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製造業(ye) 作為(wei) 國民經濟的主體(ti) ,是立國之本、興(xing) 國之器、強國之基。建國以來,我國製造業(ye) 取得了曆史性進步,2020年我國製造業(ye) 實現增加值26.6萬(wan) 億(yi) 元,對世界製造業(ye) 貢獻的比重接近30%,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根據WTO《2019年全球價(jia) 值鏈發展報告》,我國在2017年就取代日本成為(wei) 全球三大生產(chan) 網絡之亞(ya) 洲生產(chan) 網絡的中心,成為(wei) 全球重要的供應鏈樞紐。但我國距製造強國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同時,自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疊加新冠疫情以來,全球各國都意識到,具有競爭(zheng) 力的製造業(ye) 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hui) 穩定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yi) 。因此,建設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製造業(ye) 體(ti) 係,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第八章專(zhuan) 章謀劃了“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提出要“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ye) 基本穩定,增強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對新發展階段下我國製造業(ye) 的發展,明確了新的要求和戰略重點。

一、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
近年來, 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從(cong) 2010年的31.5%下降到2020年的26.2%,而同期,德國和日本這一比重大致穩定在20%左右。我國經濟結構近年來製造業(ye) 占比下降的現象,其中既有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作用,也有“脫實向虛”“去工業(ye) 化”的苗頭。“去工業(ye) 化”是一國或地區產(chan) 業(ye) 升級過程中的重要表現,是建立在工業(ye) 技術提升、消費結構升級的基礎上,並且在人均GDP達到較高水平時開始。反之,在製造業(ye) 規模和技術發展不夠充分、服務業(ye) 支撐要素不到位、人均GDP較低時開始去工業(ye) 化,則是“過早地去工業(ye) 化”,會(hui) 導致生產(chan) 率的同步下降、經濟增長停滯,如拉美等國上世紀末以來的情形。我國仍處於(yu) 工業(ye) 化進程中,製造業(ye) 所帶來的技術滲透效應、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效應和資本積累效率都沒得到充分體(ti) 現,要避免“過早地去工業(ye) 化”。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的要求,顯示了我國對製造業(ye) 發展及產(chan) 業(ye) 安全的重視。此次綱要,不同於(yu) 以往的五年規劃,不再將服務業(ye) 占GDP的比重列為(wei) 規劃調控指標,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效益類指標來衡量經濟質量的提升,這意味著長期以來提升服務業(ye) 在國民經濟中占比目標思路的調整。在新的規劃要求下,製造業(ye) 產(chan) 值將成為(wei) 地方政府目標管理與(yu) 考核的重點,大城市在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任務中的作用重大,因為(wei) 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集聚的要素資源豐(feng) 富,對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較強。支持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製造業(ye) 的穩定發展,一方麵,要引導這些城市劃定和保護工業(ye) 用地,保障製造業(ye) 發展空間;另一方麵,通過“飛地經濟”、區劃調整等方式,促進區域間的協同發展。如:深汕合作區的設立,前些年上海靜安區與(yu) 閘北區的合並,以及日前杭州拱墅區與(yu) 下城區的合並等,實現了區域間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互補,在拓展中心城市製造業(ye) 發展空間的同時,又有助於(yu) 促進製造業(ye) 升級。
二、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我國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已深度嵌入全球分工體(ti) 係,目前我國工業(ye) 產(chan) 品出口覆蓋約200個(ge) 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占全球需求金額的21%。我國作為(wei) 後起的全球製造業(ye) 大國,經曆了按逆向工程思維集中力量實現追趕的階段,也就是通過引進外資以市場換取技術獲得了較快發展,近幾年又通過大量的海外並購來擴增技術。而同時,我國在基礎研發領域的投入卻仍然偏低,經合組織統計數據表明:2010-2019年,中國基礎研發支出占GDP比重處於(yu) 0.8-0.13%之間,與(yu) 世界製造強國水平而且差距甚大,約為(wei) 韓國的1/6,法國的1/5,美國和日本的1/4。我國曾經曆過“大院所”提供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的階段,目前我國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供給模式主要有工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和轉製院所。前者的問題在於(yu) 力量較為(wei) 分散,在從(cong) 事共性技術研發方麵顯得有些力不從(cong) 心;後兩(liang) 者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些機構自身就是參與(yu) 競爭(zheng) 的市場主體(ti) ,難免會(hui) 順應市場追求較大經濟效益,而對具有準公共產(chan) 品特征的共性技術的研發缺乏動力。逆向工程思維的模式使我國快速成為(wei) 世界製造大國,但難以從(cong) 根本上突破製造業(ye) 技術瓶頸。受當前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疊加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我國製造業(ye) 麵臨(lin) 產(chan) 業(ye) 鏈非正常向海外“移鏈”及供應鏈“斷供”的雙重壓力,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成為(wei) 緊迫的任務。
“十四五”期間,我們(men) 需要聚力發展基於(yu) 正向設計思維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增強我國製造業(ye) 供應鏈的可控力。一是實行“新舉(ju) 國體(ti) 製”,加大政府投入,實現關(guan) 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突破,重點攻關(guan) 代表未來趨勢且尚末形成成熟壟斷技術的領域,形成專(zhuan) 利優(you) 勢,製衡發達國家的專(zhuan) 利壁壘。二是改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公司+聯盟”的雙軌運行機製為(wei) 非盈利機構運行機製,如:法定機構等,明確“決(jue) 策、知識產(chan) 權和收益”之間的關(guan) 係,確保成果研發既連通市場需求,又遠離商業(ye) 誘惑,發揮不可替代的國家共性技術基礎平台作用。三是建設行業(ye) 試驗平台與(yu) 數據庫,加強製造業(ye) 躍升到正向設計所必需的試驗數據與(yu) 共性技術的積累和擴散。將各級公共性試驗資源整合到行業(ye) 試驗平台之中,並建設行業(ye) 試驗數據庫,在全行業(ye) 範圍內(nei) 增強知識積累和學習(xi) 效應。
三、建設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製造業(ye) 集群是強大、穩定的產(chan) 業(ye) 公地生存的最佳環境,不僅(jin) 能夠使製造商和服務提供商共享基礎設施、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同時大大降低雙方的信息搜尋成本、交通成本、生產(chan) 成本、服務成本、交易成本等,共享規模經濟收益。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產(chan) 業(ye) 公地的發展經曆了“破壞、覺醒、收複”的階段,最為(wei) 典型的是美國,40年前,消費電子製造從(cong) 美國外遷日本,導致消費電子產(chan) 業(ye) 鏈研發環節遷往日本;光伏電池組件的製造環節轉移到亞(ya) 洲,美國本土的太陽能技術提供企業(ye) 難以與(yu) 其製造互動共享,隻好撤出美國,其根本原因就是產(chan) 業(ye) 公地的生態遭受破壞所致,這也是美國近些年製造回歸的重要原因。我國70年的工業(ye) 發展過程,實際上已在製造業(ye) 集群發展上進行了持續實踐。例如:珠三角、長三角等地,依托家電、家具、電子信息等產(chan) 業(ye) 集群構建了較完整的協作鏈條,具有產(chan) 業(ye) 公地的特征,但從(cong) 共生網絡構建及協同能力來看,這些仍隻具備雛形。
“十四五”時期,我國先進製造業(ye) 集群的建設與(yu) 發展將全麵提速。日前,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通過集群競賽的方式,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分別遴選出廣東(dong) 省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等15個(ge) 集群(第一批)、浙江省杭州市數字安防集群等10個(ge) 集群(第二批)。下一步,央地政府將製定支持細則,包括:製定實施專(zhuan) 項發展行動、支持集群內(nei) 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建設、強化政府投資基金支持、謀劃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等舉(ju) 措,瞄準千億(yi) 級、萬(wan) 億(yi) 級的規模,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四、推動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融合發展
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融合是相對二者分立、各自封閉發展情形而言,服務業(ye) 與(yu) 製造業(ye) 之間互相滲透,出現兼具製造業(ye) 和服務業(ye) 特征的新型產(chan) 業(ye) 業(ye) 態的狀態。製造業(ye) 與(yu) 服務業(ye) 的融合是隨著工業(ye) 化的進程而推進,隨著經濟環境複雜化程度的提升,社會(hui) 分工深化和專(zhuan) 業(ye) 化程度提高,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產(chan) 業(ye) 部門的廣泛滲透,兩(liang) 業(ye) 融合趨勢明顯、程度加深。兩(liang) 業(ye) 融合的表現形式有兩(liang) 大類:一是製造企業(ye) 作為(wei) 融合主體(ti) ,突破傳(chuan) 統的生產(chan) 方式或產(chan) 業(ye) 邊界,融合更多的服務要素或是向服務領域延伸和拓展,即製造業(ye) 服務化(服務型製造),其實現路徑主要有兩(liang) 種:售前服務投入和售後服務產(chan) 出,前者是將服務作為(wei) 中間要素投入到製造業(ye) ,後者是最終產(chan) 出除了產(chan) 品還包含服務。當前,我國製造業(ye) 麵臨(lin) “高端封鎖”與(yu) “低端不穩”的雙重困難,兩(liang) 業(ye) 融合有助於(yu) 我國製造業(ye) 結合要素稟賦的變遷,實現向價(jia) 值鏈高端的躍遷。
2019年底,國家發改委等15個(ge) 部門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動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標誌著我國兩(liang) 業(ye) 融合頂層設計形成,去年,工信部又發布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將支持包括工業(ye) 設計服務、定製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等在內(nei) 的多種模式發展。在此基礎上,“十四五”期間,還需結合我國製造業(ye) 現階段的現實需求,從(cong) 四方麵更精準、有力地推動兩(liang) 業(ye) 融合:一是強調兩(liang) 業(ye) 融合的目的是“強製造”而不是“去製造”,要防止片麵強調服務業(ye) 占比,尤其是那些與(yu) 製造主業(ye) 關(guan) 聯性弱的服務內(nei) 容不宜納入鼓勵範圍。二是“售前服務投入”應成為(wei) 當前我國兩(liang) 業(ye) 融合的重點,重視製造業(ye) 中服務要素結構提升,在“十四五”規劃體(ti) 係中,適當增加製造企業(ye) 服務投入引導目標,以改變製造業(ye) 依賴低成本要素的傳(chuan) 統發展模式。三是充分注重中小製造企業(ye) “社會(hui) 化融合”的需求,針對中小製造企業(ye) 製訂兩(liang) 業(ye) 融合助推政策,解決(jue) 企業(ye) 融合服務難點和痛點。四是重視外資服務企業(ye) 在兩(liang) 業(ye) 融合中補短板的作用,要實施高水平的開放和多邊主義(yi) 戰略,增強製造業(ye) 供應鏈韌性,打破美國單邊“脫鉤”的企圖。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