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年前,中國製造業(ye) 的增加值為(wei) 3849億(yi) 美元,大約是美國的20%。2010年,中國製造業(ye) 占全球比重19.8%,超過了美國,成為(wei) 全球第一。在成為(wei) 世界第一以後,我們(men) 不但沒有減速,反而不斷加速。麵臨(lin) 著百年之大變局,過去熟悉的路,還能繼續走下去嗎?
本文約2000字,大約閱讀時間為(wei) 6分鍾
建議先轉發或收藏後閱讀哦
歲末將至,讓我們(men) 看看中國製造的發展態勢。可以說,中國過去二十年,經曆了五大提升;而未來十年,則麵臨(lin) 著五大障礙。
第一個(ge) 大提升是產(chan) 業(ye) 規模大幅度提升。20年前,中國製造業(ye) 的增加值為(wei) 3849億(yi) 美元,大約是美國的20%。在2010年中國製造業(ye) 占全球比重19.8%,那一年超過了美國,成為(wei) 全球第一。在成為(wei) 世界第一以後,我們(men) 不但沒有減速,反而不斷加速。
2019年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全球的比例接近30%,超過4萬(wan) 億(yi) 美元,約等於(yu) 排在第二到第四的美國、日本和德之和。十年間,我們(men) 就建立了絕對的規模優(you) 勢,成為(wei) 了舉(ju) 足輕重的“世界工廠”。而最近五年來,機電產(chan) 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高於(yu) 總體(ti) 水平的增長態勢,占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提升,對外貿易的比較優(you) 勢正逐漸轉向中高端的技術領域。在財富五百強企業(ye) 中,2010年有54家中國企業(ye) ,而到了2020年則有129家來自中國。而且發展勢頭迅猛,在新晉的29家企業(ye) 中,中國企業(ye) 占了近一半。
第二個(ge) 大提升是中國製造領先的賽道越來越多。韓國貿易協會(hui) 公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拿到了1735個(ge) 品項的出口總額冠軍(jun) ,而排在後麵的德國為(wei) 685項。再往後就是美國、意大利。日本是印象中的出口大國,排在第五名,隻有162項。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署的數據,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電氣和電子零部件出口國,其出口額是德國的5倍,占全球總出口額的30%。而在汽車、鋼鐵、黃金、氫氣、稀土,以及水泥、電視、冰箱、空調、家具、造船、機床等,都擁有全球最大的產(chan) 量。
第三個(ge) 大提升是科技研發的投入。2019年,我國研發投入超2.1萬(wan) 億(yi) 元,為(wei) 全球第二,而製造業(ye) 企業(ye) 投入1.4萬(wan) 億(yi) ,占據了2/3,由此可見製造業(ye) 引領著國家的創新。在1978年中國製造業(ye) 研發投入強度僅(jin) 為(wei) 0.17,遠遠低於(yu) 同期全球發達國家2.25的平均水平;到2017年中國製造業(ye) 研發投入強度持續增長至1.98,僅(jin) 低於(yu) 同期全球發達國家平均水平0.92個(ge) 點。
與(yu) 此同時,專(zhuan) 利申請數和發明專(zhuan) 利數大幅增加。2018年,製造業(ye) 企業(ye) 專(zhuan) 利申請數為(wei) 92萬(wan) 件,與(yu) 2013年相比,年均增長11%。根據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的最新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繼續保持2019年的好成績。
第四個(ge) 大提升是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不斷完善。中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健全,行業(ye) 構成多元,形成了裝備製造、原材料和消費品多元行業(ye) 齊頭並進的格局。國民經濟行業(ye) 分類中,製造業(ye) 的41個(ge) 大類行業(ye) 、207個(ge) 中類行業(ye) 和666個(ge) 小類行業(ye) 我國均有生產(chan) ,已成為(wei) 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這其中,200多種工業(ye) 品產(chan) 量居世界第一,這也形成了強有力的供應鏈生態圈。中科院數據顯示,中國的機械供應商超過14萬(wan) 家,相當於(yu) 日本的5倍。在深圳做電子工業(ye) ,可以在一個(ge) 小時買(mai) 到你想要的任何東(dong) 西,在蘇州的“半小時電子產(chan) 品生態圈”等。這些產(chan) 業(ye) 體(ti) 係,都是保護中國製造的護城河,在一段時間內(nei) 可以防禦東(dong) 南亞(ya) 的挖牆腳。
第五大提升就是企業(ye) 整體(ti) 實力大增,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林立。大疆的無人機、福耀的汽車玻璃、海康威視的安防監控、中車集團的高鐵、振華的港口機械等都在全球份額中遙遙領先;2019年,寶武集團也首次榮登全球第一。而在行業(ye) 小巨人方麵,光官方挑選出來的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已經達到418家,而實際數字應該比這個(ge) 要多得多。
然而中國也麵臨(lin) 著百年之大變局。過去熟悉的路,有可能無法繼續走下去,主要有五大挑戰。
第一大挑戰是美國的瘋狂打壓。美國將中國視為(wei) 戰略競爭(zheng) 對手,超過俄羅斯。美國在5月發布的《美國對華戰略方針》報告中,將中國定義(yi) 為(wei) “競爭(zheng) 對手”,強調中美關(guan) 係的競爭(zheng) 性。半導體(ti) 是美國優(you) 先打壓的產(chan) 業(ye) ,而且采用斷供的凶狠手段。最近,中國的半導體(ti) 之王中芯國際,又傳(chuan) 出要被美國威脅列入黑名單。至今為(wei) 止,我國大陸本土在這種清單上的企業(ye) 已經達到300多家。而正在承受巨大的壓力的華為(wei) ,隻是這種打壓的一個(ge) 縮影。
第二個(ge) 大挑戰是區域製造的崛起,全球供應鏈正在逆變。日本新上任的首相,關(guan) 注的焦點話題之一就是減少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對搬離中國的日本製造企業(ye) 提供補貼。印度也在挖中國製造的牆角。而越南和墨西哥作為(wei) 世界上兩(liang) 個(ge) 最大的經濟體(ti) 的鄰居,正在成為(wei) 中美之爭(zheng) 的最大受益者。而數字化技術、無人化工廠,也為(wei) 全球製造向區域製造提供了技術支撐。
第三大挑戰是粗放型走到盡頭,中國製造必須向中高端價(jia) 值鏈進軍(jun) 。鋼鐵、煤炭等粗放式產(chan) 能已經無以為(wei) 繼。這其中壓力最大的,就是對企業(ye) 家信念的挑戰。要摒棄過去粗放式賺錢的方式,必須深耕工廠管理。
第四大挑戰是原有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已經無法支撐中國製造的發展。大學的基礎研究、院所的共性技術、以及企業(ye) 的商業(ye) 轉化,這三者之間的任督二脈沒有打通,產(chan) 學研轉化不利,科技創新缺乏連續性。
第五大挑戰就是關(guan) 鍵零部件、材料、工業(ye) 軟件等存在斷供的風險。製造業(ye) 是我國“卡脖子”的重災區。精密儀(yi) 器、高端數控係統、工業(ye) 軟件等都是非常隱蔽的痛點。第一任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去年年底曾說過,中國製造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給率僅(jin) 為(wei) 1/3。可以說,中國製造就像是長頸鹿,到處都是卡脖子的地方。而這些短板技術,會(hui) 嚴(yan) 重製約我國工業(ye) 由大變強。
中國製造實現了五大提升,也碰到了五大障礙。下一步中國製造需要走好自己的節奏。一方麵將多年積累的世界工廠的優(you) 勢進一步充分發揮,也要防止不必要的外流;另一方麵則要加大科技創新,尤其是推動大學的源頭創新,與(yu) 企業(ye) 形成互動。這樣,中國製造就可以再次走向下一個(ge) 輝煌的十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