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ge) 明顯的事實是:
深圳各區都拚命追求高大上的“商務中心區”(CBD),認為(wei) 這才夠檔次,才是國際化的城市形象,都想定位為(wei) 區域性的服務中心,認為(wei) 這才是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結果就是,許多的M1用地改為(wei) MO用地,蓋起了一片片寫(xie) 字樓。這同時也是深圳寫(xie) 字樓供給在過去幾年裏明顯過剩的原因之一。
注:M1(一類工業(ye) 用地亦稱普通工業(ye) 用地,對居住和公共環境基本無幹擾、汙染和安全隱患的工業(ye) 用地。)
M0(新型產(chan) 業(ye) 用地),即所謂“工改M0”。
深圳是全世界範圍內(nei) 擁有最多CBD(中央商務區)的城市,除了原有的羅湖蔡屋圍CBD、福田CBD之外,近年來又新建了南山的後海CBD和前海CBD,此外還在規劃建設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深超總”)CBD。
除了這幾個(ge) 大型CBD之外,深圳關(guan) 外各個(ge) 區也都有規劃和建設自己的CBD,例如龍華的“深圳北站商務中心區”CBD、龍崗的大運新城CBD、寶安的會(hui) 展新城、海洋新城、光明的鳳凰新城CBD、坪山的沙湖CBD。
2020年,深圳甲級寫(xie) 字樓的存量已突破1000萬(wan) 平米,寫(xie) 字樓空置率為(wei) 25%(第三季度曾高達29.7%)。
這是國內(nei) 四大一線城市中空置率最高的,租金全年下降12.8%,也是四大一線城市中降幅最大的。
據2019年底的數據,北京甲級寫(xie) 字樓空置率13.5%;
上海為(wei) 1253.1萬(wan) 平米,空置率為(wei) 19.7%;
廣州為(wei) 524萬(wan) 平米,空置率4.8%。
在可預見的未來數年內(nei) ,由於(yu) 前海、後海灣(深超總)、深圳北站地區還會(hui) 有大量的寫(xie) 字樓入市,屆時深圳的存量將會(hui) 大大超過北京和上海兩(liang) 市。僅(jin) 2021年,據戴德梁行預測,深圳甲級寫(xie) 字樓將新增供應量179萬(wan) 平米。
2
M0用地的增加,同時幾乎就意味著工業(ye) 用地的減少,這也間接讓深圳工業(ye) 走向了下滑。
讓我們(men) 看看與(yu) 深圳同級別國內(nei) 城市的工業(ye) 用地情況:
北京市的工業(ye) 用地約600平方公裏。
上海市的工業(ye) 用地總規模控製在550公裏。
廣州市的工業(ye) 用地則約為(wei) 430平方公裏。
深圳市的工業(ye) 用地則約為(wei) 272平方公裏。(2016年數據)
2016年,深圳政府發出過聲明。確保中長期內(nei) 全市工業(ye) 用地總規模不低於(yu) 270平方公裏,占城市建設用地比重不低於(yu) 30%
深圳最終能否保住200平方公裏的工業(ye) 用地,相當令人懷疑。
從(cong) 曆史數據來看,2005年之前,深圳製造業(ye) 占比單邊上揚,從(cong) 198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峰值52%。
從(cong) 2005年開始,製造業(ye) 占比按照平均超過每年1個(ge) 百分點的速度不斷下滑,到2019年降低到36.6%,逐步接近警戒線35%。
前國家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曾直率地指出,先進國家在工業(ye) 化前後,投資率大概在35%左右,而深圳現在隻有12%,同時,製造業(ye) 投資占全部投資比例為(wei) 17%,明顯低於(yu) 工業(ye) 化國家和城市的水平。“這兩(liang) 個(ge) 指標都太低了”。
也就是說,除了政府拚命投資基本建設,以及地產(chan) 商的房地產(chan) 投資外,實體(ti) 經濟尤其是製造業(ye) 企業(ye) 都不再願意投資深圳。這對深圳來說是一個(ge) 可怕的事實。
從(cong) 媒體(ti) 報道來看,大部分落戶深圳的項目。
要麽(me) 是各種總部項目
如小米國際總部、字節跳動大灣區總部、VIVO深圳總部、樂(le) 信總部、京東(dong) 方粵港澳大灣區總部、開市客華南總部、融創中國大灣區總部、馬來西亞(ya) IOI中國區總部、中國生物製藥國際總部、香港周大福集團商業(ye) 綜合體(ti) 暨富通保險中國總部、益海嘉裏粵港澳大灣區總部、中建電力建設有限公司投資62億(yi) 元將北京總部整體(ti) 遷至深圳項目、中鐵四局華南總部、中國燃氣全球總部、極智嘉科技國際總部、華潤雪花啤酒中國區總部、遼寧方大集團運營總部、吉林修正發展南方總部、莊嚴(yan) 集團總部、北京容聯公司深圳總部、物美科技集團南方總部、星河實業(ye) 總部等等,說是總部,其實就是寫(xie) 字樓項目
要麽(me) 是所謂創新平台。
如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西門子能源深圳創新中心、飛利浦創新中心、賽諾菲巴斯德全球首個(ge) 國際疫苗創新中心、中國通用技術檢驗檢測認證南方總部、比亞(ya) 迪豐(feng) 田創新中心、全球智能芯片創新中心等等。
要麽(me) 是“研發”類項目。
如西安中國大醫擬投資10億(yi) 在坪山建立大灣區“三中心、一平台”項目,保利文化集團數字王國項目、三一集團雲(yun) 油項目等。此類項目的實體(ti) 最後基本上仍體(ti) 現為(wei) 辦公樓。
真正的高科技製造業(ye) 項目略嫌稀疏。從(cong) 媒體(ti) 報道中可見的僅(jin) 有:
台灣臻鼎科技半導體(ti) 載板生產(chan) 基地、阿斯利康-康泰新冠疫苗研發及生產(chan) 基地項目(總投資5億(yi) 元)、香港記憶科技擬投資55億(yi) 元投資設立芯片封測及服務器製造基地、廣州香雪擬投資50億(yi) 建設“坪山國際生物製劑生產(chan) 和研發基地”、日本AGC株式會(hui) 社(旭硝子)與(yu) TCL華星光電聯合投資48.7億(yi) 元建設第11代玻璃基板生產(chan) 基地項目、瑞聲科技投資30億(yi) 精密光學模組研發製造基地等,以及包括領益智造新增的100億(yi) 產(chan) 能項目,比亞(ya) 迪50億(yi) 產(chan) 能項目等。
這些科技製造業(ye) 項目中,大部分又是原本在深投資企業(ye) 或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ye) 的新增生產(chan) 項目,真正新招引來的重大科技產(chan) 業(ye) 項目(無論內(nei) 外資)甚為(wei) 少見。
更不要說像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那樣的重大項目了。
不僅(jin) 如此,房地產(chan) 利益集團最誅心的一個(ge) 觀點,就是直接向深圳的工業(ye) 用地發起攻擊。他們(men) 的邏輯鏈如下:
1, 深圳的房價(jia) 居高不下是因為(wei) 需求太旺盛,而供應極其不足,導致嚴(yan) 重的供不應求;
2, 住宅產(chan) 品供應不足的原因是住宅用地在空間規劃中的占比太小;
3, 住宅用地占比太小,是因為(wei) 工業(ye) 用地在城市空間規劃中的占比太高,這表明深圳仍秉持著老舊的工業(ye) 思維;
4,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減少工業(ye) 用地,將其改為(wei) 住宅用地,增加住宅用地和住宅產(chan) 品供給。
一種觀點認為(wei) :
“作為(wei) 人口超過千萬(wan) 的城市,深圳的產(chan) 業(ye) 結構在世界範圍內(nei) 都是罕見的。工業(ye) 占了太多的土地資源,也影響到了深圳作為(wei) 中心城市的地位,它的服務業(ye) 基礎還達不到應有的水平。”因此“從(cong) 長期看,將當前30%的工業(ye) 用地紅線降至20%”。
還有一種觀點則質疑:
“保工業(ye) 用地的初衷是好的,但從(cong) 專(zhuan) 業(ye) 規劃的角度來看,超過30%的比例是徹頭徹尾的工業(ye) 城市,對於(yu) 深圳,這是否有必要?”這種觀點認為(wei) ,因為(wei) 要保工業(ye) 用地,深圳的住宅、小學、醫院等項目不得不在城中村改造中盡量安排,拉高了整個(ge) 城市的成本。
另外一種觀點:
則從(cong) 未來產(chan) 業(ye) 的角度否定深圳保留製造業(ye) 的努力:“把製造產(chan) 業(ye) 留在大城市仍然是一種工業(ye) 化思維。製造的部分一定會(hui) 從(cong) 大城市轉移出去,並且一定與(yu) 大城市相隔不遠。大城市的功能不是製造,而是創造,深圳的增長真正依靠的是大量創新產(chan) 業(ye) ”。
如果真的相信了他們(men) 的觀點,大規模削減工業(ye) 用地,增加住宅用地供給,那麽(me) 房地產(chan) 商們(men) 將會(hui) 心中狂喜,來一場狂歡盛宴。至於(yu) 增加住宅用地供給之後,房價(jia) 是否降下來了,我估計他們(men) 是不會(hui) 對此負責任的。
所以深圳的工業(ye) 用地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尤其是大塊的工業(ye) 用地太少了。至於(yu) 深圳的高房價(jia) ,跟工業(ye) 用地或住宅用地的占比沒有多大關(guan) 係。
深圳要想避免城市的衰落,必須得下決(jue) 心擠掉房地產(chan) 泡沫,使整個(ge) 城市的經濟與(yu) 產(chan) 業(ye) 回到一個(ge) 堅實可靠的基礎上運行。
3
為(wei) 什麽(me) 非要保製造業(ye) ?
因為(wei) 這是深圳經濟安全的關(guan) 鍵所在。
其1,香港就在深圳的南邊。
香港的製造業(ye) 在1990年代悉數北遷之後,香港經濟就變成了純粹的服務業(ye) 經濟,第三產(chan) 業(ye) 占比超過90%,這導致香港經濟的低增長、結構性失業(ye) 、地產(chan) 泡沫等一係列問題。
2018年深圳GDP達24222億(yi) 元人民幣,首次超過香港(28453億(yi) 港元)。研究人士普遍認為(wei) 香港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失敗,“產(chan) 業(ye) 空心化”導致一係列經濟社會(hui) 問題。對香港經濟的評價(jia) 或者見見智,但對來說,有香港這個(ge) 活生生的前車之鑒,任你理論上說得天花亂(luan) 綴,無論如何也不會(hui) 願意重蹈“產(chan) 業(ye) 空心化”的覆轍。
其2,雖然與(yu) 京、滬、穗同為(wei) 一線城市,但深圳城市地位的安全係數遠沒有這三個(ge) 城市穩固。
北京作為(wei) 中國的首都,能夠汲取全國的資源,確保繁榮昌盛;
上海作為(wei) 中國的經濟首都和欽定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家政策一直強力加持,即便短期衰落,國家仍會(hui) 大力重振;
廣州作為(wei) 廣東(dong) 省的省會(hui) ,隻要廣東(dong) 作為(wei) 中國經濟大省的地位仍在,廣州就不用擔心自己的城市地位。
但深圳就完全不同了。
深圳之所以有今天全國四大一線城市和經濟第三大城市、中國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不是國家欽定的結果,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
深圳在全國麵臨(lin) 著與(yu) 上海競爭(zheng) 的巨大壓力(在很多情況下,國家更支持上海而非深圳),在省內(nei) 又麵臨(lin) 著被廣州擠壓的窘境,如果不是深圳的生命力太過旺盛,根本不會(hui) 有今天的城市地位。但國家並不保障深圳的城市地位永遠無虞。
現在深圳的城市地位主要有兩(liang) 個(ge) 標簽,亞(ya) 洲級的創新科技中心和中國三個(ge) 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
這兩(liang) 個(ge) “角色”何者為(wei) 主何者為(wei) 次?毫無疑問,創新科技產(chan) 業(ye) 中心對深圳更重要。
雖然早在1990年代中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之前,深圳就已經有意建設創新金融體(ti) 係(1992年設立深圳證券交易所),而且深圳的創新金融體(ti) 係也為(wei) 深圳高科技產(chan) 業(ye) 的發展甚有助益,但深圳的安身立命之本卻一定是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而且深圳的金融地位也有賴於(yu) 高科技產(chan) 業(ye) 的發展。
也就是說,深圳之所以能夠與(yu) 北京、上海、廣州並列為(wei) 三大一線城市,首先是因為(wei) 深圳的科技創新抓得早、抓得好,成為(wei) 與(yu) 北京並立的全國兩(liang) 大高科技中心之一(杭州與(yu) 深圳相比乃後起之秀),因而得到高度肯定。
深圳的IT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過去10多年裏一直位於(yu) 全國城市首位,深圳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對GDP的貢獻率,在過去20年裏一直穩定在30-40%之間,而金融業(ye) 對GDP的的貢獻則不過在10-17%之間,其峰值尚未超過17%。
而且深圳金融業(ye) 的發展,很大程度也得益於(yu) 深圳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通過為(wei) 之提供創新服務而獲得自己的發展。
倘若深圳的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不再繁榮,那麽(me) 可以肯定的是,為(wei)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服務的金融及高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港口機場物流行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其中相當比重是印刷包裝及工業(ye) 設計等)也必將隨之蕭條。
深圳的四大支柱產(chan) 業(ye) 正是高新技術、金融、物流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後三大依賴於(yu) 第一大,這是不爭(zheng) 的事實。
深圳城市的興(xing) 衰取決(jue) 於(yu)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的興(xing) 衰。深圳的城市地位是因為(wei) 發展高科技而掙來的,也必將因為(wei) 高科技產(chan) 業(ye) 的衰落而失去。
4
或者有人說,深圳每一次的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其驅動力都是成本上升、比較優(you) 勢不再,這一次也是這樣。
這次深圳雖然失去科技製造業(ye) ,但是深圳將成為(wei) 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引領者,深圳轉型成為(wei) 以數字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AI、生物技術、海洋產(chan) 業(ye) 等為(wei) 主導的新經濟,因此科技製造業(ye) 的失去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jia) ,GDP增速的降低隻是陣痛而已。
問題是,深圳的這些所謂新經濟,是要由原來ICT產(chan) 業(ye) 鏈上的頭部企業(ye) 諸如華為(wei) 、ZTE、富士康、比亞(ya) 迪、騰訊、中國平安等去開拓的。
可是,當深圳的營商成本及生活成本高到現在這種地步時,你看看華為(wei) 、騰訊、比亞(ya) 迪等公司的AI、車聯網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都布局在哪裏?它們(men) 還會(hui) 在深圳布局嗎?
深圳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的最大優(you) 勢是產(chan) 業(ye) 鏈完整,其中尤其是硬件製造的創新能力。
深圳高科技產(chan) 業(ye) 的興(xing) 起,最大的原因是掛上了全球創新鏈(GIC),由於(yu) 全球ICT產(chan) 業(ye) 的分工,其硬件製造部分從(cong) 低端到中端自美歐日韓台轉移到中國,而深圳由於(yu) 富士康將蘋果產(chan) 業(ye) 鏈引入,從(cong) 而成為(wei) 這個(ge) 硬件製造體(ti) 係的主要基地之一,而後華為(wei) 、中興(xing) 通訊、TCL、步步高係等借助這個(ge) 產(chan) 業(ye) 邏崛起,並加重了這個(ge) 體(ti) 係的基礎,且促使其從(cong) 中低端向上爬升,並逐步接近控製地位。
這個(ge) 以深圳為(wei) 中心、包括東(dong) 莞、惠州的ICT產(chan) 業(ye) 鏈的根基,是硬件製造。麥肯錫因此稱深圳為(wei) “國際級的硬件創新城市”——“一個(ge) 產(chan) 品,在深圳從(cong) 研發到生產(chan) 原型隻需要2-3天的時間,而對其他的綜合製造商來說則需要10-12天的時間。這正是由於(yu) 深圳的高效的生產(chan) 環境,將生產(chan) 商、材料供應商、零件供應商、以及服務供應商緊密的聯係在一起。”
也就是說,深圳所謂的“工業(ye) ”、“製造業(ye) ”,根本不是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工業(ye) 。
早年從(cong) 香港承接的傳(chuan) 統輕工製造業(ye) 早在2008年前後,就已經基本遷出了深圳。深圳現在剩下的製造業(ye) ,基本上都是高科技製造業(ye) ,其中尤其以ICT產(chan) 業(ye) 鏈為(wei) 主。這才是深圳的生命線。可以說,如果深圳這個(ge) 產(chan) 業(ye) 鏈潰散的話,深圳經濟就會(hui) 陷入萬(wan) 劫不複之地。
所謂產(chan) 業(ye) 的創新,有兩(liang) 種形式:
一種是像蘋果智能手機的顛覆性創新那樣,憑空創造出巨大的需求,帶動一個(ge) 產(chan) 業(ye) 的繁榮;另外則是在原有產(chan) 業(ye) 鏈的基礎上小批量多批次的漸進創新。
就深圳的創新科技來說,目前根本不具備前一種顛覆性創新的條件。深圳並不處於(yu) 全球知識創新的頂端,很難突然發展出顛覆性的革命性技術,隻能是在現有產(chan) 業(ye) 鏈的基礎上,進行小碎步的技術創新,從(cong) 原有產(chan) 業(ye) 鏈中,逐漸生長出未來的新產(chan) 業(ye) 。
因此前述所謂“大城市的功能不是製造,而是創造深圳的增長真正依靠的是大量創新產(chan) 業(ye) ”的觀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深圳未來的創新產(chan) 業(ye) 必須從(cong) 深圳現有的產(chan) 業(ye) 鏈——它們(men) 本身就是過去在GIC全球創新鏈中由創造而產(chan) 生出來的,而現在它們(men) 是GIC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支撐GIC未來進一步的延展,支持新的創造。
深莞惠地區既有的ICT產(chan) 業(ye) 鏈,絕非僅(jin) 僅(jin) 是製造,而且製造本就是創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長出來,而不是憑空創造。而深圳這個(ge) 現有的ICT產(chan) 業(ye) 鏈一旦潰散,就失去了創造的基礎,未來產(chan) 業(ye) 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是否深圳的高科技製造業(ye) 遷到東(dong) 莞是最完美的方案?
也就是說,深圳不保留高科技硬件製造業(ye) ,而隻保留總部和研發功能,將製造環節甩給東(dong) 莞,這才符合經濟學的資源配置規律?
這隻是經濟學家的理論幻想。
事實是:
當硬件製造從(cong) 深圳遷到東(dong) 莞後,研發環節,其中的大部分,是不能脫離生產(chan) 環節的,所以也必然會(hui) 跟隨到東(dong) 莞,華為(wei) 就是一個(ge) 典型,當其製造環節遷莞後,隨之進行的就是4-5萬(wan) 研發人員也遷到東(dong) 莞。
深圳最後想要保留的所謂“創造”功能,在沒有了研發部門後,在隻剩下總部功能後,還會(hui) 有“創造”嗎?華為(wei) 絕對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案,而是代表趨勢。當深圳沒有了硬件製造,深圳也肯定會(hui) 沒有“創造”。隻剩下總部功能的城市,這還不叫“產(chan) 業(ye) 空心化”,叫什麽(me) ?
當製造、研發遷出深圳,深圳的GDP必將遭受到沉重打擊。經濟學家可以不管這些GDP是從(cong) 深圳產(chan) 生的,還是從(cong) 東(dong) 莞產(chan) 生的,但是作為(wei) 深圳卻不能不管這些。
或者說,經濟學家可以認為(wei) 東(dong) 莞本身就是深圳的一部分——至少現在已在政治上被確認為(wei) 深圳都市圈的一部分——但在中國的行政管理體(ti) 係中,東(dong) 莞是由廣東(dong) 省管轄下的一個(ge) 地級市,它並不由深圳市行政管轄,各種核算和評價(jia) 體(ti) 係中,東(dong) 莞的並不是深圳的,東(dong) 莞市也並不是深圳市的一部分。
並且,我們(men) 不能否認的是,作為(wei) 廣東(dong) 省管轄下的東(dong) 莞市,從(cong) 其本質上來說,也是與(yu) 深圳具有競爭(zheng) 關(guan) 係的一個(ge) 主體(ti) 。GDP和稅收在深、莞兩(liang) 市之間的切割,也必然會(hui) 導致兩(liang) 市之間的冷冰冰的爭(zheng) 奪。
倘若深圳的GDP減少了,而東(dong) 莞的GDP增加了,這並不會(hui) 不減少深圳市的財富和經濟權利。
假如東(dong) 莞市的GDP或經濟、產(chan) 業(ye) 的發展超過了深圳,東(dong) 莞市也一定會(hui) 像杭州說上海是它的後花園那樣,也像中山說珠海是它的後花園那樣,說深圳是東(dong) 莞的後花園。
5
個(ge) 人認為(wei) ,深圳得開展如下自救行動:
其1,把房價(jia) 降下來,從(cong) 而把城市的營商成本、生活成本降下來。或者說,至少把第三圈層的房價(jia) 降下來。
其2,仍然要堅定不移地確保工業(ye) 用地。無論是政府控製的用地,還是原住民股份公司控製的用地。能保留多少是多少,不要被房地產(chan) 商蠶食掉。在此基礎上,讓工業(ye) 用地真正發揮其作用。
其3,提高產(chan) 業(ye) 管理水平,和招商引資的水平。把“強鏈”、“補鏈”的計劃落到實處。在2019年之前的40年時間,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之後的這20年,深圳一直是被招商,市區從(cong) 來沒有想到過深圳還需要招商。現在當深圳需要招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招商水平在全國其實處於(yu) 落後狀態。迅速提升招商引資水平是深圳各區的當務之急。
其4,深圳的營商環境現在在國內(nei) 絕對不複處於(yu) 領先水準。不能再自鳴得意。深圳需要刮骨療毒。
end
深圳房價(jia) 的背後,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大躍進
5G,已經快要逼瘋運營商了!
深圳房價(jia) 再次瘋狂的背後:就業(ye) 人口曆史首次超越上海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