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互聯網對商業(ye) 環節的滲透和改造是逆向的,從(cong) 與(yu) 消費者最近的廣告營銷端開始,進入零售、滲透進分銷環節,最終倒逼到生產(chan) 製造環節,在此過程中生產(chan) 方式、管理理念、生產(chan) 設備、甚至原材料都將發生重大變化。關(guan) 於(yu) 互聯網+製造業(ye) 會(hui) 發生什麽(me) 樣的變革?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企業(ye) 如何擁抱互聯網倒逼的變革?
01互聯網+製造業(ye) 是倒逼出來的,
其改造動力來源於(yu) 下遊環節
圖:“產(chan) 銷消”協同升級
製造業(ye) 的互聯網化是“生產(chan) -銷售-消費”協同升級中的一環,其改造動力來源於(yu) 下遊流通端和消費端。下遊互聯網化程度(在線化、數據化)程度越高,對上遊製造環節的倒逼作用越顯著。目前,圖書(shu) 行業(ye) 的零售端互聯網化程度最高,保守估計超過50%。所以,我們(men) 看到圖書(shu) 的生產(chan) 製造環節—“印刷出版”環節已經高度互聯網化,數字出版、數字發行十分普及。紡織服裝是另外一個(ge) 零售端高度互聯網化的產(chan) 業(ye) ,行業(ye) 估計在30%以上,這意味著全國每100件服裝就有30件是在互聯網上銷售出去的。
可以想象,其對上遊生產(chan) 製造產(chan) 生了多大的倒逼力量。所以,我們(men) 看到在服裝工廠裏麵,柔性化生產(chan) 加速,生產(chan) 周期縮短,生產(chan) 方式和裝備都有了變化。對於(yu) 大量的工業(ye) 製造業(ye) 企業(ye) ,下遊是B類客戶,這類企業(ye) 互聯網+的需求更多來自企業(ye) 間的協同需求,但動力依舊來自下遊客戶。譬如,目前熱火朝天的智能裝備和智能產(chan) 品,將傳(chuan) 感器嵌入產(chan) 品上,賣給客戶後可以不斷采集數據上傳(chuan) 到雲(yun) 端。但是你可以看到,隻有當客戶有這樣的需求並願意分享數據的時候,製造端才有這樣的動力。
02“微笑曲線”誤導中國製造業(ye)
1992年,台灣企業(ye) 家施振榮提出了“微笑曲線”(Smile Curve)理論。微笑曲線認為(wei) ,曲線左右兩(liang) 側(ce) 附加價(jia) 值高,利潤空間大;而處在曲線中間弧底位置的加工、組裝、製造等,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價(jia) 值低,利潤微薄。中國產(chan) 業(ye) 界對“微笑曲線”奉為(wei) 經典並因此陷入迷惘。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方向必須向所謂的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特別是走品牌化的道路。而麵向零售市場和品牌之路是“敗九成一”的策略,風險極大,並非適用所有製造業(ye) 企業(ye) 。
圖:微笑曲線VS武藏曲線
事實上,製造業(ye) 並沒有那麽(me) 悲觀,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與(yu) 微笑曲線相反的現象。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長中村末廣提出了“武藏曲線”,即和微笑曲線相反的拱形曲線——真正最豐(feng) 厚的利潤源正是在“製造”上。而2005年6月,日本《2004年度製造業(ye) 白皮書(shu) 》通過對近400家製造業(ye) 企業(ye) 的調查也驗證了,認同 “製造&組裝”利潤率最高的企業(ye) 非常多。而中國製造業(ye) 之所以被微笑曲線所迷惑,根本原因是中國製造業(ye) 的管理水平糟糕。
近20年,中國製造業(ye) 在WTO外貿紅利和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下,獲利輕鬆,同時做房地產(chan) 、金融太容易賺錢,企業(ye) 主普遍不願在製造業(ye) 投入精力。中國製造業(ye) 30年不僅(jin) 沒有向全球輸出任何思想,反而連IE(Industrial Engineering)、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6Sigma等成熟的製造業(ye) 管理理論也極少應用。這一切導致“製造”應有的利潤遠遠沒有體(ti) 現出來。
03製造業(ye) 轉型的方向是由單純“生產(chan) 製造”
轉向“供應鏈協同”
製造業(ye) 的互聯網轉型中,C2M模式需要具備零售的基因和塑造品牌的慢功夫,並不是所有企業(ye) 都具備這種能力。我們(men) 認為(wei) ,製造業(ye) 更切實可行的轉型之路是做供應鏈服務。但什麽(me) 是做供應鏈?很多人都在講,但似乎又各有所指。舉(ju) 個(ge) 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單純製造”與(yu) “供應鏈協同”的區別。
一個(ge) 服裝工廠在6月1日接到品牌商的一個(ge) 訂單,生產(chan) AB兩(liang) 個(ge) 款式各1000件衣服,要求7月1日前交貨。這個(ge) 工廠埋頭苦幹,保質保量生產(chan) 出衣服,在7月1日前把貨發出,這叫生產(chan) 製造。而“供應鏈協同”的做法是,工廠在生產(chan) 過程中了解到品牌商那裏:A款式暢銷,在6月中旬已經低於(yu) 最低安全庫存了,馬上就要斷貨;而B款式滯銷,尚有大量庫存。那麽(me) 工廠應該加速A款式的生產(chan) 和交期,而延緩B款式的生產(chan) 甚至減少訂單量,這就是“供應鏈協同”的做法。
圖:自動生產(chan) 、補貨係統
無論是消費品還是工業(ye) 品的生產(chan) 製造,隻要是2B業(ye) 務,都可以使用這個(ge) 模型。製造業(ye) 的長期價(jia) 值在於(yu) 幫助你下遊的客戶賺錢。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一些優(you) 秀的企業(ye) 已經在這方麵進行了卓越的探索,比如思科、沃爾瑪、豐(feng) 田汽車、戴爾、華為(wei) 等。而互聯網作為(wei) 一種廣域的連接工具,完全可以更低成本地將供應鏈的上下遊連接起來,通過數據協同實現更大範圍的供應鏈協同。
04供應鏈協同的基礎是:打通電商大數據、
ERP、MES係統,實現縱向一體(ti) 化
要實現供應鏈協同,需要實現價(jia) 值鏈各環節的數據共享和策略一致。在生產(chan) 製造端,首先需要打通ERP與(yu) MES的割裂,實現內(nei) 部協同。ERP是企業(ye) 層級的資源計劃管理;MES則是位於(yu) 上層計劃管理係統與(yu) 底層工業(ye) 控製之間,麵向車間層的管理信息係統。ERP 的計劃生成可執行的生產(chan) 工單,而MES則對工單的執行過程跟蹤記錄,並防止錯誤發生。其管理範圍從(cong) 投產(chan) 到出貨。不幸的是大部分的製造業(ye) 工廠ERP與(yu) MES都是兩(liang) 套係統,各自為(wei) 政。產(chan) 能情況、訂單進度和生產(chan) 庫存對ERP來說隻是黑箱作業(ye) 。
圖:三層企業(ye) 集成模型
若企業(ye) 內(nei) 部能實現ERP、MES,乃至CRM的集成協同,進一步就是需要對接電商大數據,包括實時訂單數據、需求預測數據等,這部分數據可能分屬於(yu) 不同的合作夥(huo) 伴。這時候合作夥(huo) 伴的協同意識、信息化水平、數據接口標準,乃至激勵機製就至關(guan) 重要了。當產(chan) 業(ye) 鏈所有係統都全麵集成之後,一條連接市場最終客戶、製造業(ye) 內(nei) 部各部門、上下遊各方的實時協同供應鏈就形成了。IT時代供應鏈的最高境界CPFA(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協同規劃、預測與(yu) 補貨 係統就橫空出現了。
過去,隻有大企業(ye) 才能達到這一點,因為(wei) 涉及巨大的IT和人才投入,但現在互聯網出現之後,有可能改變這一格局,小企業(ye) 也可以做到,而且可以玩的更為(wei) 極致。
因為(wei) ,企業(ye) 內(nei) 部的係統集成通過以太網(局域網)即可完成,而跨企業(ye) 之間的協同互聯網則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電商出現之後,基於(yu) 電商交易的數據豐(feng) 富度、實時性和預測準確性,遠非POS信息單一維度的日報所能比擬。我們(men) 也期待在2B的電商平台上,能盡早看到平台級的供應鏈協同係統出現。
05柔性化生產(chan) 將成為(wei) 製造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國務院參事湯敏教授認為(wei) :未來中國,以大批量生產(chan) 、低成本取勝的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外遷到東(dong) 南亞(ya) 勢不可擋,中國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製化的柔性製造產(chan) 能。換個(ge) 角度理解這句話,如果中國能大規模的改造生產(chan) 製造係統,使之都具備柔性化生產(chan) 能力,那麽(me) 就可以把更多的製造業(ye) 留住中國。
所謂柔性化生產(chan) 是指,在品質、交期、成本保持一致的條件下,生產(chan) 線在大批量生產(chan) 和小批量生產(chan) 之間任意切換。業(ye) 界談論更多的“大規模個(ge) 性化定製”隻是柔性生產(chan) 的一種形式,並不是通用模型。同時,所謂“小多快”(小批量、多品類、快速生產(chan) )也不是真正的柔性化,因為(wei) 大批量訂單做不了也不是真正的柔性生產(chan) 。目前,方興(xing) 未艾的“智能製造”,我們(men) 認為(wei) 也是應用IOT技術來實現柔性化生產(chan) 或定製化生產(chan) ,總體(ti) 上也屬於(yu) 這個(ge) 範疇。
柔性化生產(chan) 之所以成為(wei) 製造業(ye) 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結合前麵第三點“供應鏈協同”就不難理解。“供應鏈協同”要求製造企業(ye) 的產(chan) 能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變化彈性釋放:賣得好、需求多就多生產(chan) ;賣不好,需求少就少生產(chan) 。製造業(ye) 柔性能力不夠,意味著你的客戶就要倒黴了,要不必須大批量采購占壓資金,要不就要忍受斷貨停產(chan) 的風險。
縱觀國內(nei) ,從(cong) 服裝、鞋包到鋼鐵、原材料,各行各業(ye) 的製造柔性化都在加速。以煉鋼廠為(wei) 例,以前訂單生產(chan) 都是以月為(wei) 交期,以“爐”為(wei) 單位批量生產(chan) (一個(ge) 品種一爐至少50T);而現在鋼廠麵臨(lin) 的多品種、小批次訂單越來越多,交期也從(cong) 月到按周交貨,這樣的市場形勢倒逼鋼廠在生產(chan) 模式也發生變化。比如,變連續生產(chan) 為(wei) 半連續生產(chan) ,煉鋼爐不停變化鋼種,優(you) 化鋼種排產(chan) 順序合並小澆次,精細排產(chan) 計劃。總體(ti) 上,所謂國內(nei) 的產(chan) 能過剩指的都是落後產(chan) 能、一般性產(chan) 能,真正具備柔性生產(chan) 能力的產(chan) 能十分稀缺。
06車間裏如何實現柔性化生產(chan) ,互聯網誕生之前
已經出現;互聯網要解決(jue) 的是車間之外的事情
60年前大野耐一創立的“豐(feng) 田式生產(chan) 方式”(TPS,美國人總結為(wei) 精益生產(chan) )已經極大地突破了柔性化生產(chan) 問題。精益生產(chan) 不僅(jin) 僅(jin) 是通過消除浪費來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快速換模(SMED)、單件流(one piece flow) 等生產(chan) 方式的創新實現了柔性化生產(chan) 。
大野先生認為(wei) 生產(chan) 市場不需要的產(chan) 品、過多生產(chan) 是最大的浪費。這在本質上,已經包含了產(chan) 銷和諧、產(chan) 銷匹配的深意。到90年代,佳能的細胞生產(chan) (Cell)又將柔性化生產(chan) 推進了一大步。以大量運用多能工的細胞式生產(chan) ,不僅(jin) 實現了多品種生產(chan) 組裝的快速切換,而且激發了工人的創新能力。
同時期,以戴爾大規模定製為(wei) 代表的生產(chan) 革新代表了另外一種柔性化生產(chan) 思路,即對產(chan) 品按照其功能進行劃分而進行模塊化設計,建立產(chan) 品族和零部件族,內(nei) 部實現零部件的標準化、通用化。這一模式成就了戴爾的輝煌,並作為(wei) 一種商業(ye) 思想廣泛傳(chuan) 播。國內(nei) 工業(ye) 3.0的標杆企業(ye) 尚品宅配、索菲亞(ya) 、青島紅領等也都沿襲這一模式而成為(wei) 行業(ye) 翹楚。
所以說柔性化生產(chan) 本身與(yu) 互聯網無關(guan) ,互聯網要解決(jue) 的問題在於(yu) 更大範圍的產(chan) 業(ye) 鏈協同問題,包括生產(chan) 製造企業(ye) 與(yu) 下遊的客戶,也包括與(yu) 上遊的原材料商、設備製造商之間的協同。
07不但要柔還要快,
快速響應比降低生產(chan) 成本更重要
在需求快速變化的今天,製造業(ye) 企業(ye) 最重要的一項能力是快速響應市場,而非生產(chan) 成本。快速響應包括產(chan) 品創新能力、快速交貨能力,以及連續補貨能力等。在產(chan) 能過剩和互聯網的倒逼下,無論是服裝鞋帽箱包等消費品,還是棉紗、鋼鐵、有色金屬、五金、塑料等工業(ye) 品,在訂單需求上都出現了小批量、多品類的變化趨勢。
在市場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廠商都不願意大批量訂貨,而是更多地通過小批量訂貨來試產(chan) 試銷,直到測試出市場的真實需求,才開始大批量連續訂貨。為(wei) 保障生產(chan) 和銷售的機會(hui) ,小單、急單、短單已經大行其道,這無形中倒逼生產(chan) 製造企業(ye) 必須能否快速響應,否則將逐步出局。
快速響應對下遊客戶的價(jia) 值體(ti) 現在,把客戶從(cong) 庫存積壓和斷貨停產(chan) 的風險中解放出來,及時把握市場銷售機會(hui) 。
08就單個(ge) 企業(ye) 而言,邁向工業(ye) 4.0,
精益和IE是繞不開的一道坎
基於(yu) 第6個(ge) 觀點,就不難理解接下來這個(ge) 命題。中國製造業(ye) 要邁向工業(ye) 4.0,必須先補工業(ye) 3.0的課——精益生產(chan) ;甚至是工業(ye) 2.0的課——IE(工業(ye) 工程)。IE是一切之本,TPS、6Sigma、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瓶頸理論,常與(yu) 精益生產(chan) 、六西格瑪並提)、5S(源自日本的現代工廠管理理論)都是建立在IE基礎之上。甚至豐(feng) 田也講到:豐(feng) 田生產(chan) 方式就是工業(ye) 工程在豐(feng) 田公司的具體(ti) 應用。IE是以科學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財、物、信息、時間等經營資源,實現產(chan) 出最大化。
有效實施IE可以實現企業(ye) 在不需要資本投入的條件下,實現成本降低和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是因為(wei) IE起源於(yu) 泰勒的科學管理,在階級論之下長期被誤解和打壓,直到90年代才在我國局部得到重視。
必須承認用精益和IE來改造現有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存在巨大困難,最重要的是一把手的觀念、決(jue) 心,甚至情懷。因此,就單個(ge) 工廠升級到工業(ye) 4.0無法超越這道鴻溝。在互聯網條件下,有沒有可能通過“技術-經濟範式轉移”的方式實現超越呢?是否會(hui) 出現製造業(ye) 的“雲(yun) 端製”?是否能實現超越工廠圍牆的社會(hui) 化柔性化生產(chan) ?理論是可行的,現實也具備條件,但是我們(men) 還沒有看到!這個(ge) 值得持續觀察。
09 “機器換人”的核心問題是軟件如何柔性化
以自動化設備、批量生產(chan) 、降低製造成本為(wei) 導向的“機器換人”可能存在陷阱,因為(wei) 這正與(yu) 全球製造業(ye) 發展方向背道而馳。比如,自動縫紉機一台可以替代6個(ge) 縫紉工,確實提高了產(chan) 能節省人工。
但是問題來了:自動縫紉機要求針對不同服裝款式,不同縫製要求,預先製作工裝夾具,還需要人工編程打板,製作縫跡文件。這些額外成本使得自動縫紉機依然最適合的是單一款式大批量生產(chan) ,而這與(yu) 服裝行業(ye) 柔性化生產(chan) 的整體(ti) 發展方向相悖。因此,“機器換人”的關(guan) 鍵是如何實現軟件的柔性化、敏捷編程,或自動編程,就像TPS中的“快速換模”一樣。
以“機器換人”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技術改造主要解決(jue) 的是高人力成本問題,而實際上中國製造業(ye) 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是產(chan) 能過剩、產(chan) 銷脫離問題。其次,機器人確實可以提高某個(ge) 操作環節的效率,並不一定能提升企業(ye) 整體(ti) 效益,要讓機器人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將生產(chan) 管理、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等“軟件”與(yu) 生產(chan) 線的硬件進行同步規劃。這就意味著機器並不是最主要的技改內(nei) 容,係統思考更加重要。
10製造業(ye) 轉型要放在C2B模式中予以整體(ti) 思考
互聯網時代,我們(men) 要從(cong) 產(chan) 供銷一體(ti) 化來看待製造業(ye) ,任何局部的優(you) 化,整體(ti) 結果可能更糟糕。因此要看到未來整個(ge) 商業(ye) 模式的轉化。我們(men) 堅定地相信,C2B(Consumer to Business)是未來信息經濟時代的主流商業(ye) 模式。C2B=客戶定義(yi) 價(jia) 值+SNS營銷+拉動式配送體(ti) 係+柔性化生產(chan) 。
這其中,柔性化生產(chan) 體(ti) 係是C2B落地的重要一環,如果製造業(ye) 做不到批量可大可小的柔性化生產(chan) ,C2B不會(hui) 徹底,並且會(hui) 因此深受傷(shang) 害。因為(wei) 實施C2B的下遊企業(ye) 會(hui) 把庫存都壓給製造業(ye) 。以往大品牌實施的VIM(供應商管理庫存)就是這樣。
反之,如果下遊零售端模式不變,那麽(me) 柔性化生產(chan) 的價(jia) 值也難以體(ti) 現。譬如,你依然願意接沃爾瑪這樣的大批量采購訂單,你自然還是一件產(chan) 品三萬(wan) 件、五萬(wan) 件地生產(chan) ,不會(hui) 有動力和意識去做生產(chan) 方式的改變。所以商業(ye) 模式的轉變是整體(ti) 性的,是產(chan) 供銷一體(ti) 化的轉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