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ye) 是一個(ge) 國家綜合實力的根本,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十四五”時期,增強製造業(ye) 根植性,是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zheng) 力的重要支撐,其內(nei) 涵豐(feng) 富、意義(yi) 重大、來源多元,需要多方發力。
理解豐(feng) 富內(nei) 涵
理解製造業(ye) 根植性,首先要從(cong) 當前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趨勢來把握。在高度分工的全球生產(chan) 網絡中,企業(ye) 根據生產(chan) 所需要素投入和各國資源稟賦特點在全球範圍內(nei) 選擇最優(you) 區位。當一國要素稟賦發生改變從(cong) 而與(yu) 產(chan) 業(ye) 所需要素投入不匹配時,該產(chan) 業(ye) 就會(hui) 從(cong) 一個(ge) 國家向外轉移。如果原有的產(chan) 業(ye) 轉移出去而接續替代產(chan) 業(ye) 沒有培育壯大起來,就會(hui) 造成該國“產(chan) 業(ye) 空心化”。近年來,發達國家大力推動製造業(ye) 回流,發展中國家發揮低成本優(you) 勢大力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我國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向外轉移的壓力加大。一些國家保護主義(yi) 和單邊主義(yi) 盛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全球供應鏈安全造成嚴(yan) 重衝(chong) 擊,凸顯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性,推動製造業(ye) 的本土化趨勢。要看到,製造業(ye) 是國民經濟的主體(ti) ,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需要增強製造業(ye) 根植性,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zheng) 力,保持經濟循環的暢通和製造業(ye) 的持續健康發展。
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來理解,所謂根植性,與(yu) 植物的生長過程具有相似性。植物通過根係獲得水和生長所需的各種養(yang) 分,根係越發達的植物,生長得越茁壯,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也越強。一些植物還具有根部分蘖的特征,從(cong) 根部長出不定芽,伸出地麵而形成新的植株,使種群發展壯大。與(yu) 植物生長類似,產(chan) 業(ye) 也嵌入在一國經濟、社會(hui) 體(ti) 係之中,通過汲取各種生產(chan) 要素實現發展。產(chan) 業(ye) 根植性取決(jue) 於(yu) 產(chan) 業(ye) 與(yu) 一個(ge) 國家經濟、社會(hui) 中各種要素之間以及構成產(chan) 業(ye) 的企業(ye) 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表現為(wei) 產(chan) 業(ye) 抵禦內(nei) 外部環境變化而持續發展的能力。如同根植性強的植物能夠適應惡劣的環境一樣,根植性越強的產(chan) 業(ye) 越能抵禦內(nei) 外部環境變化,具有越強的生存力、競爭(zheng) 力、發展力。
把握重大意義(yi)
提升製造業(ye) 根植性在當下是具有重大實踐意義(yi) 和價(jia) 值的。這不僅(jin) 是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nei) 資源稟賦條件變化的要求,也是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需要,對於(yu)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增強根植性有利於(yu) 製造業(ye) 抵禦各種風險。從(cong) 全球範圍來看,我們(men) 所處的外部環境複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層出不窮,技術顛覆性變革、貿易保護主義(yi) 抬頭、重大疫情衝(chong) 擊、國家間關(guan) 係的變化等因素,都可能會(hui) 導致製造業(ye) 供應鏈中斷、生產(chan) 能力向國外轉移。而國內(nei) 不斷上漲的生產(chan) 成本、緊張的土地空間等,也加大了製造業(ye) 向外轉移的壓力。這些內(nei) 外部因素變化都可能使我國製造業(ye) 發展受到影響,短期表現為(wei) 國際競爭(zheng) 力下降、產(chan) 出減少,長期則會(hui) 造成生產(chan) 能力衰退和產(chan) 業(ye) 萎縮。
增強根植性有利於(yu) 保障國家安全。在開放的經濟體(ti) 係中,需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製造業(ye) 的根植性是國家安全體(ti) 係和能力的基礎支撐。保障產(chan) 業(ye) 安全,要求製造業(ye) 不會(hui) 因為(wei) 外部衝(chong) 擊發生供應鏈中斷或由於(yu) 過快向外轉移形成產(chan) 業(ye) 空心化,強大的製造業(ye) 根植性能夠實現各種條件下的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要求人民群眾(zhong) 衣食住行等各方麵物資得到充足和及時的供應,強大的製造業(ye) 根植性能夠實現各種情況下日常生活物資和應急物資的生產(chan) 和供應。
增強根植性有利於(yu) 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國內(nei) 大循環的支撐。隻有製造業(ye) 具有強大的根植性,才能夠保障國內(nei) 供應鏈的穩定和產(chan) 業(ye) 循環的暢通;隻有製造業(ye) 具有強大的根植性,才能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防範全球供應鏈中斷,實現產(chan) 業(ye) 鏈的平穩運轉;隻有具有強大的根植性,才能保證製造業(ye) 的繁榮,從(cong) 而形成巨大的國內(nei) 產(chan) 業(ye) 需求並帶動消費需求,形成對全球資本的巨大市場吸引力,以超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需求帶動國際大循環。
找準五大來源
在把握製造業(ye) 根植性重要價(jia) 值的基礎上,我們(men) 還要分析的是,製造業(ye) 根植性到底來源於(yu) 何處?會(hui) 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總的來看,產(chan) 業(ye) 的根植性依托於(yu) 產(chan) 業(ye) 所處國家的要素稟賦條件與(yu) 產(chan) 業(ye) 生態,也受到經濟社會(hui) 環境的影響。
其一,高素質的人才是根植性的基礎。在現代經濟中,土地、自然資源、資本等傳(chuan) 統生產(chan) 要素的作用相對下降,知識、技術、管理等高級生產(chan) 要素的作用顯著增強。而知識、技術、管理等高級生產(chan) 要素是內(nei) 化在高素質人才之中的。人是生產(chan) 力中最具能動性的因素,經濟發展歸根結底要靠人才,產(chan) 業(ye) 的全球競爭(zheng) 力和持續增長動力以高素質的產(chan) 業(ye) 人才為(wei) 基礎。產(chan) 業(ye) 人才包括推動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的科學家、工程師,擁有專(zhuan) 業(ye) 技能的技術工人,具有企業(ye) 家才能、熟悉市場和用戶的經營者、管理者等。相對於(yu) 商品、資本或技術,人才的跨國流動受到更大的限製,因此擁有高素質產(chan) 業(ye) 人才的國家,其產(chan) 業(ye) 發展更加不容易受到外部競爭(zheng) 的影響。
其二,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是根植性的源泉。建立在自然資源、初級勞動力等生產(chan) 要素之上的產(chan) 業(ye) ,很容易由於(yu) 本國自然資源的枯竭、生產(chan) 成本的提高或國外更低成本生產(chan) 者的出現而喪(sang) 失國際競爭(zheng) 力,從(cong) 而陷入衰退或向國外轉移。而建立在創新能力之上的產(chan) 業(ye) 不但有更大利潤空間可以消化成本的上漲,而且由於(yu) 知識、技術積累和能力形成的長期性,更難以被競爭(zheng) 者模仿和替代。此外,產(chan) 業(ye) 是不斷演進、動態變化的,技術突破會(hui) 引發產(chan) 業(ye) 供給側(ce) 的變化,市場需求變化也需要通過創新創造新供給。當生產(chan) 要素和生產(chan) 條件與(yu) 產(chan) 業(ye) 的要素投入需求不匹配時,強大的創新能力能夠推動產(chan) 業(ye) 的持續升級和接續替代產(chan) 業(ye) 的孕育壯大,從(cong) 而使製造業(ye) 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保持活力。
其三,相對完整的產(chan) 業(ye) 生態是根植性的依托。雖然在高度深化的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格局下,每一個(ge) 國家都不可能也沒必要生產(chan) 所有的產(chan) 品,但是保持相對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仍然具有重要意義(yi) 。產(chan) 業(ye) 在一個(ge) 國家的紮根,不僅(jin) 取決(jue) 於(yu) 該國的資源稟賦,而且受到上下遊產(chan) 業(ye) 所構成的產(chan) 業(ye) 生態的影響。齊全的工業(ye) 門類、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條、完善的配套體(ti) 係與(yu) 深度的分工協作是我國製造業(ye) 獨特優(you) 勢的來源。中國製造業(ye) 的全球競爭(zheng) 力得益於(yu) 在相對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和完善的產(chan) 業(ye) 生態支撐下的大規模產(chan) 業(ye) 化以及持續降低成本和技術迭代升級的能力。這些意味著上下遊企業(ye) 間形成緊密的分工合作關(guan) 係,許多上遊的配套投入品可以就近采購,從(cong) 而降低供應鏈的成本、提高供應鏈的時效。其他國家如果要建立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業(ye) 就需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產(chan) 業(ye) 生態,而複製完善的產(chan) 業(ye) 生態投入高、周期長、難度大,因此擁有完善產(chan) 業(ye) 生態國家的產(chan) 業(ye) 根植性就強。
其四,國內(nei) 需求和市場是根植性的土壤。國民經濟循環是包括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的環環相扣的連續過程,生產(chan) 是起點、消費是終點。與(yu) 國際需求相比,國內(nei) 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隨經濟周期的波動性更低,而且國內(nei) 企業(ye) 更熟悉本國市場需求,供應本國市場的成本也更低。大國經濟的發展大多主要依靠內(nei) 需。紮根國內(nei) 市場、立足滿足國內(nei) 需求的產(chan) 業(ye) 底座更穩、根基更牢。未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ti) 將持續擴大,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全麵實施將進一步帶動消費升級,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發展提供超大規模且不斷升級的國內(nei) 市場支撐。
其五,數據要素和數字化能力是根植性的增強劑。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擴散,製造技術與(yu) 信息技術的融合不斷深化,數據成為(wei) 重要生產(chan) 要素,大數據與(yu) 雲(yun) 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生產(chan) 技術一起,在製造業(ye) 優(you) 化生產(chan) 流程、提高生產(chan) 效率、創造新附加價(jia) 值、改善客戶滿意度等方麵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數字技術與(yu) 製造業(ye) 的深度融合不但能夠通過提高製造業(ye) 生產(chan) 效率進一步增強製造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而且能夠通過對數據、軟件化封裝知識和技能的掌控,加強對全球價(jia) 值鏈的控製力,從(cong) 而也能夠增強產(chan) 業(ye) 的根植性。
堅持多方發力
著眼製造業(ye) 根植性的幾大來源,增強製造業(ye) 的根植性需要堅持多方發力。
第一,高度重視製造業(ye) 的發展。提高製造業(ye) 的根植性,需要高度重視製造業(ye) 的發展,避免將製造業(ye) 比重下降等同於(yu) 經濟結構優(you) 化,而是要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保持製造業(ye) 占GDP比重相對穩定,培育一批技術先進、規模領先、分工深化的先進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打造一批依托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生態,創新能力強、附加價(jia) 值高的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和“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
第二,改善製造業(ye) 發展環境。保障先進製造業(ye) 發展的土地空間,支持探索新型產(chan) 業(ye) 用地方式,促進工業(ye) 用地提容增效。推動體(ti) 製機製創新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ye) 的運用,通過金融創新、供應鏈金融、區塊鏈等技術使用,切實解決(jue) 製造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第三,培養(yang) 高素質製造業(ye) 人才。推動製造業(ye) 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攀升,提高附加價(jia) 值和利潤水平,增強對年輕勞動力的吸引力。擴大製造業(ye) 緊缺專(zhuan) 業(ye) 招生規模,深入推動職業(ye) 技術教育發展,深化產(chan) 教融合,推行“學曆證書(shu) +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製度,支持製造企業(ye) 開展在職培訓,建立一支適應先進製造業(ye) 發展的人才隊伍。
第四,加大製造業(ye) 的研發投入。加大製造業(ye) 相關(guan) 基礎研究、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研究以及檢驗檢測等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的財政投入,鼓勵製造企業(ye) 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參與(yu) 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對製造企業(ye) 的研發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給予更大幅度的稅收優(you) 惠,加大知識產(chan) 權保護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製度環境,鼓勵製造企業(ye) 加大創新投入。
第五,保持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相對完整。進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區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產(chan) 業(ye) 園區基礎設施,鼓勵探索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利益共享模式,促進東(dong) 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和加工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環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支持企業(ye) 進行數字化改造,采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先進技術和裝備,通過生產(chan) 率提高抵消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漲對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影響。
第六,加強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能力建設。通過支持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加強對供應鏈各環節數據的掌控;通過工業(ye) 互聯網發展和工業(ye) APP開發,實現工業(ye) 技術、經驗、知識和最佳實踐的模型化、軟件化、再封裝。鼓勵製造企業(ye) 在向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產(chan) 能的同時,在國內(nei) 保留適當產(chan) 能用於(yu) 滿足我國國內(nei) 需求和中高端產(chan) 品製造,建立“母工廠”作為(wei) 新工藝開發驗證和對全球工廠提供技術支援的基地,從(cong) 而為(wei) 增強我國製造業(ye) 根植性提供重要支撐。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