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伴隨著各種智能技術與(yu) 裝備的快速發展,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半導體(ti) 不僅(jin) 是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智能化升級的基礎支撐,同時也是推動新興(xing) 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所在。基於(yu) 此,全球圍繞半導體(ti) 領域的競爭(zheng) 正不斷加劇、愈演愈烈。
那麽(me) ,競爭(zheng) 的焦點主要在哪裏呢?過去是設計、封測等環節,眼下則變成了製造領域。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對於(yu) 各國半導體(ti) 發展來說,雖然具備各自優(you) 勢,但在製造領域卻或多或少的有一定問題,這使得半導體(ti) 生產(chan) 成為(wei) 各國重點。
例如對於(yu) 實力強大的美國來說,就存在芯片製造對外依賴性過強等問題。美國雖然有格羅方德、英特爾等不少半導體(ti) 製造巨頭企業(ye) ,但生產(chan) 工藝還遠遠達不到頂級水平,其國內(nei) 大部分產(chan) 品更多是由台積電代工,本土的製造能力並不強。
而對於(yu) 中國來說,則存在高端製造受製於(yu) 人的問題。近年來,我國在芯片設計和封測領域雖然取得一定突破,但芯片製造卻始終陷入低端,高端製造上不管是核心部件還是關(guan) 鍵技術,都受到歐美等的限製,因此急需在芯片製造上補強。
同時對於(yu) 歐洲來說,也存在與(yu) 中國類型的問題。歐洲在芯片產(chan) 業(ye) 鏈中扮演的更多是消費者角色和上遊技術設備供應商的角色,在製造方麵能力不足。其中,歐洲大部分芯片進口自美國,但此前美國對華的芯片禁令,讓歐洲感受到了風險。
此外對於(yu) 日本來說,半導體(ti) 製造也是一個(ge) 短板。日本擁有半導體(ti) 材料方麵的特殊優(you) 勢,但製造方麵能力欠缺,自2009年起,日本關(guan) 閉或改建了36座晶圓廠,半導體(ti) 製造設備銷售額也同比大跌近50%,這些都對其產(chan) 業(ye) 發展造成嚴(yan) 重影響。
綜上所述,問題雖然各不相同,但解決(jue) 的辦法和方向卻高度一致,那就是發力半導體(ti) 製造。據了解,美國和日本已經在積極引進台積電,希望通過台積電到國內(nei) 建廠,來推動製造業(ye) 回流,補強本土製造短板,完成自身的產(chan) 業(ye) 鏈發展。
而中國和歐洲則選擇了自立自強的道路。在美國禁令影響下,中國積極推動芯片技術研發,加速相關(guan) 芯片項目建設,努力實現“中國芯”的崛起,完善產(chan) 業(ye) 鏈發展。與(yu) 此同時,歐洲也聯合了17個(ge) 歐盟國家,啟動半導體(ti) 十年規劃戰略。
那麽(me) 在此背景下,進入2021年,全球芯片製造將走向何方呢?未來,整個(ge) 產(chan) 業(ye) 的格局有將如何呢?
就目前來看,2021年美國和日本的台積電代工廠將迎來正式落地。近期美國的台積電建廠已經敲定,投資金額和地點也已經公布,已經開始招聘相關(guan) 人員,同時日本與(yu) 台積電的建廠合作已進一步確認,預計2021年也將正式迎來落地。
與(yu) 之相比,中國和歐洲由於(yu) 是更加長遠的規劃和戰略,短期來看在製造領域的發展效果應該比不上美日。2021年,或許中國的芯片產(chan) 業(ye) 發展還將在泥潭中掙紮,而歐洲由於(yu) 不存在禁令問題,通過投資後應該能暫時緩解自身的供應問題。
至於(yu) 未來,本網預測全球半導體(ti) 的格局將有所改變。通過長期的科學規劃,中國和歐洲有望後來居上,挑戰美國和日本的原有地位。甚至日本由於(yu) 投入的資金和決(jue) 心夠大,也有望對美國造成衝(chong) 擊。總之,原有的產(chan) 業(ye) 鏈格局或將全麵洗牌。
不過,不管產(chan) 業(ye) 鏈格局怎麽(me) 變,未來合作、分工的主旋律還是不會(hui) 變。伴隨著各國在半導體(ti) 端的不斷發展和突破,尤其中國在半導體(ti) 領域的崛起,中國有望成為(wei) 全球重要的半導體(ti) 合作對象。屆時,全球芯片發展將邁入更加廣闊的天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