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產業資訊

中國還處在全球製造業第三梯隊嗎?

星之球科技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ti) 2021-03-11 我要評論(0 )   

秦朔朋友圈秦朔朋友圈是由中國著名媒體(ti) 人、財經觀察家秦朔牽頭創立的一個(ge) 新媒體(ti) 與(yu) 專(zhuan) 業(ye) 服務品牌,包括微信公眾(zhong) 號、微博、視頻節目、音頻節目等。內(nei) 容聚焦於(yu) 經濟、金融和...

秦朔朋友圈是由中國著名媒體(ti) 人、財經觀察家秦朔牽頭創立的一個(ge) 新媒體(ti) 與(yu) 專(zhuan) 業(ye) 服務品牌,包括微信公眾(zhong) 號、微博、視頻節目、音頻節目等。內(nei) 容聚焦於(yu) 經濟、金融和商業(ye) 領域,關(guan) 注重點為(wei) 全球和中國財經商業(ye) 熱點、企業(ye) 家精神、創新與(yu) 發明創造、商業(ye) 文明探索等。

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hui) 議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的大會(hui) 發言環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指出,在全球製造業(ye) 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處於(yu) 第三梯隊,實現製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這一觀點在社交媒體(ti) 上引起了一些爭(zheng) 議。

我在觀察者網的評論區裏看到有網友提出:“不一定都得是高端產(chan) 業(ye) 領先才叫製造強國吧。比如去年的口罩機、呼吸機等醫療工業(ye) 用品,這麽(me) 短時間就可以供應全世界,難道算不上強嗎?拿英國來說,拿得出手的幾樣跟中國比較並不優(you) 秀到哪裏吧,起碼英國建造的核電還是中國中標的(作者注: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由中國廣核集團牽頭的中方聯合體(ti) 與(yu) 法電集團共同投資建設),其它如航天、造船、鐵路、新能源包括風電、水電、太陽能,這些英國哪一樣出色啊?”

也有網友說:“能不能這樣,工信部專(zhuan) 門做一個(ge) 報告,把所有的工業(ye) 門類細化,每一個(ge) 子類列出世界最先進的國家,再列出中國與(yu) 這個(ge) 國家在這個(ge) 門類中的差距,根據這個(ge) 報告每年更新,看每一個(ge) 子類裏差距是縮小還是擴大了,別每次開會(hui) 了就說我們(men) 還要30年。”

但也有很多網友對苗圩的說法表示認同。

“你以為(wei) 你能買(mai) 到的東(dong) 西,都寫(xie) 著‘中國製造’,就是你真的強了?”

“強國標準是高端自主可控。我們(men) 大型盾構機、高鐵、通訊基站世界第一。但這不代表整個(ge) 製造業(ye) 。”

“作為(wei) 一個(ge) 自動化領域的人,我所接觸到的製造業(ye) ,從(cong) 核電到水泥廠,從(cong) 汽車製造到私人塑料加工廠,從(cong) 卷煙廠到自來水公司,看到的是國外的‘設備’(包括合資企業(ye) 產(chan) 品,設計、技術、標準來自外資)在整條生產(chan) 線中的占比不小。”

“中國強大的是‘最終產(chan) 品’的製造業(ye) ,可外國強的是製造業(ye) 的製造業(ye) ——從(cong) 技術、標準,到設計、檢測、高級工具,到核心設備與(yu) 部件。舉(ju) 個(ge) 例子,PLC(可編程邏輯控製器)、PC(個(ge) 人計算機)和單片機(你家電視的遙控器都有)——幾乎任何現代製造都離不開這三種控製中樞,如果外國不賣給你甚至不再允許你用技術、架構等知識產(chan) 權許可,很多工廠馬上停產(chan) ,電梯停運。”

“我國的製造能力在第幾梯隊我不知道,我隻說說我的感受。我在央企工作,從(cong) 事電力維護。我們(men) 這裏用的空氣斷路器和接觸器基本上是施耐德等合資產(chan) 品,隻有少部分用到正泰等國貨。軸承全都是瑞典SKF或日本NTN,工業(ye) 機器人是ABB。就連高壓配電櫃,是國內(nei) 廠家出品,但內(nei) 部關(guan) 鍵部件都是像西門子這樣的外國貨。究其原因,國內(nei) 產(chan) 品壽命相對短,可靠性相對差。對於(yu) 連續24小時不間斷生產(chan) 的企業(ye) 來說一般不會(hui) 選擇國貨。國產(chan) 貨隻是解決(jue) 了有無的問題,但在細節和可靠性上差距還很大。舉(ju) 個(ge) 例子:我們(men) 用的光電開關(guan) 一直用的美國貨,後來覺得降低成本換成了國產(chan) 貨,便宜是便宜但用不長,美國產(chan) 品可以最少用一年,國內(nei) 的用三四個(ge) 月。花點錢沒啥關(guan) 係,主要是影響生產(chan) ,以後就不用了。”

我常到製造業(ye) 企業(ye) 調研,也寫(xie) 過不少相關(guan) 文章。在此針對“中國還處在全球製造業(ye) 第三梯隊”的說法做些梳理,並談談個(ge) 人看法。首先,先要準確了解苗圩發言的內(nei) 涵。

他的原話是,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發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you) 的局麵並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明顯增多,我們(men) 既要保持戰略定力,也要保持戰略清醒,深刻認識差距和不足,咬定目標不放鬆,更大力度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

可見苗圩的側(ce) 重點主要是中國製造業(ye) 規模大而不強、門類全而不優(you) 的問題。

早在2015年11月8日,時任工信部部長的他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hui) 第十三次會(hui) 議做學習(xi) 講座時就提出了“第三梯隊說”。他說,目前全球製造業(ye) 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wei) 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xing) 國家;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當時苗圩表示,中國現在處於(yu) 第三梯隊,既麵臨(lin) 重大機遇也麵臨(lin) 重大挑戰,當然機遇大於(yu) 挑戰,經過若幹階段的努力,提升位次完全有可能,希望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引領世界製造業(ye) 發展的製造強國。

中國之所以“已成為(wei) 製造業(ye) 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ye) 強國”,苗圩認為(wei) 主要有4個(ge) 不足: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大多數裝備研發設計水平較低,試驗檢測手段不足,關(guan) 鍵共性技術缺失。企業(ye) 技術創新仍處於(yu) 跟隨模仿階段,底層技術的“黑匣子”尚未突破;

二是基礎配套能力不足;

三是部分領域產(chan) 品質量可靠性有待提升。部分產(chan) 品和技術標準不完善、實用性差,跟不上新產(chan) 品研發速度。另外,品牌建設滯後,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裝備製造業(ye) 中90%的知名商標所有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

四是產(chan) 業(ye) 結構不合理。低端產(chan) 能過剩、高端產(chan) 能不足,真正體(ti) 現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高精尖產(chan) 品和重大技術裝備生產(chan) 不足。

基於(yu) 以上4點,苗圩表示,“實現製造強國目標不會(hui) 一蹴而就,至少要30年不懈努力”。苗圩是2015年提出“第三梯隊說”的。有沒有依據呢?應該是有的。

從(cong) 2015年起,中國工程院開始每年持續發布“製造強國發展指數”。該報告的數據來源於(yu) 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權威機構的最新統計,而且有一套製造強國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見下表:


由表1可見,衡量製造強國的4個(ge) 一級指標分別是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you) 化、持續發展。在權重設計中,規模不到20%,換句話說,“大”的作用不到20%,而“強”(包括質量效益、結構優(you) 化、持續發展)的占比超過80%。

去年12月發布的《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裏麵(見表2),在被跟蹤測評的世界9個(ge) 主要國家中,美國以168.71分處於(yu) 第一陣列,綜合優(you) 勢突出;德國、日本分別以125.65、117.16分穩居第二陣列,相對優(you) 勢明顯;中國(110.84)、韓國(73.95)、法國(70.07)、英國(63.03)處於(yu) 第三陣列;印度(43.50)、巴西(28.69)排名第八和第九。中國和第二陣列中日本的差距已經不太遠。

中國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單忠德院士在解讀時指出,從(cong) 2012-2019年各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相對值的變化(見表4)情況來看,中國是整體(ti) 提升最快的國家。但中國製造業(ye) 總體(ti) 上仍未擺脫規模拉動的發展路徑,中國“質量效益”“結構優(you) 化”“持續發展”三項數值合計值在9國中僅(jin) 排名第6,與(yu) 第一、第二陣列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從(cong) 製造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來看,中國仍未邁入“製造強國第二陣列”,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除了“製造強國發展指數”,中國信通院每年發布《中國工業(ye) 發展報告》,已連續9年出版。《中國工業(ye) 經濟發展形勢展望(2020)》白皮書(shu) 指出,雖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ye) 產(chan) 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chan) 量位居世界第一,從(cong) 2010年起連續保持世界第一工業(ye) 大國的地位,產(chan) 業(ye) 結構也在優(you) 化,但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受製於(yu) 人,在核心基礎零部件、關(guan) 鍵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和工業(ye) 等產(chan) 業(ye) 對外依存度在50%以上;集成電路的進口依賴占比為(wei) 80%,大型優(you) 質鑄鍛件的進口占比為(wei) 90%,高檔液壓件、密封件的進口占比接近100%。此外,產(chan) 業(ye) 鏈穩定風險在加大,芯片、功率元器件的國際供應仍然緊張。

《中國製造業(ye) 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綠皮書(shu) ——技術路線圖(2019)》指出,預計到2025年,我國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技術與(yu) 裝備、家電產(chan) 業(ye) 5個(ge) 優(you) 先發展方向將整體(ti) 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wei) 技術創新的引導者;航天裝備、新能源汽車、發電裝備、建材等大部分優(you) 先發展方向將整體(ti) 步入世界先進行列;集成電路及專(zhuan) 用設備、操作係統與(yu) 工業(ye) 軟件、航空發動機、農(nong) 業(ye) 裝備4個(ge) 優(you) 先發展方向與(yu) 世界強國仍有較大的差距。

綜上,“第三梯隊說”是持之有據,客觀清醒的判斷。最後談幾點個(ge) 人看法。

1、大不等於(yu) 強,但大和強也不能截然分開。因為(wei) 能把企業(ye) 規模做大,把市場占有率做高,從(cong) 產(chan) 品、管理、營銷、供應鏈、組織等方麵都需要比較強的能力。否則不可能大,大也不能久。我在很多調研中看到,要上一條產(chan) 能更大的生產(chan) 線,不是簡單做加法,涉及到大量的規劃、材料、技術、工藝、風控、維護等問題,要有不少創新才能實現。可見做大也倒逼做強。中國是大市場,做大形成規模效應後,企業(ye) 也有實力更多地投資研發。

當然,大也有大的幻影,我在《巨國效應:紅利與(yu) 幻影——中國企業(ye) 全球競爭(zheng) 力再思考》一文中做過分析。

2、中國製造業(ye) 總體(ti) 上不強,但正在“強”化之路上,且速度很快,對此還是要有基本信心。我在《創新何太急》一文中說了兩(liang) 個(ge) 基本觀點,中國企業(ye) 在創新之路上已經走了很遠,但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盡管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中國企業(ye) 正處在創新革命與(yu) 創新演進的偉(wei) 大征程之中,未來可期。

事實上,很多幾年前還屬於(yu) 卡脖子的領域,現在已經陸續突破了,那些薄弱的產(chan) 業(ye) 鏈都在朝著“進口替代”的方向演變,研發創新現在得到的各種激勵很強,有些領域也存在著“換道發展”的新機遇(如智能電動車不需燃油發動機,工業(ye) 軟件發展可以結合雲(yun) 服務的機遇)。所以在不少行業(ye) ,用不了30年就可以躋身世界一流製造業(ye) 。

3、“第三梯隊說”“還要30年”的意義(yi) 在於(yu) 提醒我們(men) ,從(cong) 大到強比從(cong) 小到大更需要耐心和韌性,越往後越有挑戰。對自己的成就,少說一點丟(diu) 不了,而對自己的短板,低估了就會(hui) 失去改進的機會(hui) 。

我在新浪財經上看了幾十份今年兩(liang) 會(hui) 的企業(ye) 家提案。說實話有點失望,因為(wei) 有全局思維和清醒認識的不多,很多都是簡單地為(wei) 所在企業(ye) 要政策,或流於(yu) 蜻蜓點水。

TCL董事長李東(dong) 生在一份提案中說,“雖然中國企業(ye) 已融入全球價(jia) 值鏈體(ti) 係,但由於(yu) 發達國家在芯片、數據、算法等核心技術領域具有明顯優(you) 勢,全球價(jia) 值鏈高端仍為(wei) 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ye) 所控製,中國企業(ye) 仍處於(yu) 中低端的生產(chan) 製造環節,附加值較低。以製造業(ye) 為(wei) 例,2016至2019年,中國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全球份額達28%以上,而研發投入卻不足世界製造業(ye) 研發投入的3%。同時,由於(yu) 美國全麵強化對華高科技遏製和技術出口管製,中國大多數企業(ye) 的發展路徑被鎖定在全球價(jia) 值鏈的中低端環節。”

李東(dong) 生在另一份關(guan) 於(yu) “加速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生態發展的建議”中列舉(ju) 了大量數字說明,國產(chan) 顯示麵板出貨總量約占全球市場53%,但麵板產(chan) 業(ye) 中一些關(guan) 鍵材料和核心裝備仍然依賴進口。

如OLED核心材料國產(chan) 化率隻有17%,國產(chan) 新型顯示關(guan) 鍵發光材料在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僅(jin) 為(wei) 5%,國內(nei) OLED終端材料如柔性PI、蝕刻液、顯影液、靶材、封裝薄膜等產(chan) 品主要被國外企業(ye) 壟斷。TFT-LCD關(guan) 鍵材料,彩色光刻膠國產(chan) 化率不足10%,光掩膜版低於(yu) 15%。AMOLED關(guan) 鍵材料中,有機蒸鍍材料國產(chan) 化率低於(yu) 10%,其中紅、綠磷光摻雜材料、圓偏光片、金屬掩膜版、透明PI膜等幾乎100%進口。核心設備方麵,曝光機、刻蝕設備、蒸鍍機、激光退火設備、激光剝離設備等設備及上遊關(guan) 鍵零部件均被佳能、尼康、ASML等國際巨頭壟斷,顯示設備國產(chan) 化率僅(jin) 為(wei) 10%。此外,國內(nei) 麵板企業(ye) 對以巨量轉移、全彩顯示為(wei) 代表的核心技術掌握程度較低。

從(cong) 生產(chan) 環節看,OLED產(chan) 能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領域,如OLED發光材料製造中,粗體(ti) 、中間體(ti) 等生產(chan) 環節的產(chan) 能較為(wei) 充足,升華提純環節則麵臨(lin) 產(chan) 能匱乏問題;從(cong) 技術領域看,OLED、QLED、Micro/Mini LED等新興(xing) 技術領域的研發製造投入不足,高端產(chan) 能布局基本空白,無法對上遊高端產(chan) 品、前沿新興(xing) 技術等領域形成有力的配套支撐。

希望更多的中國工業(ye) 家能像李東(dong) 生這樣,為(wei) 我們(men) 呈現行業(ye) 的真實圖景。

其實我們(men) 不怕差距,因為(wei) 差距就是追趕的動力。

怕的是不知道差距。甚至明明有差距卻不承認。

有一句話說“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類似地,也可以說,“不要用數量的成就掩蓋質量的問題”。這正是苗圩發言的意義(yi) 。在各種成就之聲縈繞耳邊的時候,應該謝謝他的清醒和表達的角度。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