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的學生在航空引擎維修課上學習(xi) 實操。 |
![]() |
在德國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職業(ye) 學校的“學習(xi) 工廠4.0”教室,學生們(men) 體(ti) 驗汽車製造課程。 |
![]() |
中老鐵路運營期招聘的首批老撾籍學員參加第一期鐵路專(zhuan) 業(ye) 培訓。 |
![]() |
意大利蒂托·阿塞博職業(ye) 學校學生進行接待服務實習(xi) 。 |
與(yu) 企業(ye) 和市場需求相對接,著眼於(yu) 產(chan) 業(ye) 數字化升級趨勢,許多國家通過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起各具特色、適合本國發展的職業(ye) 教育模式,在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同時,為(wei) 青年人搭建了實現人生價(jia) 值的廣闊平台
德國——
“學習(xi) 工廠4.0”麵向工業(ye) 數字化升級
本報記者 李 強
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以下簡稱“巴符州”)的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職業(ye) 學校,“學習(xi) 工廠4.0”已經成為(wei) 該校職業(ye) 教育的明星模式,包括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內(nei) 的多位德國政要,以及知名企業(ye) 人士都曾蒞臨(lin) 參觀。
“學習(xi) 工廠4.0”的課程,與(yu) 一般課堂教學大為(wei) 不同。220平方米的教室,實際是一個(ge) 模擬數字化車間,教師則是來自生產(chan) 一線的機電一體(ti) 化工程師。課程從(cong) 理論教學開始,主要講授工業(ye) 4.0相關(guan) 知識。學生圍坐在工程師身邊,邊聽講邊通過平板電腦查看教材和案例。在他們(men) 身後,是電腦編程操作台、雲(yun) 數據服務器、數控機床、工業(ye) 機器人等工業(ye) 4.0的基礎設備,供學生深入體(ti) 驗實操過程。
實操環節以德國汽車行業(ye) 前沿的“柔性定製化生產(chan) ”為(wei) 主要內(nei) 容。學生先以消費者身份根據個(ge) 人喜好在電腦上選擇車型、顏色、交貨時間等,相關(guan) 數據通過工業(ye) 雲(yun) 係統傳(chuan) 輸到生產(chan) 線。學生隨即轉換為(wei) 工程師角色,發出編程指令,利用工業(ye) 機器人根據客戶需求自動抓取原材料,並完成加工、檢測等流程,最終製造出一輛汽車模型。
“這是一個(ge) 真正的學習(xi) 工廠,學生使用筆記本電腦控製整個(ge) 生產(chan) 線,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這些新的教學方式在全德國成為(wei) 現實,那麽(me) 我將不必擔心職業(ye) 教育的未來!”施泰因邁爾在參觀後如是說。
“學習(xi) 工廠4.0”這樣的場景,此前大多出現在漢諾威工業(ye) 博覽會(hui) 的展台上。隨著物聯網、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材製造等工業(ye) 4.0技術成為(wei) 德國工業(ye) 新戰略,製造業(ye) 需要更多掌握數字技術的高素質人才,“職業(ye) 教育4.0”的概念應運而生,提供展示數字化網絡生產(chan) 流程的學習(xi) 場所,也成為(wei) 德國職業(ye) 教育的新課題。2016年,德國聯邦政府推出“數字化教育世界2030”戰略,其中職業(ye) 教育數字化被確定為(wei) 重點發展方向。為(wei) 此,德國相繼推出“數字化勞動背景下專(zhuan) 業(ye) 人才資格與(yu) 能力”“跨企業(ye) 職業(ye) 教育中心數字化”“職業(ye) 教育的數字化學習(xi) ”等項目計劃,推動德國職業(ye) 教育數字化進程,取得顯著成效。
“在自動化生產(chan) 領域,錯誤和停工會(hui) 帶來巨大風險。職業(ye) 教育的架構也要適應工業(ye) 發展形勢的變化,組織更多有針對性的專(zhuan) 業(ye) 培訓,例如運用虛擬環境,在設計生產(chan) 設備的早期階段就進行相關(guan) 職業(ye) 技能學習(xi) 。”德國聯邦職業(ye) 教育與(yu) 培訓學院副院長萊因霍爾德·魏斯說。
“學習(xi) 工廠4.0”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chan) 物,這種將智能製造生產(chan) 線搬進職業(ye) 院校的教學新模式,為(wei) 培養(yang) 工業(ye) 4.0所需人才提供了專(zhuan) 業(ye) 實踐學習(xi) 場所。整個(ge) 教學過程充滿趣味,學生可以通過實操體(ti) 驗,直觀了解實際的工業(ye) 標準與(yu) 操控流程,進而了解工業(ye) 4.0,為(wei) 日後進入企業(ye) 從(cong) 事相關(guan) 工作奠定基礎。
在德國職業(ye) 教育體(ti) 係中,學校和企業(ye) 共同承擔的“雙元製”職業(ye) 教育模式是一大亮點。學生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xi) 理論知識,剩餘(yu) 時間在企業(ye) 實習(xi) 。通過“課堂教學+生產(chan) 實踐”的方式,實現從(cong) 教育到就業(ye) 的無縫對接。
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職業(ye) 學校所在的巴符州,是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工業(ye) 州之一,在汽車製造、機械設備製造等領域優(you) 勢明顯,不但擁有戴姆勒、保時捷、博世等世界著名企業(ye) ,還有大量雖不為(wei) 人熟知但在細分領域占據領先地位的“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
“學習(xi) 工廠4.0”也得到了這些企業(ye) 的大力支持。以前述汽車“柔性定製化生產(chan) ”為(wei) 例,相關(guan) 設備分別來自德國帝目集團(汽車裝配和測試係統供應商)、通快集團(工業(ye) 機床、激光和電子技術生產(chan) 商)、杜爾集團(汽車塗裝和總裝生產(chan) 線供應商)等,總投資超過100萬(wan) 歐元。這些企業(ye) 與(yu) 職業(ye) 學校合作多年,大量員工都通過“雙元製”教育模式培養(yang) 輸送。
目前,巴符州已建成16個(ge) 類似的“學習(xi) 工廠”,巴符州政府為(wei) 此投入680萬(wan) 歐元,並計劃再投資480萬(wan) 歐元新建21家“學習(xi) 工廠”,有超過250家本地企業(ye) 願意投資支持“學習(xi) 工廠”的建設與(yu) 發展。
意大利——
學校教育與(yu) 職業(ye) 實踐相輔相成
本報記者 葉 琦
22歲的曼努埃萊·拉·羅卡是意大利佩斯卡拉市一家四星級賓館的營銷經理。今年初剛從(cong) 當地蒂托·阿塞博職業(ye) 學校旅遊係畢業(ye) 的她,為(wei) 自己能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感到慶幸。“很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會(hui) 在初中畢業(ye) 後選擇進入職業(ye) 學校學習(xi) 。現在我的同學大多進入旅遊公司、酒店和餐飲業(ye) 工作,也有人申請繼續就讀公立大學。”羅卡說。
“我們(men) 的課堂分布在各個(ge) 旅館、酒店。經過在校期間的實踐培訓,現在所有工作流程對我來說已經相當熟悉。”羅卡介紹,從(cong) 三年級開始,班級所有同學被分為(wei) 4組,第一組在學校接待處值班,負責來客登記、問詢、引路、預訂飯店和機票等;第二組在校內(nei) 酒吧服務;第三組在市內(nei) 酒店的廚房實習(xi) ,由專(zhuan) 業(ye) 廚師指導基礎烹飪技巧;第四組在附近賓館酒店培訓服務技能。一段時間之後,各組學員會(hui) 輪換培訓崗位。
為(wei) 了讓學生盡快適應崗位需求,意大利職業(ye) 教育注重通過創設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培養(yang) 實操能力和專(zhuan) 業(ye) 技能。職業(ye) 院校一般學製為(wei) 5年,學生在前兩(liang) 年係統學習(xi) 基礎課程,第三年開始進行實踐鍛煉,第四、第五年進行更高層次的專(zhuan) 業(ye) 培訓,五年級結束時參加全國統一考試,通過者可以獲得畢業(ye) 證書(shu) 。
“校企合作是職業(ye) 教育發展的生命線。”意大利教育和大學研究部辦公室負責人斯特凡諾·韋薩裏說。在意大利,職業(ye) 技術學校十分重視與(yu) 企業(ye) 的合作,企業(ye) 往往是職業(ye) 院校課程的設計者、傳(chuan) 授者、經費提供者、培訓成果鑒定者和人才雇用者。意大利職業(ye) 院校與(yu) 當地大部分用人企業(ye) 都建立了良好聯係,並在校企合作中明確雙方各自的責任。比如,拉齊奧的很多職業(ye) 學校和企業(ye) 就學習(xi) 內(nei) 容和學生特點展開磋商,共同為(wei) 學生量身定製個(ge) 性化培訓計劃,做到因材施教。
韋薩裏表示,校企合作是一種共贏模式。學生在實踐中不僅(jin) 能提前學習(xi) 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充分體(ti) 驗企業(ye) 文化和價(jia) 值觀,培育職業(ye) 操守和工作責任感,進而獲得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素質和技能,更好適應企業(ye) 用人需求。同時,這種合作可以有效縮短畢業(ye) 生從(cong) 校園走上工作崗位的過渡時間,實現對口培養(yang) 和人才輸送,企業(ye) 也因此受益,因而抱著極大熱情投入與(yu) 職業(ye) 院校的合作。
作為(wei) 校企合作的一種方式,意大利一些職業(ye) 院校還與(yu) 企業(ye) 或經驗豐(feng) 富的工匠合作,采取學徒製教育。早在2004年,意大利政府就啟動高等學徒製項目,並在2011年通過《學徒製統一法案》,規定需以書(shu) 麵合同的形式確立企業(ye) 與(yu) 學徒的雇用關(guan) 係,通過學校教學和崗位培訓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nei) 獲得相應的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幫助青年人順利進入勞動力市場。為(wei) 吸引更多年輕人,有的職業(ye) 院校還將高等教育學位引入學徒製。以克雷蒙納提琴製作學校為(wei) 例,該學校采取理論知識與(yu) 製琴工藝相結合的課程設計,聘請當地製琴工藝大師傳(chuan) 授製琴技藝,並為(wei) 畢業(ye) 生頒發學士直至博士學位。
“在意大利,職業(ye) 教育不僅(jin) 培養(yang) 學生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還注重企業(ye) 文化熏陶。”意大利教育家馬利茲(zi) 亞(ya) 說,“學校教育重在培養(yang) 學生的‘知’,企業(ye) 培訓重在塑造學生的‘行’,二者相輔相成。”
新加坡——
企業(ye) 參與(yu) 學校課程設置
本報記者 劉 慧
27歲的新加坡小夥(huo) 黃星元經營著兩(liang) 家理發店,每月收入約2萬(wan) 新元(1新元約合4.8元人民幣)。中學時的他學習(xi) 成績一般,但在手工和創意方麵卻很有天賦。中學畢業(ye) 後,他選擇到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以下簡稱“工教院”)學習(xi) 美發設計。工教院把實境教學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學生們(men) 在這裏一邊接受係統的理論學習(xi) ,一邊通過訓練和實習(xi) 增加實踐經驗。在職業(ye) 學校學習(xi) 期間,黃星元多次代表新加坡到國外參加技能比賽並拔得頭籌。這些為(wei) 他日後創業(ye) 打下了牢固基礎。
工教院成立於(yu) 1992年,是新加坡重要的公立職業(ye) 教育機構。近30年來,工教院為(wei)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技術人才,成為(wei) 新加坡教育體(ti) 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在工教院成立之初,職業(ye) 教育在新加坡並不被看好。教學質量不高、跟不上社會(hui) 需求變化、生源成績不好,這些都是當時人們(men) 對職業(ye) 教育的印象。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工教院積極改進職業(ye) 教育內(nei) 容,顯著提升了職業(ye) 教育的質量和形象。
整潔的教學樓、先進的學習(xi) 設備、完善的體(ti) 育和藝術設施、美麗(li) 的花園……工教院成立後將幾個(ge) 技術學校合並,建立了3個(ge) 校區,並對校園進行改建,升級基礎設施,努力打造設備優(you) 良、環境優(you) 美的現代化校園。
為(wei) 了給學生創造一個(ge) 體(ti) 驗式的學習(xi) 環境,工教院與(yu) 許多企業(ye) 建立合作關(guan) 係,將企業(ye) 車間搬到校園,讓學生在校園就能體(ti) 驗現實的工作場景。比如,學校的健康中心設有芳香治療室、美容美發室等,供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學生練習(xi) 技能;學校裏的“機場貴賓休息室”專(zhuan) 門為(wei) 民航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學生而建,配備最新的航空服務設施;在物聯網實驗中心,學生可以學習(xi) 傳(chuan) 感器安裝校準、數據存儲(chu) 等知識;在數字和先進製造實驗室,可以學習(xi) 雲(yun) 計算、大數據分析和預測性維護等技能。這種與(yu) 企業(ye) 雇主合作的實境教學模式有助於(yu) 學生盡快適應未來工作環境,掌握最新技術和工作流程,更加順利地完成從(cong) 校園到職場的過渡。
工教院3個(ge) 校區提供近100門課程,涉及商業(ye) 與(yu) 服務類、設計與(yu) 媒體(ti) 類、電子與(yu) 信息通信技術類等多個(ge) 專(zhuan) 業(ye) 。這些課程的開發和設計都是經過與(yu) 主要行業(ye) 企業(ye) 科學討論後製定的。
工教院還成立了專(zhuan) 門的學術谘詢委員會(hui) ,以審查各專(zhuan) 業(ye) 的課程大綱。委員會(hui) 成員包括相關(guan) 行業(ye) 雇主代表和專(zhuan) 家。他們(men) 定期就行業(ye) 發展變化趨勢、最新科技應用等召開會(hui) 議並提出專(zhuan) 業(ye) 建議,然後將這些建議用於(yu) 課程調整。比如,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據分析對各行各業(ye) 日益重要。從(cong) 2020年起,工教院根據學術谘詢委員會(hui) 的建議,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學習(xi) 基礎的數據分析技能,以更好應對快速變化的用人需要。這種開放式的谘詢流程使課程設置能夠及時反映行業(ye) 的現實需求,幫助學生更快進入職業(ye) 角色,更好滿足社會(hui) 需要。
經過多年發展,在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下,工教院培養(yang) 出一批批高素質技術人才,獲得新加坡各行業(ye) 的廣泛認可。由於(yu) 畢業(ye) 生的就業(ye) 前景看好,選擇來工教院就讀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極大扭轉了人們(men) 對職業(ye) 教育的偏見。
工教院教育模式的成功,得益於(yu) 新加坡幾十年來職業(ye) 教育發展的經驗積澱。新加坡建國初期,政府為(wei) 解決(jue) 失業(ye) 問題、加快國家工業(ye) 化進程,開始發展職業(ye) 教育,把培養(yang)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工人作為(wei) 目標。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向知識和技術驅動轉型,新加坡的職業(ye) 教育隨之升級,著眼於(yu) 提升勞動者素質和競爭(zheng) 力,職業(ye) 教育理念也不斷革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