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深度解讀

中低端製造業外移風險有多大?這些教訓值得深思

fun88网页下载 來源:新浪財經2021-05-25 我要評論(0 )   

  對製造業(ye) 的工序細分關(guan) 鍵在於(yu) 保證“轉出去”的產(chan) 業(ye) 能“回得來”。轉移出去的工序需要幫助中國企業(ye) 整體(ti) 利潤的提高,投資目標國的產(chan) 品以中國為(wei) 主要市場。中國避免出現...

  對製造業(ye) 的工序細分關(guan) 鍵在於(yu) 保證“轉出去”的產(chan) 業(ye) 能“回得來”。轉移出去的工序需要幫助中國企業(ye) 整體(ti) 利潤的提高,投資目標國的產(chan) 品以中國為(wei) 主要市場。中國避免出現兩(liang) 種情況:某個(ge) 製造業(ye) 行業(ye) 鏈整體(ti) 外遷,以及關(guan) 鍵工序、原材料、零部件、工藝流程等的外遷。

  新冠疫情之後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全球化可能減速,產(chan) 業(ye) 鏈的轉移和重置成為(wei) 當前經濟學界重點關(guan) 注的問題。中國是國際生產(chan) 網絡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加控製的產(chan) 業(ye) 鏈轉移會(hui) 給中國帶來顯著的風險。

  一方麵,新冠疫情引發了外界“過於(yu) 依賴中國產(chan) 業(ye) 鏈是否有危險”的討論,促使一些在華投資的外商企業(ye) 尋找供應商“備份”,將產(chan) 業(ye) 鏈轉移到其他國家,部分國家甚至為(wei) 此提供補貼。中美貿易摩擦後部分中資企業(ye) 也有動力對外投資以規避貿易壁壘。如果製造業(ye) 外移成為(wei) 普遍現象,將對中國作為(wei) 中間品出口國的地位產(chan) 生重大的負麵影響。

  另一方麵,美國等發達國家限製高科技和新興(xing) 行業(ye) 出口,中國從(cong) 其他國家購買(mai) 中間品也麵臨(lin) 一定風險。在新的約束條件下,中國針對製造業(ye) 的政策重點何在,何種選擇可能帶來相對合意的轉變,這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一、先進國家的製造業(ye) 外移:目的和取舍

  製造業(ye) 先進國將部分生產(chan) 環節轉移到“落後國家”曾經多次發生。二十世紀初英國的製造業(ye) 大量轉向德國,海外投資一度超過了英國國內(nei) 投資。最近也最有名的例子是,去工業(ye) 化使得歐洲和美國國內(nei) 的部分產(chan) 業(ye) 和環節轉出,先轉移到亞(ya) 洲四小龍國家建立生產(chan) 基地,然後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被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

  先進國家這樣的選擇保留了產(chan) 業(ye) 鏈上的高端鏈條,即技術密集程度高、產(chan) 品價(jia) 值增值度高、利潤豐(feng) 厚的環節,從(cong) 好的方麵看實現了產(chan) 業(ye) 結構的升級。壞的效果是,“產(chan) 業(ye) 升級”的另外一方麵通常是投資母國的“產(chan) 業(ye) 空心化”,反映在數據上是製造業(ye) 的產(chan) 出、行業(ye) 增加值、就業(ye) 人數的下降。

  究其原因,資本的跨國流動較為(wei) 容易,而勞動力與(yu) 土地要素的流動性較低且國別之間的價(jia) 差客觀存在。資本逐利的特點使得企業(ye) 總有動力將勞動力或資源密集的產(chan) 業(ye) 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區,降低成本是先進國家製造業(ye) 外移的主要目的。

  先進國家企業(ye) 的選擇相當於(yu) 在價(jia) 值鏈和產(chan) 業(ye) 鏈之間進行了取舍。首先有必要區分這兩(liang) 個(ge) 概念。價(jia) 值鏈和產(chan) 業(ye) 鏈通常被當做同義(yi) 詞切換使用,但嚴(yan) 格來說,“價(jia) 值鏈”關(guan) 注對象是商品,區分的是不同要素投入,和要素的不同回報問題,默認的結論是通常來說持有技術和人力資本者獲得的回報將高於(yu) 僅(jin) 僅(jin) 憑勞動力獲得的回報。“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注對象是企業(ye) ,這個(ge) 概念關(guan) 注的是不同企業(ye) 或者企業(ye) 的不同部門生產(chan) 不同的產(chan) 品,或承擔不同的生產(chan) 環節的分工問題。

  先進國家的跨國公司將部分生產(chan) 環節轉移至其他國家,投資所獲利潤以投資回報的形式返回母國,跨國公司攫取了資本和技術要素的豐(feng) 厚回報,保留了價(jia) 值鏈的大頭。同時跨國公司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對低端生產(chan) 環節和產(chan) 業(ye) 鏈的控製權。

  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大多數情況下,回報在不同企業(ye) 間的分配與(yu) 企業(ye) 對產(chan) 業(ye) 鏈的控製權大小是同一件事的兩(liang) 方麵。國際生產(chan) 布局也確實會(hui) 在一段時間中基本如母國所願。但隨著時間的過去,兩(liang) 者背離的情況也不罕見:當一家先進國家企業(ye) 對投資目的地產(chan) 業(ye) 鏈的控製力下降,這將侵蝕其投資回報,如果投資回報下降是一個(ge) 普遍現象,這將意味著母國產(chan) 業(ye) 的空心化,國內(nei) 生產(chan) 能力的下降,失業(ye) 的上升,並引發其他社會(hui) 問題。德國承接英國製造業(ye) 轉移後逐漸取代英國,伴隨著日本對外投資的國內(nei) 經濟空心化等現象,都是產(chan) 業(ye) 鏈控製力下降導致母國競爭(zheng) 力削弱的典型例子。

  二、先進國家的製造業(ye) 外移:中國所得

  承接外國的產(chan) 業(ye) 轉移是中國融入國際生產(chan) 網絡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始於(yu) 1979年,當時中央決(jue) 定建立廣東(dong) 和福建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方針是:建設資金以吸引外資為(wei) 主,產(chan) 品以外銷為(wei) 主。

  選擇這樣的政策,其原因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國內(nei) 勞動力數量龐大且價(jia) 格低廉,這一點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比較優(you) 勢。而資本和技術均為(wei) 當時中國欠缺的生產(chan) 要素。當中國這樣一個(ge) 人均收入很低的國家想促進經濟增長,實施趕超,麵臨(lin) 的最大製約條件是儲(chu) 蓄不足、資本匱乏。吸引外國資本以直接投資的形式進入中國,中國有機會(hui) 使用這些資金購買(mai) 生產(chan) 所需的設備與(yu) 其他資本品,外資也能夠獲得高於(yu) 發達國家的投資回報率,對雙方都是合算的買(mai) 賣。中國將購得的資本品與(yu) 國內(nei) 的廉價(jia) 勞動力結合,生產(chan) 得到的產(chan) 品對外出口,獲取利潤與(yu) 外匯。在其他多方麵政策的配合下,中國的出口導向政策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好處包括但不限於(yu) :中國進口所需資金不再短缺,國內(nei) 儲(chu) 蓄的上升為(wei) 進一步的國內(nei) 投資提供了可能,避免了借款這種負債(zhai) 形式,降低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外商資金流入中國,伴隨著發達國家眼中“落後技術”的轉移,也就是在發達國家由於(yu) 生產(chan) 成本過高而形成的“過剩產(chan) 能”的轉移,主要是製造業(ye) 的轉移。但這些技術和相關(guan) 的管理經驗對於(yu) 當時的中國無疑是先進的,解決(jue) 了大量勞動力就業(ye) ,促使中國生產(chan) 效率提高,在相當一段時期內(nei) 促進了經濟增長。“出口導向+吸引FDI”總體(ti) 上被認為(wei) 是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

  上述過程就是大家熟悉的中國製造業(ye) 嵌入全球產(chan) 業(ye) 鏈、融入國際生產(chan) 網絡的過程。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價(jia) 值鏈中的參與(yu) 程度不斷提高,大部分用出口的垂直專(zhuan) 業(ye) 化比率水平來衡量中國價(jia) 值鏈參與(yu) 度的文章都支持這個(ge) 結論。

  三、外資轉移下的中國製造業(ye) 現狀:亟需升級

  雖然先進國家的製造業(ye) 轉移和投資促進了中國製造業(ye) 的發展,但這個(ge) 產(chan) 業(ye) 轉移的過程也伴隨著一些問題。

  其中的一個(ge) 重要問題是,中國部分製造行業(ye) 仍處於(yu) 全球價(jia) 值鏈中低端,亟需轉型升級。分析中國製造業(ye) 的產(chan) 值、增加值、就業(ye) 、資本產(chan) 出比等數據我們(men) 不難得到結論:中國的工業(ye) 企業(ye) 中,勞動力密集、中低端技術的企業(ye) 仍然占據一個(ge) 較高的比重。

  中國製造業(ye) 處於(yu) 全球價(jia) 值鏈中低端有多方麵原因,早期對華投資的外商大量從(cong) 事加工貿易是其中的一個(ge) 原因。2011年的外資數據顯示,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ye) 出口的國內(nei) 附加值用於(yu) 最終產(chan) 品的比例高於(yu) 內(nei) 資企業(ye) ,也就是說外企中從(cong) 事勞動密集的加工貿易比重較高。與(yu) 此同時外資企業(ye) 出口的國內(nei) 附加值用於(yu) 中間品的比例低於(yu) 內(nei) 資企業(ye) 。即使外國跨國公司本身屬於(yu) 高技術高資本行業(ye) ,在對華投資的早期階段也主要投向勞動密集的生產(chan) 環節。外企這樣選擇的原因在於(yu) ,外資企業(ye) 針對中國勞動力密集行業(ye) 的投資已經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因此增加研發投入提升技術水平的動力不足。

  我們(men) 不在此文討論中國製造業(ye) 如何攀升價(jia) 值鏈,以增強高端技術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能力問題。因為(wei) 這涉及宏觀管理的多方麵,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另一個(ge) 原因是中高端製造業(ye) 是中國一定會(hui) 努力發展的部分,這一點在國內(nei) 的政策上和行動上有廣泛的共識。

  僅(jin) 就外資而言,中國仍然歡迎外資流入,並鼓勵其發揮對中國製造業(ye) 升級的作用。中國對內(nei) 外資企業(ye) 一視同仁,外企進入中國後和內(nei) 資企業(ye) 同樣待遇,這是新《外商投資法》的精神,而絕不僅(jin) 僅(jin) 是停留在書(shu) 麵上的口號。中國經濟和外資仍然彼此需求:製造業(ye) 的外商投資大多促進了中國國內(nei) 的固定資本形成,有實際的生產(chan) 能力,培養(yang) 了中國的工程師和工人。雖然外資企業(ye) 的技術能力還有相當數量保留在母國,但仍存在正向的技術溢出。中國國內(nei) 的市場需求也為(wei) 國外技術實現市場價(jia) 值提供了可能性。

  和四十年前不一樣的是,除了外資的貢獻,中國還需更加重視其他促使製造業(ye) 升級的方法。即使目前美國對中國通過出口管製、投資審查、聯合盟友等方法試圖將中國踢出價(jia) 值鏈的中高端環節,但中國仍然可以通過自主創新、與(yu) 第三國合作等方式減緩美國限製的影響,提升本國製造業(ye) 的技術含量。

  四、中低技術製造企業(ye) 的外移:另一挑戰

  目前中國麵臨(lin) 的最迫切挑戰是中低端製造型企業(ye) 的轉移問題,這個(ge) 問題與(yu) 製造業(ye) 升級有同等的重要性。

  製造業(ye) 對外投資和製造業(ye) 外移不完全相同。在最寬泛的意義(yi) 上我們(men) 可以將中國對外製造業(ye) 投資都視為(wei) 轉移,也就是說對外投資減少了國內(nei) 的製造業(ye) 投資,或者說對外投資是以減少國內(nei) 投作為(wei) 代價(jia) 的。稍微精確一點的區分是,投資於(yu) 勞動密集程度更高的國家更大可能是製造業(ye) 外移的情況。目前中國製造業(ye) 對外投資的特征可以歸納如下:

  1. 中國製造業(ye) 對外投資與(yu) 製造業(ye) 發展水平基本持平。2015-19年製造業(ye) 占中國ODI的比重約為(wei) 30%左右,與(yu) 製造業(ye) 占中國GDP比重,以及製造業(ye) 出口占比較為(wei) 接近。

  2. 中國對製造業(ye) 外移比重集中在特定發展中國家。其中東(dong) 盟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更是中國製造業(ye) 外移的重要目的地。數據顯示,中國對越南製造業(ye) 投資占中國製造業(ye) ODI的比重,約為(wei) 越南占中國ODI比重的三倍。其他東(dong) 盟國家也有中國製造業(ye) 投資比重較高的情況。

  3. 在討論製造業(ye) 外移問題時,外商投資企業(ye) 比內(nei) 資企業(ye) 更值得關(guan) 注。東(dong) 盟國家的製造業(ye) 的投資者主要來自於(yu) 日本和新加坡。2012-18年,日本和新加坡並購東(dong) 盟各國製造業(ye) 企業(ye) 的案例數,幾乎十倍於(yu) 中國的數量。中國整體(ti) 的製造業(ye) 外移中,外資企業(ye) 將勞動密集型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占一定的比重,值得特別關(guan) 注。

  4. 對東(dong) 盟的投資外移主要來自中國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大省。目前中國對東(dong) 盟投資者主要來自浙江、江蘇、廣東(dong) 等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大省,這在一定程度上和這些省份的製造業(ye) 企業(ye) 特點相關(guan) ,例如民營企業(ye) 多,中小型企業(ye) 多,勞動密集程度高,對成本敏感,有一些環保程度不高的行業(ye) 等等。

  總的來說,目前已有一些勞動力密集行業(ye) 外移的趨勢,其中需要特別關(guan) 注外資企業(ye) 轉移投資的情況。在中國繼續攀升價(jia) 值鏈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中低技術製造業(ye) 的大量外移,並帶來利潤和控製力的喪(sang) 失,其結果是難以承受的。先進國家由於(yu) 勞動力密集部門和環節轉移到國外而給母國經濟帶來負麵影響,這些教訓可為(wei) 中國提供借鑒。

  五、對中國製造業(ye) 外移的思考

  在分析中國製造業(ye) 優(you) 劣勢的前提下,有意識地、主動地將不具有比較優(you) 勢的部分外移,在經濟效果上將優(you) 於(yu) 被動的、迫於(yu) 情況變化而發生的、匆忙的製造業(ye) 外移。為(wei) 了實現合意的製造業(ye) 外移,或許中國可以在以下方麵進行政策設計:

  (一)、工序細分

  考慮對製造業(ye) 各行業(ye) 進行更細致的工序劃分,以確定中國在不同工序中的比較優(you) 勢。

  工序細分中包括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問題。第一個(ge) 層麵是如何將製造業(ye) 劃分為(wei) :高端、中高端、中低端、低端技術製造業(ye) 。第二個(ge) 層麵是,在四類的每一類中,再細分出高中低端的生產(chan) 工序。第二個(ge) 層麵劃分的標準是:增加值(或利潤率水平)和控製力(或可替代性)。

  這樣劃分的原因是:即使是中國的低端技術製造業(ye) 或者說勞動密集型製造業(ye) 外移,例如紡織服裝業(ye) ,也存在高端工序(設計、品牌、研發、銷售),與(yu) 中端工序(服裝製造)與(yu) 低端工序(紡織印染)的差異,針對不同工序的政策應該是不一樣的。中國將各類製造型企業(ye) 的低端部分,或者說純勞動力密集的工序對外轉移,其風險是可控的。

  係統梳理生產(chan) 工序能便利中國形成有針對性的政策,提高政策的精確度,避免對低端技術製造業(ye) 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對製造業(ye) 的工序細分關(guan) 鍵在於(yu) 保證“轉出去”的產(chan) 業(ye) 能“回得來”。“回得來”的意思是,轉移出去的工序需要幫助中國企業(ye) 整體(ti) 利潤的提高,也指投資目標國的產(chan) 品以中國為(wei) 主要市場。

  中國尤其要避免出現兩(liang) 種情況:某個(ge) 製造業(ye) 行業(ye) 鏈整體(ti) 的外遷,以及關(guan) 鍵工序、原材料、零部件、工藝流程等的外遷。中國製造業(ye) 開始具備獨立升級的能力,是多個(ge) 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投資目的國形成了較為(wei) 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掌握了單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核心技術,本土企業(ye) 積累了優(you) 勢,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等。中國建立獨立生產(chan) 能力的成功經驗,在德國、美國、四小龍等國家的趕超階段也曾屢次出現,這也是中國設計製造業(ye) 對外投資政策時要避免出現的情況。

  (二)、保障國內(nei) 產(chan) 業(ye) 安全

  中國在設計製造業(ye) 外移的政策過程中,需同時考慮國內(nei) 產(chan) 業(ye) 安全問題。中國需要梳理涉及國計民生、基本生活保障、醫療健康相關(guan) 製造業(ye) 產(chan) 能,以及保障國內(nei) 特定時間供應所需保有的產(chan) 能基本線。當某一行業(ye) 的外遷導致國內(nei) 產(chan) 能下降接近基本線時,中國需要給出不同程度的預警。

  中國需要利用這次機會(hui) ,修改醫療衛生及其他國家安全相關(guan) 製造業(ye) 的法規或條款,應對美國的技術轉移限製。疫情後發達國家可能促進醫療衛生等國家安全相關(guan) 製造業(ye) 的回流,對這些行業(ye) 的跨國公司而言其投資決(jue) 策將不完全是商業(ye) 考慮,更可能是在國家安全壓力下的選擇。但發達國家需要提供財政補貼才能覆蓋跨國公司成本的上升,甚至要修改國內(nei) 法來約束企業(ye) 才能達到預期目的。中國可以通過類似的國內(nei) 立法加以應對。

  (三)、改善國內(nei) 營商環境

  維持並提升中國製造業(ye) 的優(you) 勢,關(guan) 鍵在於(yu) 改善國內(nei) 企業(ye) 的營商環境,增強中國對企業(ye) 的吸引力。這一點對外資和內(nei) 資企業(ye) 都適用,中國需要進一步優(you) 化與(yu) 良好營商環境存在客觀差距,能降低製造企業(ye) 成本的項目。

  企業(ye) 的成本包括人力、用地、能源、稅費、物流、融資成本等。由於(yu) 勞動力成本的差異客觀存在,由此產(chan) 生的勞動力密集行業(ye) 或環節轉移的趨勢難以避免,或許可以通過精簡辦事手續,降低能源、用地成本,提高生產(chan) 率等方式降低企業(ye) 的整體(ti) 成本。

  最有提升空間效果也最顯著的選項可能是,降低製造業(ye) 企業(ye) 的稅費。稅費高是降低中國企業(ye) 競爭(zheng) 力的重要原因。全球營商環境最好的國家稅收僅(jin) 占利潤的25%左右,而2005-2018年中國稅收占利潤比的平均值約為(wei) 70%,高稅費成為(wei) 拖累中國營商環境的最重要原因。中國降低稅費空間較大,有可選的政策工具。

  當然,產(chan) 業(ye) 鏈和工序都是快速變化的,中國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中的地位也會(hui) 發生變化。未來將不斷出現新的高端環節,同樣也有一部分高端將轉變為(wei) 中端,或者中端變為(wei) 低端環節。隨著中國製造業(ye) 整體(ti) 技術水平的提高,對中國製造業(ye) 外移的關(guan) 注點可能會(hui) 發生變化。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