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鏡頭的景深
物體(ti) 和鏡頭之間距離(W.D)雖然變化,但在前後一定範圍內(nei) 所成像仍然感覺清晰,這個(ge) 距離範圍被稱為(wei) 景深。相反的,對應於(yu) 確定的物平麵,成像麵和鏡頭之間的距離不同,但在一定的範圍內(nei) 圖像仍感覺清晰,稱為(wei) 焦深。
這樣,可利用鏡頭的景深來拍攝有高低錯落、凹凸不平的物體(ti) 。通常,廣角鏡頭比望遠鏡頭有更深的景深。另外,光圈值變大(孔徑變小)景深變大。
被攝體(ti) 景深=FXεX(1/β)
(ε 容許彌散園參數--2/3≒0.02、1/2≒0.015、1/3≒0.01、β倍率)
2.鏡頭的各種象差
從(cong) 物體(ti) 的一點發出的光線、通過透鏡後、應該成像在光軸上的像麵上的一點。但是透鏡的特性決(jue) 定了光束不能嚴(yan) 密地集中到一點、在像麵上會(hui) 在一定範圍內(nei) 形成彌散斑。由此而產(chan) 生的聚焦不清的各種現象、總稱為(wei) 「象差」。對這樣的情況、使用多個(ge) 各種各樣折射率和特性的透鏡、通過多個(ge) 麵的修正、可以減少象差。在設計階段、選擇能修正多種象差的方式來多次計算、以達到最好的光路設計。另外,也增加了使用非球麵鏡片來抑製部分象差的手法。
3.非球麵鏡頭
將鏡片的表麵加工成非球麵形狀,可以製作成象差少、明亮的鏡頭(F值小)。
非球麵鏡片的加工要求非常高的研磨技術。合成鏡片、樹脂鏡片等的使用、可以逐漸解決(jue) 加工難的問題。
4.球麵象差--光線在光軸上不能匯聚到一點
鏡片的表麵是球麵時、通過鏡片邊緣的光和通過靠近光軸的光所成像的位置會(hui) 有偏移,這樣就會(hui) 出現圖像模糊、焦點偏移的現象。這個(ge) 是因透鏡是球形表麵而產(chan) 生的現象。
5.慧差--光軸外的點所成像呈慧星狀
即使校正了球麵象差、使光軸上的點成像能集中到一點,但是稍微偏離光軸的點、其所成像就發散,像點呈慧星尾狀的彌散狀態,稱為(wei) 「慧差」。通過凹凸鏡片的組合、使用非球麵鏡片、調節光闌的位置、可修正慧差。
6.像散--同心圓像與(yu) 放射線像的成像點不一致
通過透鏡所成像的一端仔細觀察,會(hui) 發現豎線(放射狀)和橫線(同心圓狀)的聚焦位置不同。這被稱為(wei) 像散。
7.像麵彎曲--像麵不平坦的現象
對應於(yu) 光軸,邊緣部分的成像不是平麵,而是成像在彎曲麵上,這樣如果中心聚焦清晰的話,邊緣區域就變模糊。
8.軸向色差--顏色不同成像位置不同
白光集中了各種顏色的光。經過透鏡後、不同顏色(=波長)的光、折射率不同、成像位置也因顏色不同而不同。
9.倍率色差--顏色不同放大倍率不同
顏色不同「成像倍率也各自不同」、是圖像產(chan) 生暈染的原因。這叫「倍率色差」。有這種傾(qing) 向的透鏡、雖然像的中心黑白輪廓清晰、但是越往周邊靠近、紅色、藍色暈染的現象就會(hui) 出現。
10.畸變
物體(ti) 的成像出現變形或扭曲被稱為(wei) 畸變(distortion)。其他的象差都關(guan) 係到圖像的清晰度、畸變是圖像本身變形,特別是廣角鏡頭、容易發生桶形畸變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