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至11日,全國兩(liang) 會(hui) 在北京召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馬新強提交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中國(武漢)光穀建設的建議》、《關(guan) 於(yu) 推進央國企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建議》、《關(guan) 於(yu) 支持武漢建設以工業(ye) 軟件為(wei) 品牌的中國軟件名城的建議》等三項建議,涉及區域創新、新質生產(chan) 力等領域。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經濟日報、科技日報、新華網、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宣傳(chuan) 中心、人民郵電報、中國工業(ye) 報、中國經濟網、證券時報、證券日報、上海證券報、21世紀經濟報、經濟觀察報、湖北日報、極目新聞、長江日報等多家媒體(ti) 關(guan) 注馬新強代表的履職情況及華工科技創新發展。

(因文章篇幅有限,以下內(nei) 容為(wei) 節選)
01 人民日報
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在湖南一家工程機械企業(ye) 的智能化生產(chan) 線上,鋼板被激光打碼機刻上“二維碼身份證”,經過加工精度達0.1毫米的激光裝備切割成型,隨後被自動分揀、配送,進入後續生產(chan) 環節。這一智能化生產(chan) 線由華工科技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為(wei) 企業(ye) 量身定製。 “備料是工程機械生產(chan) 第一環節,合理切割鋼板、減少材料浪費至關(guan) 重要。激光技術的智能化應用,讓鋼板切割、焊接等工藝又快、又準、又省。”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說,“這一智能化生產(chan) 線,不僅(jin) 能將單位麵積產(chan) 能提升1倍,而且能將切割精度由毫米級進一步提升,材料利用率也比行業(ye) 平均水平提升15%。”
02 新華社 全國人大代表馬新強:“科技創新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情,大家都在很努力很拚搏,我們(men) 覺得未來還是有信心,企業(ye) 正在以研發創新跑出加速度。”
03 央視《焦點訪談》 全國人大代表馬新強:“新質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在於(yu) 創新和產(chan) 業(ye) 之間的良性互動,科技成果隻有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來,才能鍛造出優(you) 質的產(chan) 品,更好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立。”
04 央視新聞
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需要著力提升高校、科研院所與(yu) 企業(ye) 協同創新的能級。一方麵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分工明確、各有側(ce) 重的創新體(ti) 係,高校、科研院所圍繞基礎性、顛覆性技術開展研究,企業(ye) 則側(ce) 重於(yu) 應用研究;另一方麵切實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以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以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促進產(chan) 業(ye) 和創新之間良性互動。
05 經濟日報
“龍頭企業(ye) 要以應用場景為(wei) 牽引,把握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加強產(chan) 業(ye) 前瞻係統部署,加大創新投入,推動創新資源跨行業(ye) 、跨區域整合,促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協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馬新強代表說,未來華工科技將持續致力於(yu) 構建協同創新體(ti) 係,搭建協同攻堅平台、變革創新組織體(ti) 係、打造產(chan) 業(ye) 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匯聚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
06 科技日報
“厚植人才成長的沃土,才能推動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更快地向新質生產(chan) 力躍升,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馬新強告訴記者,創新投入的重點是人才,特別是青年創新人才,關(guan) 係到國家科技發展的未來。他建議國家層麵進一步擴大校企聯合培養(yang) 的工程碩博士比例,在國家人才政策、科技政策方麵進一步傾(qing) 向青年人才。
07 新華網
作為(wei) 光電子行業(ye) 的國家隊,華工科技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通過機製變革促進產(chan) 品創新、技術創新,通過創新生態培育、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平台打造等多方麵入手,持續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
08 工信部新聞中心
當下,科技和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大國之間競爭(zheng) 和博弈的關(guan) 鍵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每家中國企業(ye) 需要麵對並回答好的一個(ge) 課題。國有企業(ye) 更應發揮資源稟賦優(you) 勢,積極搶占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先行先試,在創新路上跑出加速度。
09 人民郵電報
“新型工業(ye) 化根本動力在科技創新,真正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進而實現新型工業(ye) 化。”馬新強代表建議,通過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創新,不斷增強新型工業(ye) 化自主可控能力。
10 中國工業(ye) 報
新質生產(chan) 力本質是創新驅動的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在於(yu) 創新和產(chan) 業(ye) 之間的一種良性互動。從(cong) 行業(ye) 發展來說,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產(chan) 業(ye) 鏈強鏈、補鏈、延鏈,加快建設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關(guan) 鍵所在;對於(yu) 企業(ye) 來說,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我們(men) 尋求確定性發展的唯一途徑。
11 中國經濟網
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是我們(men) 實現新型工業(ye) 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我國從(cong) 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躍升的重要抓手。馬新強代表認為(wei) ,應通過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創新,不斷增強新型工業(ye) 化自主可控能力。在這個(ge) 過程中,大企業(ye) 、龍頭企業(ye) 要發揮引領、創新資源整合作用,主動推進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新,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ye) 態,加快推進基礎技術、基礎材料和基礎工藝自主化進程,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互動融合。
12 證券時報
建設‘世界光穀’不僅(jin) 恰逢其時,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yi)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表示,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構建提升原創技術三大能力,推進央國企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支持武漢光穀建設“世界光穀”。
13 證券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馬新強表示,新一輪國企改革目標下,迫切需要央國企發揮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控製的作用,為(wei) 國家產(chan) 業(ye) 戰略做支撐,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信心。
14 上海證券報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每家中國企業(ye) 需要麵對、並回答好的一個(ge) 課題,國有企業(ye) 更應發揮資源稟賦優(you) 勢,積極搶占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先行先試,在創新路上跑出加速度。
15 21世紀經濟報
馬新強代表建議,麵對新形勢,國有企業(ye) 更應該發揮資源稟賦優(you) 勢,積極搶占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先行行試,在創新道路上跑出加速度。武漢應以工業(ye) 軟件為(wei) 主導,建設成中國軟件名城。
16 經濟觀察報
新一輪國企改革背景下,為(wei) 推進央地國企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馬新強提出五條建議:第一,激發保護企業(ye) 家精神,鍛造高素質的國有科技企業(ye) 家隊伍。第二,聚焦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建設一批以場景應用為(wei) 牽引、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為(wei) 主,中央企業(ye) 、地方國有龍頭企業(ye) 牽頭的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在科技領軍(jun) 人才引進、培養(yang) ,重點項目研發上給予支持,立足科研產(chan) 出和成果轉化應用,簡化、優(you) 化考核評估機製,對評估較差的實驗室采取整改、淘汰措施,激發發展活力。第三,針對中西部地區中央企業(ye) 、國有企業(ye) “搶人難”的現狀,進一步擴大工程碩博士培養(yang) 比例,國家人才政策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qing) 斜。第四,打造國家級科技成果供應鏈平台,促進國貨國用。第五,央地國企主動作為(wei) ,聚焦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通過生態構建、基地培育、內(nei) 部孵化、賦能帶動、數據聯通等方式,有力支撐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產(chan) 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應的給予企業(ye) 經營者個(ge) 人所得稅、企業(ye) 所得稅減免。
17 湖北日報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要著重做好三類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具有前瞻性視野、敢於(yu) 爭(zheng) 先的企業(ye) 家隊伍;二是胸懷國之大者的科學家和領軍(jun) 人才隊伍;三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創新人才隊伍,特別是青年創新人才隊伍,他們(men) 關(guan) 係到國家科技發展的未來,建議國家層麵能進一步擴大工程碩博士培養(yang) 比例,國家人才政策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qing) 斜,引導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到科技創新的大潮中來。
18 湖南日報
圍繞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托起大國重器的未來,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馬新強表示,將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與(yu) 長治久安的必答題。首先,要著重加強“三類”人才隊伍建設;其次,在推進新型工業(ye) 化中,央企、國企要主動把握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新,圍繞核心基礎技術、關(guan) 鍵前沿技術和超前未來技術等,完善產(chan) 業(ye) 自主創新體(ti) 係,強化應用研究和工程應用工作,將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堅持走自主原創引領的新道路。 19 長江雲(yun) 新聞
馬新強認為(wei)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還要強化產(chan) 學研用協同創新。“大家奔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各司其職,發揮各自優(you) 勢,推動國貨國用,我們(men) 才能將創新這個(ge) 最大變量轉化成最大增量。”
20 極目新聞
當下,科技和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大國之間競爭(zheng) 和博弈的關(guan) 鍵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每家中國企業(ye) 需要麵對、回答好的一個(ge) 課題。國有企業(ye) 更應發揮資源稟賦優(you) 勢,積極搶占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先行行試,在創新路上跑出加速度。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