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時指出,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chan) 業(ye) ,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chan) 業(ye) 。湖北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獨樹一幟。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guan) ,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chan) 業(ye) 鏈,為(wei) 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我國芯片領域光芯片技術與(yu) 國外差距最小。中國光穀基於(yu) 自身強大的研究基礎與(yu) 產(chan) 業(ye) 基礎,依托國內(nei) 龐大的終端應用,未來可能在光芯片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作為(wei) 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地、“國家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基地”,中國光穀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製造基地、光器件研發生產(chan) 基地,全國最大的激光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麵板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是代表我國在光電子領域參與(yu) 全球合作與(yu) 競爭(zheng) 的主力軍(jun) 。
◇截至目前,中國信科集團擁有專(zhuan) 利超2萬(wan) 件,90%為(wei) 發明專(zhuan) 利。主導製定80餘(yu) 項ITU、IEC國際標準,培育了一批具備國際化視野、技術精專(zhuan) 的標準人才隊伍。由中國信科提出的ITU-X.85標準,實現我國電信傳(chuan) 輸網與(yu) 互聯網融合在國際標準上的突破。
◇截至目前,中國光穀擁有國家級孵化器28個(ge) ,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級創新平台76家,以武創院為(wei) 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17家,形成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創新中心+湖北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戰略科技力量矩陣。
◇“研發在光穀、配套在周邊,孵化在光穀、加速在周邊,引才在光穀、用才在周邊”的協同創新模式日益成型。一條跨越光穀、鄂州、黃石、黃岡(gang) 等地的“光穀科創大走廊”上,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加速衝(chong) 刺萬(wan) 億(yi) 級規模。
列車懸空而掛,在城市間穿梭“飛行”——國內(nei) 首條懸掛式空中軌道列車“光穀光子號”近期在中國光穀開通運營。滿滿的科技感,讓人眼前一亮。
成立於(yu) 1988年的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是我國首批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基地,其規模和創新實力突出,被譽為(wei) “中國光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三次考察中國光穀。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時指出,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chan) 業(ye) ,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chan) 業(ye) 。湖北武漢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獨樹一幟。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guan) ,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chan) 業(ye) 鏈,為(wei) 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為(wei) 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地、“國家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基地”,中國光穀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製造基地、光器件研發生產(chan) 基地,全國最大的激光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麵板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是代表我國在光電子領域參與(yu) 全球合作與(yu) 競爭(zheng) 的主力軍(jun) 。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統籌規劃引導中部地區產(chan) 業(ye) 集群(基地)發展,在長江沿線建設中國(武漢)光穀。從(cong) 第一批國家高新區、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到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大批國家重大戰略先後落戶中國光穀,助力光穀全速奔赴“世界光穀”新征程。
湖北省、武漢市以及東(dong) 湖高新區,始終牢記囑托,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沿著黨(dang) 中央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牢牢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先機,勇敢擔當國家使命。先後編製出台《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東(dong) 湖科學城建設發展規劃》《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加快“世界光穀”建設行動計劃》等,明確建設世界光穀路線圖。
2022年,中國光穀電子計算機整機產(chan) 量達到1339萬(wan) 台、光纜產(chan) 量達到5769萬(wan) 芯千米,相比2012年,分別增長5.3倍、6.5倍。站在新的曆史時期,中國光穀勇擔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著力發揮“獨樹一幟”優(you) 勢,加速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原始創新策源新高地。持續圍繞“光”做文章,“用”為(wei) 導向,國家需要什麽(me) 就研究什麽(me) ,致力於(yu) “產(chan) 業(ye) 最完整”到“產(chan) 業(ye) 鏈自主可控”,加快打造世界級的“光芯屏端網”產(chan) 業(ye) 集群,以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為(wei) 引領,奮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穀”。

在位於(yu) 武漢中國光穀的光電器件研發製造商——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內(nei) ,技術人員在光模塊生產(chan) 線作業(ye) (2023年4月11日攝)。程敏攝/本刊
一根光纖拉出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基地
1976年,世界第一條民用光纖通信線路在美國開通。1979年,在位於(yu) 中國光穀的武漢郵電科學院裏,拉製出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jia) 值、每公裏衰耗隻有4分貝的光纖。由此開啟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新紀元,中國在光通信領域與(yu) 西方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光纖是由石英玻璃拉製而成的比頭發絲(si) 還細的細絲(si) 。循著光纖研究之路,武漢郵電科學院逐步涉足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各個(ge) 領域,成長為(wei) 中國乃至世界光通信領域的“領航者”,2018年合並組建成立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中國信科集團展廳,一張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證書(shu) 格外醒目,上麵寫(xie) 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此前發現、獲國際永久編號的第121547號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wei) “烽火通信星”。
中國信科集團所屬烽火通信公司董事長曾軍(jun) 介紹,該公司曆時4年,自主研製出長達10萬(wan) 次的彎曲疲勞壽命試驗的動光纜,做強“中國天眼”的“視神經係統”。國家天文台因此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wei) “烽火通信星”。
國家需要什麽(me) 就生產(chan) 什麽(me) ,中國光穀以創新引領,厚植產(chan) 業(ye) 基礎,圍繞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協同發力,創新鏈從(cong) 基礎研究延伸到終端產(chan) 品,在光通信、光電顯示、激光、光電傳(chuan) 感等多個(ge) 領域及其細分板塊,成長出一批擁有獨門秘笈的領軍(jun) 企業(ye) ,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獨樹一幟。
——持續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
光纖領域全球第一的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掌握PCVD、VAD、OVD三大主流預製棒製備關(guan) 鍵技術並實現產(chan) 業(ye) 化的光纖企業(ye) 。回顧發展曆程,總裁莊丹說,“過去1萬(wan) 多個(ge) 日夜裏,我們(men) 研發創新片刻不敢停歇。”長飛每年將營業(ye) 收入的5%投入研發,已累計申請專(zhuan) 利1300餘(yu) 項,獲得國內(nei) 外專(zhuan) 利1000餘(yu) 項。
目前,長飛公司已成長為(wei) 全球最大的光纖預製棒、光纖和光纜供應商,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銷往9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切割,焊接,光束飛旋……在中國光穀一家激光技術公司檢驗車間內(nei) ,幾十台光纖激光器正在進行出廠前測試。這家企業(ye) 用十餘(yu) 年時間打造了一條全國產(chan) 化的光纖激光器製造產(chan) 業(ye) 鏈,解決(jue) 了多項“卡脖子”技術,將激光器核心器件技術牢牢把握在中國人手中。
激光被廣泛應用於(yu) 各類機器人、機床,是製造業(ye) 的重要工具。中國光穀已發展成為(wei) 我國最大的激光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聚集了華工科技等多家龍頭企業(ye) 。
——引領製定國際標準,掌握產(chan) 業(ye) 發展主導權。
大約3年前,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抓住光纖通信帶寬向C++波段演進的趨勢,研製出光纖放大器產(chan) 品。隨後,中國產(chan) 品成為(wei) 這一領域的“國際標準”。光迅科技副總經理卜勤練測算,這一領域預計為(wei) 中國企業(ye) 打開8億(yi) 美元的海外市場。
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所在。中國信科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魯國慶說,2022年,中國信科實現全球首次3.03Pbit/s超大容量光傳(chuan) 輸係統實驗,2023年5月,中國信科再次實現全球首次4.1Pbit/s超大容量光傳(chuan) 輸係統實驗,相當於(yu) 一根光纖上可容納近1128億(yi) 人同時通話,同時以5G、光通信為(wei) 代表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步成為(wei) “世界通信標準製定者”。
截至目前,中國信科集團擁有專(zhuan) 利超2萬(wan) 件,90%為(wei) 發明專(zhuan) 利。主導製定80餘(yu) 項ITU、IEC國際標準,培育了一批具備國際化視野、技術精專(zhuan) 的標準人才隊伍。由中國信科提出的ITU-X.85標準,實現我國電信傳(chuan) 輸網與(yu) 互聯網融合在國際標準上的突破。
中國光穀在光電子信息領域下了多年“先手棋”,奠定堅實的產(chan) 業(ye) 基礎,聚集1.6萬(wan) 家光電子信息企業(ye) ,涵蓋光纖應用延伸的光芯屏端網全產(chan) 業(ye) 鏈。
一批批光穀光電子信息企業(ye) 以標準開路,不僅(jin) 引領中國市場,還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光纖光纜生產(chan) 規模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超過60%,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25%;光電器件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達到40%,國際市場占有率12%。
——以國家戰略布局為(wei) 引領,綢繆“換道超車”。
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我國芯片領域光芯片技術與(yu) 國外差距最小。中國光穀基於(yu) 自身強大的研究基礎與(yu) 產(chan) 業(ye) 基礎,依托國內(nei) 龐大的終端應用,未來可能在光芯片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2022年,光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在國內(nei) 率先完成了1.6Tb/s矽基光收發芯片的聯合研製和功能驗證,實現了我國矽光芯片技術向Tb/s級的首次跨越。“相對於(yu) 傳(chuan) 統光芯片,矽光芯片具有集成度高、成本低、傳(chuan) 輸性能好等特點。”研發人員告訴記者,這一產(chan) 品突破多個(ge) 技術瓶頸,使光通信芯片的整體(ti) 數據容量提升了4倍。目前,國際上400G光模塊已進入商用部署階段,800G光模塊樣機研製和技術標準正在推進中,而1.6Tb/s光模塊將成為(wei) 下一步全球競相追逐的熱點。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hui) 會(hui) 士顧波說,光穀在激光技術的應用上是引領世界的,中國光電技術應用和激光技術應用已占世界的56%。在光穀,“不僅(jin) 可以找到你的供應商,還能找到你的客戶,這樣高的產(chan) 業(ye) 聚集度本身就是巨大優(you) 勢。”

在位於(yu) 武漢的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光纖生產(chan) 車間內(nei) ,工作人員對光纖進行檢測(資料圖片)。肖藝九攝/本刊
提升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獨樹一幟優(you) 勢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中國光穀如何走深走穩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中國光穀的回答是“光穀在‘光’,更在‘穀’”。“光”是產(chan) 業(ye) 形態,“穀”是發展環境。
回首中國光穀的發展曆程,一個(ge) 顯著的特點是發揮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勢,強化黨(dang) 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優(you) 化配置創新資源,打造一流的創新發展環境,推動企業(ye) 永葆創新活力。
——創建新型研發機構,統籌創新資源,躋身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全球競爭(zheng) 。
契合當前科技創新網絡特征,中國光穀以及武漢市政府搭建起高效組織各類科技力量、統籌各類創新資源的平台。
2022年,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啟動運行,致力於(yu) 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願做、企業(ye) 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要做”的事情,打造“政產(chan) 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ti) 。
芯片產(chan) 業(ye) 是武創院關(guan) 注的重點方向。2023年2月,武創院聯合武漢大學工業(ye) 科學研究院劉勝教授團隊,以及湖南珞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組建芯片製造協同設計研究所。
劉勝介紹,武創院芯研所整合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進半導體(ti) 、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內(nei) 一流芯片製造和測試儀(yi) 器平台資源,將建設先進芯片材料及工藝集成綜合測試平台、芯片製造——封測材料數據庫平台、多場多尺度耦合的芯片製造協同仿真平台、基於(yu) 工藝及可靠性的芯片製造——封裝CAPR工業(ye) 軟件平台等四大平台,破解半導體(ti) 芯片集成工藝及可靠性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小試中試服務、產(chan) 學研轉化孵化等方麵的“卡脖子”難題。
像芯研所一樣,武創院用一年半時間,共組建掛牌專(zhuan) 業(ye) 研究所13家、企業(ye) 聯合創新中心19家、公共服務平台5個(ge) ,聚集院士專(zhuan) 家領銜的高層次創新團隊20支,開辟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先進製造、北鬥導航、量子技術等一批新領域攻關(guan) 方向。
以武創院為(wei) 代表,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各類科創平台遍地開花。截至目前,中國光穀擁有國家級孵化器28個(ge) ,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級創新平台76家,像武創院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17家,形成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創新中心+湖北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戰略科技力量矩陣。以中國信科、華工科技、長飛等為(wei) “鏈主”,參與(yu) 全球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與(yu) 合作。
——問需問計企業(ye) 家科學家,鞏固提升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獨樹一幟優(you) 勢。
走進中國光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尊重納稅人,保護創業(ye) 者”“建設世界一流園區”等標語十分醒目。
在這裏,企業(ye) 可以一次性拿到《不動產(chan) 權證書(shu) 》及“建設工程綜合許可證”等九個(ge) 證。2023年3月,武漢光穀創新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拿到了光穀文化中心項目的“九證”,項目審批環節大大減少,建設進度明顯加快。
“九證同發、一證開工”是中國光穀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全方位優(you) 化營商環境的一項創新,標誌著“光穀速度”再提速。
中國光穀以打造規範高效的政務環境、營造幹事創業(ye) 的政策環境、塑造競爭(zheng) 有序的市場環境、構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等為(wei) 導向,積極推動一係列國家級、省級試點率先在中國光穀落地。

在位於(yu) 武漢中國光穀的光電器件研發製造商——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內(nei) ,技術人員在光模塊生產(chan) 線作業(ye) (2023年4月11日攝)。程敏攝/本刊
為(wei) 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壯大期不同階段科技型企業(ye) 提供資金支持,製定“科技金融十五條”“科技金融新十條”等專(zhuan) 項政策,設立2億(yi) 元全國首個(ge) “知識產(chan) 權收儲(chu) 投資專(zhuan) 項基金”。聚焦企業(ye) 海外維權、上市糾紛應對、知識產(chan) 權調解,組建全國首個(ge) 知識產(chan) 權科技保險共保體(ti) ,推出全國自貿區首單“銀關(guan) 保”業(ye) 務,落地“金關(guan) 保”業(ye) 務。
2023年截至11月份,光穀新增經營主體(ti) 3.7萬(wan) 家,經營主體(ti) 總數累計達20.4萬(wan) 家,企業(ye) 數超13萬(wan) 家。目前,光穀高新技術企業(ye) 總數約5300家,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達150家。
“中國光穀之所以吸引各類企業(ye) 紛至遝來,不僅(jin) 是因為(wei) 產(chan) 業(ye) 集群規模效應明顯、產(chan) 業(ye) 特色鮮明,更重要的是持續創新的發展能力和充滿活力的產(chan) 業(ye) 氛圍。”武漢市委常委、東(dong) 湖高新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杜海洋說。
2023年8月31日,杜海洋調研中國信科、華工科技等光電子信息“鏈主”企業(ye) ,問需問計這一領域企業(ye) 家科學家,了解創新需求和產(chan) 業(ye) 動態,製定完善相關(guan) 政策,推動構建以用為(wei) 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體(ti) 係,鞏固提升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獨樹一幟優(you) 勢。
“問計會(hui) ”在中國光穀定期召開,形成政企緊密創新聯合體(ti) ,支持培育“鏈主”企業(ye) 做大做強,帶動延鏈補鏈強鏈,形成產(chan) 業(ye) 領先新優(you) 勢。
——打造創新創業(ye) 者樂(le) 園,激發創新活力。
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創業(ye) 是一種人生追求。良好創新生態讓各方人才匯聚而來。2017年以來,中國光穀已吸引超60萬(wan) 名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集聚4名諾獎得主、3000餘(yu) 名光穀“3551”人才,常住人口118.38萬(wan) 人,戶籍人口平均年齡約32歲,成為(wei) 我國創新力最強、經濟增長最快的高新區之一。
中國光穀因勢而為(wei) ,不斷增加創新投入、集聚創新要素。2012年到2022年,中國光穀年度區級財政科研經費從(cong) 4.4億(yi) 元增長到80億(yi) 元,企業(ye) 研究開發費用從(cong) 48.8億(yi) 元增長到317億(yi) 元,基礎研究經費達到4.8億(yi) 元,研究與(yu) 試驗發展(R&D)投入強度(不含科研院所)躍升至9.5%。

位於(yu) 武漢光穀未來科技城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2022年7月9日攝)。程敏攝/本刊
推動“中國光穀”邁向“世界光穀”
曆經35年發展,中國光穀5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已聚滿以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為(wei) 主的各類企業(ye) 和經營主體(ti) 。如何進一步鞏固優(you) 勢、育強弱項、補齊缺鏈,打造世界一流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開拓更大發展空間,聚集更多創新資源,成為(wei) 當務之急。
2023年2月,湖北省正式規劃建設武漢新城,打破傳(chuan) 統的行政區劃,橫跨武漢、鄂州兩(liang) 市,規劃麵積約719平方公裏。光穀74.3%的麵積被納入武漢新城範圍,武漢新城的核心功能、城市中軸線基本布局在光穀。
“要建設一座山水城、家園城、智慧城。”杜海洋說,武漢新城是湖北乃至中部地區發展活力最強、潛力最大的重要地區;這裏山水林田湖資源之富集,在中國城市群中首屈一指,具備構建世界一流山水園林現代化城市的基礎。
2023年7月,東(dong) 湖高新區召開黨(dang) 工委(擴大)會(hui) 作出部署,進一步明確要搶抓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省市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武漢都市圈發展等三重機遇,以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為(wei) 引領、加快推動“中國光穀”邁向“世界光穀”。
當前,中國光穀正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持續強化中心樞紐、創新策源、發展引擎、綜合承載等四大功能,推動“人城產(chan) ”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統籌布局戰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東(dong) 湖科學城,推進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等戰略科技力量建製化布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guan) ,鼓勵未知領域的原始創新和破壁性探索,推動科教深入融匯、產(chan) 教深度融合,做強科技創新策源引擎。努力在光電科學、生物育種等領域創建國家實驗室或基地,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聚焦光電子信息核心,打造世界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引領地。緊跟全球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以芯片為(wei) 核心,重點發力存儲(chu) 器、三維集成、化合物半導體(ti) 、矽光芯片等領域,加強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環節重大技術突破與(yu) 原始創新,推動優(you) 勢領域率先突圍。
——優(you) 化要素資源配置,打造世界級活力生態涵育地。麵向未來城市,按照“片區+平台+合夥(huo) 人+專(zhuan) 項政策+項目公司”模式,推動新城市民中心、青年社區、築芯創研空間、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創新空間等十大標誌性項目開工。加快推動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建設,探索實施政策聯動、產(chan) 業(ye) 聯動、創新聯動,強化東(dong) 湖綜保區開放平台功能,全麵拓展“出海”新通道。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yu) 武漢新城範圍內(nei) 的武漢未來科技城園區,在這片以未來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的創新創業(ye) 沃土上,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等“國家隊”企業(ye) 拔節生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湖北實驗室、國家創新中心等一大批創新平台先後設立,5萬(wan) 餘(yu) 名科創人員、1000餘(yu) 個(ge) 海內(nei) 外雙創團隊與(yu) 世界同步創新。
“研發在光穀、配套在周邊,孵化在光穀、加速在周邊,引才在光穀、用才在周邊”的協同創新模式日益成型。一條跨越光穀、鄂州、黃石、黃岡(gang) 等地的“光穀科創大走廊”上,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加速衝(chong) 刺萬(wan) 億(yi) 級規模。
東(dong) 湖高新區管委會(hui) 主任張勇強表示,下一步,中國光穀將以武漢新城建設為(wei) 引領,加快推動“世界光穀”建設,力爭(zheng) 到2025年實現“五個(ge) 一”目標:打造1個(ge) 國家實驗室,開展100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誕生1家千億(yi) 級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培育1萬(wan) 家高新技術企業(ye) ,形成1個(ge) 萬(wan) 億(yi) 產(chan) 業(ye) 集群。(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惠小勇 李鵬翔 徐海波 王自宸)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