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ye) 招工一年難過一年,這是媒體(ti) 報道給人的印象,而這一印象從(cong) 宏觀層麵數據也得到印證。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2020年農(nong) 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農(nong) 民工總量比上年減少517萬(wan) 人,其中從(cong) 事製造業(ye) 的農(nong) 民工占27.3%,比重繼續下滑。2008年至2018年,製造業(ye) 工人數量年平均減少2.84%。在勞動力總量下降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不願意從(cong) 事製造業(ye) ,引起了對中國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可持續性的擔憂。
從(cong) 全球經驗看,製造業(ye) 比重過低的經濟體(ti) 容易出現兩(liang) 大問題:一是在經濟波動中抗風險能力弱,更易受到衝(chong) 擊,這在1998年東(dong) 南亞(ya) 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得很充分;二是社會(hui) 矛盾更多,也更難消弭。中國製造業(ye) 比重從(cong) 2006年的32.5%下降至2019年的27%,下降速度過快已引起重視,“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首次提出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是富有遠見的。
防止製造業(ye) 比重繼續過快下降,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年輕人願意從(cong) 事製造業(ye) ,而年輕人是否願意從(cong) 事這一行業(ye) 最關(guan) 鍵的是“性價(jia) 比”。顯然,當前工廠招工難是因為(wei) “性價(jia) 比”低:從(cong) 分子看,工廠工資雖然近年增長幅度很大,但與(yu) 服務業(ye) 橫向比較還是缺乏吸引力;從(cong) 分母看,製造業(ye) 工作時間長,環境沉悶,個(ge) 人自由度遠不如快遞等行業(ye) 。
製造業(ye) 難吸引年輕人,責怪其他行業(ye) 吸引力更強毫無意義(yi) ,隻能靠自身從(cong) 分子和分母同時動腦筋,但不論是提高工資福利,還是讓員工工作時間更短,環境更舒適,靜態看都會(hui) 提高成本,減少企業(ye) 利潤,在製造業(ye) 普遍利潤率較低的情況下,“性價(jia) 比”是很難改善的。如果靜態看問題,這事將陷入“雞生蛋、蛋生雞”矛盾中,幾乎無解,青年人進一步逃離製造業(ye) 的趨勢難以阻擋。
用動態眼光才能找到出路。提升製造業(ye) 技術含量和獲利能力,而這又對應著高技術含量的工人,工人的技術含量與(yu) 企業(ye) 的利潤和競爭(zheng) 力一起往上走,才能解開症結。像德國那樣,製造業(ye) 的競爭(zheng) 力與(yu) 技工的經濟待遇、社會(hui) 地位互相促進,才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但是,馬斯克曾說,在美國,製造業(ye) 過去是備受推崇的行業(ye) ,而近些年來卻被人瞧不起,太多的聰明人進入了金融和法律領域。這裏麵就涉及社會(hui) 價(jia) 值觀,價(jia) 值觀影響文化,決(jue) 定著政策方向和資源流向,通過產(chan) 業(ye) 外部環境的長期變化,這甚至會(hui) 在各行業(ye) 之間形成馬太效應。所以,製造業(ye) 能不能搞起來,年輕人願不願意從(cong) 事製造業(ye) ,表麵看受年輕人好惡的影響,本質還是一個(ge) 價(jia) 值導向和政策體(ti) 係的問題,與(yu) “這一代人”、“那一代人”關(guan) 係不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