(hui) 把最好的資源給有技術研發能力的科技人才。比如華為(wei) 對能夠研發出新產(chan) 品的員工,不僅(jin) 給予高工資高獎金,還根據貢獻度獎勵股權,極大激發了員工創新的能動性。
同樣憑借對研發和創新的持續投入,總部位於(yu) 深圳的比亞(ya) 迪成為(wei) 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領先的企業(ye) 。
(資料圖)2020年6月17日,江蘇常州,BYD比亞(ya) 迪新能源汽車銷售網點。中新社發 安東(dong) 攝
比亞(ya) 迪最初隻是為(wei) 世界知名手機廠商生產(chan) 電池的小廠,後來收購了國有汽車大廠進軍(jun) 汽車製造,再到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設計、研發、生產(chan) ,比亞(ya) 迪快速實現了“三級跳”。
“三級跳”的背後,離不開過去十幾年來比亞(ya) 迪不遺餘(yu) 力地鑽研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
2018年,比亞(ya) 迪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超過90%,達到247811輛,連續第四年成為(wei) 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企業(ye) 。如今,比亞(ya) 迪的產(chan) 品已經出口到全球50多個(ge) 國家、300多個(ge) 城市。
如果說華為(wei) 、比亞(ya) 迪憑借高投入的研發取得產(chan) 品技術的領先優(you) 勢,那麽(me) 家電巨頭美的集團及時轉身,則代表了廣東(dong) 製造業(ye) 的智能化轉型。
(資料圖)中新社發 陳玉宇 攝
2010年,美的以規模為(wei) 導向、靠投資驅動躋身千億(yi) 元營收陣營,但與(yu) 此同時,公司意識到“大規模、低成本”的粗放式經營難以為(wei) 繼,產(chan) 品的核心應是自主研發能力的持續提升。2011年,美的以“產(chan) 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為(wei) 三大主軸的轉型正式啟動。
美的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坦言,企業(ye) 發展壯大之後,肯定會(hui) 有慣性和傳(chuan) 統經驗路徑的依賴,這就是“中年危機”。當時壯士斷臂做了幾個(ge) “大手術”,付出的代價(jia) 也非常巨大。比如2012年總銷售收入下降了30%,一年有300多億(yi) 元的收入不見了。
如今,美的集團已經成為(wei) 中國收入、利潤與(yu) 市值最高的家電企業(ye) ,營收超過2000億(yi) ,利潤超過 200 億(yi) 。
“事實證明,當時轉型方向與(yu) 國家後來倡導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精神是高度吻合的。如果當年不做變革轉型的決(jue) 定,今天美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美的。”方洪波說。
專(zhuan) 注細分市場
隱形冠軍(jun) 不斷湧現
在廣東(dong) ,有一些企業(ye) 雖然名氣不大,但卻是全球細分市場中的佼佼者。
例如,位於(yu) 佛山的廣東(dong) 星星製冷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星製冷”),就是國內(nei) 商用製冷領域的“隱形冠軍(jun) ”。
(資料圖)廣東(dong) 星星製冷設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生產(chan) 線上組裝製冷設備。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雖然星星製冷廠房特別普通,但它卻是全國最大的商用廚房冷櫃生產(chan) 基地之一,其生產(chan) 的商用製冷產(chan) 品已經成為(wei) 歐美熱銷品。2016年11月,星星製冷品牌價(jia) 值飆升至67億(yi) 元,在同行業(ye) 中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五。
星星製冷副總經理薛新宇指出,企業(ye) 競爭(zheng) 力根本靠產(chan) 品,產(chan) 品則靠研發,“一樣的價(jia) 格,如果產(chan) 品擁有更多功能,就越有競爭(zheng) 力”。
近年來,星星製冷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從(cong) 2018年開始就試水全鏈條式的智能化信息管理係統,同時也不斷加大產(chan) 品方麵的創新投入。過去四年,星星製冷連續保持20%以上增長。
無人機領域的 “ 隱形冠軍(jun) ”——大疆,是總部位於(yu) 深圳的企業(ye) 。據《彭博商業(ye) 周刊》報道,大疆在民用無人機領域市場份額已上升至77%。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美國《時代周刊》列出了一份10年來最佳電子產(chan) 品榜單,大疆無人機位列其中。
鮮為(wei) 人知的是,2006年起步時的大疆隻是作坊式小廠,有做好的產(chan) 品後,就拿到國內(nei) 外航模愛好者的論壇裏叫賣。隨著多旋翼飛行器的興(xing) 起,大疆把積累的相關(guan) 技術運用到這一技術方向上。到2012年,大疆已擁有了一款完整無人機所需要的一切元素。
公開資料顯示,從(cong) 2013年到2017年,大疆營收規模一路擴至近180億(yi) 元。與(yu) 此同時,大疆2017年淨利潤達到43億(yi) 元。
像星星製冷、大疆一樣的隱形冠軍(jun) ,正以集群的方式,在珠三角不斷湧現。
曲建指出,廣東(dong) 絕大多數隱形冠軍(jun) 都是民營企業(ye) ,少數是外資企業(ye) 。“由於(yu) 受土地資源、資金等因素限製,這些企業(ye) 不可能做得非常大,於(yu) 是它們(men) 就把自己的產(chan) 品線縮小到一個(ge) 比較窄的領域,集中力量進行研發,每個(ge) 企業(ye) 都隻做自己最擅長的環節。”
德國知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指出,越來越多廣東(dong) 中小企業(ye) 遵循著“隱形冠軍(jun) ”的發展策略,它們(men) 具有成為(wei) 行業(ye) 主導者的決(jue) 心,同時又兼具專(zhuan) 注精神與(yu) 全球化視野。更重要的是,它們(men) 在創新和數字化變革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這些廣東(dong) 企業(ye) 的技術競爭(zheng) 力從(cong) 側(ce) 麵反映了廣東(dong) 製造業(ye) 正邁進價(jia) 值鏈的高端。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