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據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2021年第72次審議會(hui) 議結果顯示,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炬光科技)科創板IPO成功過會(hui) 。
不過,科創板上市委也提出兩(liang) 大問詢。其一是,請炬光科技代表結合現有技術與(yu) 產(chan) 品應用場景、在研半導體(ti) 激光和汽車激光雷達項目等,說明公司技術的先進性及未來發展空間。其二是,請炬光科技代表說明研發支出中大量材料開支的合理性,公司與(yu) 研發相關(guan) 的內(nei) 部控製是否健全有效。
隨著新一代智能汽車中光電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激光器市場有望搭上智能汽車發展的“快車”。光學整形後的光斑在眾(zhong) 多應用中表現出獨特的優(you) 勢,在應用於(yu) 激光雷達時可以減少機械運動部件的使用,從(cong) 而大幅提高係統可靠性和車規級穩定性。
其中,上遊的元器件廠商可提供輔助駕駛(ADAS)、駕駛員監控係統(DMS)和增強現實抬頭顯示係統(AR HUD)所需的激光元器件。因此,激光產(chan) 業(ye) 鏈的上遊企業(ye) 跨界到汽車應用的機會(hui) 相對更多。
炬光科技就是跨界激光雷達的廠商之一,其通過收購海外公司LIMO,憑借光場勻化器在半導體(ti) 設備應用領域取得成功,開始向激光雷達業(ye) 務拓展。雖在半導體(ti) 領域取得不錯成績,但仍連虧(kui) 三年,與(yu) 此同時,其選擇繼續加大汽車應用領域布局,能成功嗎?
依托海外客戶,拓展激光雷達業(ye) 務
據悉,在新一代智能汽車中,光電技術扮演著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
基於(yu) 激光與(yu) 光學技術的汽車激光雷達正被逐步應用於(yu) 輔助駕駛與(yu) 無人駕駛技術領域;基於(yu) 近紅外VCSEL激光光源的智能艙內(nei) 駕駛員監控係統(DMS)將逐步取代傳(chuan) 統LED 光源,為(wei) AI 預警係統提供更豐(feng) 富準確的艙內(nei) 駕駛員行為(wei) 信息以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基於(yu) 激光顯示的增強現實抬頭顯示係統(AR HUD)可將輔助駕駛信息和導航信息即時投射在前擋風玻璃上。
激光雷達是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重要傳(chuan) 感器件。據披露,炬光科技正在拓展麵向智能駕駛激光雷達、智能艙內(nei) 駕駛員監控係統等汽車創新應用場景的車規級核心能力。
目前,炬光科技正在拓展激光行業(ye) 中遊的光子應用模塊和係統(包括激光雷達發射模組和UV-L光學係統等)的研發、生產(chan) 和銷售。其汽車應用業(ye) 務主要包括激光雷達麵光源、激光雷達線光源、激光雷達光源光學組件等。
報告期內(nei) ,汽車應用業(ye) 務(激光雷達)為(wei) 近年來炬光科技發展的新興(xing) 業(ye) 務,已逐漸成為(wei) 炬光科技業(ye) 務戰略發展方向。2018年之前,炬光科技主要向汽車激光雷達客戶提供半導體(ti) 激光元器件。2019年,其激光雷達在營收上取得突破,由2018年的219萬(wan) 元增至2019年的2272萬(wan) 元,增長10倍。
對於(yu) 此次業(ye) 績的大幅增長情況,炬光科技稱,主要是與(yu) 德國大陸集團的合作項目在2019年正式定點,由銷售半導體(ti) 激光元器件轉變為(wei) 向客戶提供激光雷達發射模組,使得激光雷業(ye) 務當年營收實現較大的增長。
不過,即便如此,在2017年至2020年1-9月,炬光科技扣非淨利潤為(wei) -2,912.39萬(wan) 元、-49.20萬(wan) 元、-8,077.89萬(wan) 元、1,805.80萬(wan) 元,前三年扣非淨利持續為(wei) 負,已累計虧(kui) 損達8,499.05萬(wan) 元,直至2020年才扭虧(kui) 為(wei) 盈。
激光雷達爆發前夜,炬光科技能撐到黎明嗎?
在當前業(ye) 績大幅虧(kui) 損的背景下,炬光科技仍大幅布局激光雷達市場。據招股書(shu) 顯示,炬光科技此次擬將募集資金的1.67億(yi) 元用於(yu) 激光雷達發射模組產(chan) 業(ye) 化項目。
當從(cong) 其實際情況來看,炬光科技激光雷達業(ye) 務總體(ti) 仍處於(yu) 研發投入和應用拓展階段,雖實現一定收入但尚未取得較大穩定盈利。目前仍處於(yu) 不斷探索未知的過程,產(chan) 品化和市場化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若未能在研發方向上做出正確判斷,或未能收獲預期的下遊市場應用效果,其將麵臨(lin) 研發和募投項目失敗的風險。在目前激光雷達市場現狀下,炬光科技能否等到激光雷達市場爆發或者從(cong) 中取得相當的份額令人質疑。
招股書(shu) 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炬光科技已與(yu) 北美、歐洲等地區多家企業(ye) 達成合作意向或建立合作項目,包括美國納斯達克激光雷達上市公司Velodyne LiDAR、Luminar和無人駕駛公司Argo AI等。
其中,2016年起開始研發的高峰值功率固態激光雷達麵光源已與(yu) 德國大陸集團簽訂批量供貨合同,現已進入批量生產(chan) 階段。
從(cong) 前五大客戶來看,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德國大陸集團均位居其第三大客戶,分別貢獻了7.10%、9.26%的營業(ye) 收入。從(cong) 賬麵上看,即便有激光雷達大客戶的訂單,也並未能彌補其業(ye) 績上的虧(kui) 損。
從(cong) 行業(ye) 發展來看,依靠海外大客戶向激光雷達業(ye) 務拓展,或成其未來業(ye) 績一大不確定因素,而不確定性就會(hui) 降低投資者對其估值。
激光雷達即將進入成熟期,接下來比拚的就是產(chan) 品成本和規模優(you) 勢。行業(ye) 人士認為(wei) ,“激光雷達正處於(yu) 商業(ye) 化應用前夕,競爭(zheng) 加劇是行業(ye) 發展必經的過程,屆時也將有很多企業(ye) 因發展路線不適宜,客戶關(guan) 係變動等原因,見不到行業(ye) 爆發的黎明。”
目前,在激光雷達這條賽道上已聚集了Velodyne、Luminar、Quanergy、博世、大陸、法雷奧、華為(wei) 、大疆等廠商。行業(ye) 人士認為(wei) ,哪家激光雷達生廠商能在未來的競爭(zheng) 中脫穎而出,技術路線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否裝車量產(chan) 應用才是重點。
從(cong) 車企角度來看,產(chan) 品成本是關(guan) 鍵考量指標,在滿足要求的前提下,產(chan) 品的成本越低就越有機會(hui) “上車”。近年來,華為(wei) 、速騰聚創等則采用了固態式激光雷達路線,以更低的價(jia) 格衝(chong) 擊著這個(ge) 市場。華為(wei) 在2020年底發布了中長距激光雷達產(chan) 品和解決(jue) 方案,這款激光雷達擁有150米的探測距離,且具有96線程,價(jia) 格隻要數百美元。
在低成本優(you) 勢下,目前選擇與(yu) 華為(wei) 合作的有北汽極狐HBT車型,該車型將搭載3顆華為(wei) 96線車規級高性能激光雷達,將在年內(nei) 上市。此外,長安汽車也宣布將攜手華為(wei) 一起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將搭載5個(ge) 激光雷達。
反觀海外的Velodyne、Luminar、德國大陸等激光雷達廠商,產(chan) 品單價(jia) 動輒上萬(wan) 美元,裝車量產(chan) 也成了這些企業(ye) 上市估值的“天花板”。以Velodyne為(wei) 例,其上市後股價(jia) 表現並不理想,截止1月19日,市值僅(jin) 剩下38.72億(yi) 美元。
在行業(ye) 人士看來,海外激光雷達廠商若無法實現量產(chan) 裝車,也將直接影響炬光科技相關(guan) 元器件的出貨量;而依靠這些海外客戶,炬光科技未來能否順利在激光雷達領域走下去也將麵臨(lin) 市場考驗。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