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深度嵌入世界經濟的珠三角製造業(ye) 提出了嚴(yan) 峻的挑戰。遭遇了物流受阻、銷量萎縮、訂單銳減等諸多困難後,珠三角企業(ye) 未因此止步,而是想出了多種辦法突圍。多項經濟指標的好轉,揭示著珠三角製造業(ye) 扛過疫情風險高危時期,逐步重回正軌。
“訂單荒”成最大桎梏 企業(ye) 處境艱難
受疫情影響,珠三角企業(ye) 年初遭遇“外循環”受阻,“內(nei) 循環”不暢嚴(yan) 峻挑戰,裁員、倒閉現象有所增加。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佛山市佛冠義(yi) 齒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秀蘭(lan) 一度哽咽。2019年佛冠義(yi) 齒剛剛成立了新的分公司以及投入了新的研究室,正欲大展拳腳的時候,卻被疫情打亂(luan) 了所有的部署。“當時上下遊都沒有複工,我們(men) 卻還有200多名員工等著發工資,好難。”劉秀蘭(lan) 說。
同樣是製造業(ye) 大市,今年4月份,東(dong) 莞市曾對2215家製造企業(ye) 進行監測,發現訂單增加的企業(ye) 244家,占比11%;訂單持平企業(ye) 1040家,占比47%;訂單減少企業(ye) 931家,占比42%。
東(dong) 莞市南瑞紡織有限公司從(cong) 租著一個(ge) 9層的倉(cang) 庫變成隻租一個(ge) 臨(lin) 街的鋪麵,這家做紡織原材料生意的企業(ye) 還在等著新的訂單來挽救頹勢。
南瑞紡織的負責人梁杭說:“訂單跑了70%,有些客人再也聯係不上了,一個(ge) 原料商倒閉了,至今仍沒有找到可替代產(chan) 品。”
珠三角製造業(ye) 已經深度嵌入世界製造產(chan) 業(ye) 鏈,外貿依存度高,訂單缺乏成了最大的桎梏。
佛山是我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建築陶瓷生產(chan) 基地。據佛山市相關(guan) 部門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佛山陶瓷總產(chan) 值為(wei) 133.58億(yi) 元,同比下降22%。其中,陶質磚產(chan) 量為(wei) 440.49萬(wan) 平方米,同比下降45.5%;衛生陶瓷產(chan) 量154.23萬(wan) 件,同比下滑46%。
廣東(dong) 溢達紡織有限公司所處的紡織服裝業(ye) ,是疫情發生以來外貿萎縮最顯著的產(chan) 業(ye) 之一。今年4月,溢達關(guan) 閉了浙江奉化製衣廠,以緩解招工難、生產(chan) 成本高的問題。為(wei) 壓縮成本,溢達後來又相繼關(guan) 閉馬來西亞(ya) 和毛裏求斯的三個(ge) 工廠。
缺乏源頭訂單,部分企業(ye) 采取減員措施扛壓。在東(dong) 莞的調查顯示,訂單減少的企業(ye) 中,有人員流失的企業(ye) 共662家,占比71.1%;有減員計劃的企業(ye) 共200家,占比21.5%。
政策給力 企業(ye) 努力 數據提氣
然而,麵對嚴(yan) 峻形勢,珠三角製造業(ye) 沒有放棄。
用電負荷同比增長1.51%創新高,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增長14.1%,進出口總額增速轉正……6月,廣東(dong) 多項經濟數據表現令人關(guan) 注。從(cong) 生產(chan) 角度看,工業(ye) 生產(chan) 逐漸回歸正常軌道;從(cong) 需求角度看,消費、外貿呈回暖態勢。
根據廣州市統計局數據,廣州2020年二季度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三次產(chan) 業(ye) 全麵正增長。上半年全市服務器產(chan) 量同比增長2.1倍,集成電路產(chan) 量同比增長2.2倍,顯示器產(chan) 量同比增長19.7%。
深圳市二季度反彈勢頭明顯。據深圳海關(guan) 介紹,二季度開始,隨著國內(nei) 疫情逐漸受控,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達產(chan) 迅速,深圳市外貿各領域呈現向好態勢,季內(nei) 各月進口、出口同比均實現增長,二季度進出口總值同比由一季度下降11.6%轉為(wei) 增長9.9%。其中,6月當月進出口2551億(yi) 元,同比增長8.9%。
今年5月,東(dong) 莞市新登記市場主體(ti) 2.12萬(wan) 戶,其中新登記企業(ye) 1.03萬(wan) 戶,同比增長14.9%。截至5月末,全市實有各類市場主體(ti) 127.84萬(wan) 戶,其中企業(ye) 58.73萬(wan) 戶,同比增長11.3%,環比增長1.3%。
數據顯示,珠三角製造業(ye) 扛過了最艱難的時刻,生產(chan) 經營狀況從(cong) “暫停”跳轉為(wei) “快進”,基本盤企穩。
東(dong) 莞嘉安塑膠五金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計算機生產(chan) 商及辦公室文儀(yi) 產(chan) 品供貨商,客戶主要分布於(yu) 北美洲、西歐、日本及東(dong) 南亞(ya) ,2020年1月至6月出口值約10億(yi) 元,同比增長約20%。該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趙凱說,這主要得益於(yu) 企業(ye) 強大的工程研發、生產(chan) 製造以及全球交付能力。
這家企業(ye) 所在的東(dong) 莞市鳳崗鎮1月至5月規上工業(ye) 實現增加值46.6億(yi) 元,同比增長0.4%;固定資產(chan) 投資同比增長18.5%;全鎮稅收總額23.2億(yi) 元,至6月稅收下降比已收窄至個(ge) 位數。
鳳崗鎮鎮長寧康說:“鳳崗全鎮經濟指標持續好轉,工業(ye) 、服務業(ye) 、投資由負轉正,消費、稅收降幅持續收窄,呈逐步向好趨勢。”
珠三角製造業(ye) 破“疫”前行的底氣何來?
一方麵來自於(yu) 政策工具強有力的“托舉(ju) ”。今年2月至6月,廣東(dong) 省階段性減免社保費政策已為(wei) 270多萬(wan) 戶企業(ye) 減免、延繳社保費946.2億(yi) 元,其中,減免758.4億(yi) 元、延繳187.8億(yi) 元。此外,各地市紛紛出台地方的“穩經濟”“穩外貿”係列措施,給企業(ye) 解難紓困。
廣東(dong) 廣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綜合部總監嚴(yan) 如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1月份疫情突發前,社保等費用占企業(ye) 用工成本的10%,現在通過政策減免後,社保費用僅(jin) 占用工成本的2%。足足下降了8%。”
佛冠義(yi) 齒董事長劉秀蘭(lan) 說:“要不是社保減免政策帶來了資金補助,我們(men) 隻能靠減員維持企業(ye) 運行了。沒有人才支持,發展隻能是空想。”
另一方麵來自於(yu) 企業(ye) 的定力、韌性和闖勁。記者走訪珠三角企業(ye) 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做企業(ye) 這麽(me) 多年了,什麽(me) 風浪沒有經曆過?”
為(wei) 應對危機,企業(ye) 想出了許多辦法,如依托供應鏈優(you) 勢強化話語權、抓住發展趨勢向高端化轉型、順應疫情需求及時調整生產(chan) 方向和創新營銷模式開拓內(nei) 銷市場等。
廣東(dong) 金龍東(dong) 創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主要為(wei) 3C行業(ye) 、新能源行業(ye) 、半導體(ti) 行業(ye) 客戶提供一站式測試和自動化解決(jue) 方案,疫情期間,金龍東(dong) 創投入了更多研發的精力,2020年上半年陸續向客戶提供點膠、焊接、濕拋等3款新機型。截至2020年6月,企業(ye) 訂單額為(wei) 4.6億(yi) 元,已經超過去年的總產(chan) 值。
“疫”中蛻變危機並存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yan) 峻,經濟發展仍麵臨(lin) 著諸多不穩定不確定的外在因素,珠三角製造企業(ye) 風險與(yu) 機遇並存。
首先,部分企業(ye) 的機遇具有偶然性,盲目跟風容易導致經營決(jue) 策失誤。記者采訪了解發現,疫情催生“宅經濟”快速發展,給一些企業(ye) 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大額訂單。例如,筆記本電源、音響電源、大冰櫃等需求激增,這些企業(ye) 成為(wei) 地方經濟增長的突出亮點。
東(dong) 莞一家生產(chan) 電源適配器的企業(ye) 訂單從(cong) 4月中旬開始增加,高峰時用工達到6000人。佛山一家做冰箱的企業(ye) 3月還在為(wei) 沒有訂單而發愁,結果從(cong) 4月開始天天招工加班趕產(chan) 。但這些機遇不可持續,充滿偶然性。
其次,出現海外訂單向中國回流的現象,產(chan) 能重新向中國集聚,需抓住窗口期。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受國外疫情影響,東(dong) 南亞(ya) 訂單出現回流,部分珠三角的製造企業(ye) 出現了一個(ge) 訂單的小高峰,一些企業(ye) 海外設廠的計劃暫且擱置,產(chan) 能在向中國重新聚集。
從(cong) 事毛織機械設備行業(ye) 的東(dong) 莞市強隆機械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林養(yang) 高發現,疫情之後他所售賣的電腦橫機發生了一個(ge) 顯著的變化,過去以小單、租賃機械為(wei) 主,現在以大單、購買(mai) 機械為(wei) 主。“這其中的一個(ge) 原因是,大企業(ye) 接到了更多的訂單,需要更多的機械幫助擴大產(chan) 能。”
東(dong) 莞市長安鎮鎮長覃春認為(wei) ,中國擁有完善和穩定的供應鏈,防疫複工措施的高效創造了窗口期,應引導企業(ye) 抓住機遇,擴大對供應鏈上下遊的掌控與(yu) 整合能力,提高供應鏈的黏度。
第三,穩就業(ye) 壓力仍然嚴(yan) 峻。後疫情時期,很多企業(ye) 都在加快智能化替代的步伐。記者走訪部分在業(ye) 績上有逆勢增長的企業(ye) 時發現,這些企業(ye) 在用工上卻沒有出現相應的擴張。
服裝加工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也是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產(chan) 業(ye) 。記者在走訪毛織專(zhuan) 業(ye) 鎮大朗鎮的多家企業(ye) 時發現,大部分毛織企業(ye) 和機械生產(chan) 企業(ye) 都在加快對設備進行更新,更注重提高效率、產(chan) 能和減少廢紗率,以對人工實現更多的替代。
一些基層幹部認為(wei) ,目前製造業(ye) 企業(ye) 的招聘意願未隨著經濟回暖而明顯好轉,仍需要全力開展穩就業(ye) 保就業(ye) 工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