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2021年重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峰會(hui) 期間,“重慶文理學院OLED柔性顯示屏激光高頻切割裝備生產(chan) 項目”等10個(ge) 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現場簽約。
其中,永川區政府與(yu) 寧波咖飛姆新材料有限公司就“重慶文理學院OLED柔性顯示屏激光高頻切割裝備生產(chan) 項目”進行了簽約。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半導體(ti) 晶園激光全係列設備、OLED顯示屏激光全係列設備、光梳精密光譜檢驗設備等技術研究與(yu) 開發、生產(chan) 、運營及應用推廣方麵展開合作。
重慶海雲(yun) 捷迅科技有限公司與(yu) 西南鋁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就“一種鋁合金材料表麵檢測的人工智能合作項目”進行了簽約,雙方將發揮各自優(you) 勢,共同研發用於(yu) 材料表麵缺陷檢測的人工智能軟硬件一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包括劃痕、壓印與(yu) 油印等,實現智能製造升級改造。
此外,在當天舉(ju) 辦的科技成果對接大會(hui) 上,200餘(yu) 項先進科技成果進行了集中發布,來自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長春理工大學、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院所和企業(ye) 的8個(ge) 專(zhuan) 家團隊進行了成果發布路演,涉及工業(ye) 互聯網、智能裝備、陶瓷3D打印、機器人等領域。
“近年來,我市以科技成果產(chan) 生、轉化、應用為(wei) 主抓手,開展了一係列積極探索,讓科技成果加速從(cong) ‘實驗室’走向‘生產(chan) 線’。”市科技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在創新機製激勵成果轉化方麵,修訂了《重慶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出台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文件10餘(yu) 項,特別是今年出台了成果轉化“24條”,在職務科技成果國有資產(chan) 管理、單位領導人員盡職免責、收益分配機製等方麵深化改革,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
在建設平台加快成果轉化方麵,首批建設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環大學創新生態圈6個(ge) ,建設孵化平台375個(ge) ,其中國家級75家,成為(wei) 成果轉化的“首站”。推動“易智網”線上平台“智能化”、線下平台“一體(ti) 化”建設,打造重慶科技服務大市場等技術交易平台,當好技術成果“擺渡人”。
在開放合作推動成果轉化方麵,加快建設中國—德國、中國—匈牙利等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推動科技成果的雙向轉化。開展中科院科技成果助渝高質量發展行動等供需對接活動110餘(yu) 場,實現200餘(yu) 項成果在渝落地轉化。
在金融手段保障成果轉化方麵,累計向6424家科技型企業(ye) 發放知識價(jia) 值信用貸款188.81億(yi) 元,重組設立科技創新投資平台,壯大種子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規模,設立20億(yi) 元重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促進新技術新成果的產(chan) 業(ye) 化、規模化應用。
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還將通過突破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難點技術、成長型產(chan) 業(ye) 核心技術、未來產(chan) 業(ye) 前沿技術、產(chan) 業(ye) 基礎迭代技術,讓成果源源不斷湧現;通過優(you) 化激勵政策、完善服務體(ti) 係、強化金融支撐,讓成果高效轉化;通過完善市場化應用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與(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無縫銜接,開放應用場景加速成果落地轉化,以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為(wei) 抓手,強化智能工廠、城市大腦、自動駕駛等十大應用場景示範帶動,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