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陽一老人在自辦的“三國人物泥塑館”為(wei) 參觀者介紹自己的泥塑作品。

在屈原故鄉(xiang) 宜昌秭歸縣,居民用艾葉、花椒和丁香等製作香囊。

造船業(ye) 成為(wei) 湖北黃岡(gang) 新的經濟增長點。
資料照片

黃石市第八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上孩子們(men) 在表演舞蹈。
武漢擁有千年曆史,在明清時期,漢口就成為(wei) “四大名鎮”之一。洋務運動時,“漢陽造”名滿全國;辛亥首義(yi) ,終結帝製,奠定武漢“敢為(wei) 天下先”的曆史地位;大革命時期,武漢成為(wei) 全國的政治中心;抗日戰爭(zheng) 時期,“保衛大武漢”的呼聲響徹全國;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一批重點項目布局武漢,武漢成為(wei) 全國重要的工業(ye) 基地……
昔日的輝煌,積澱在武漢的曆史中,也鐫刻在武漢人的記憶裏,成就了武漢人的驕傲與(yu) 自豪,也成就了“敢為(wei) 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
麵對“中部崛起”的曆史發展機遇,武漢積極利用科教、區位、交通等優(you) 勢促進武漢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
“城市是大學進步的助推器,大學是城市創新的動力源。”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說:“學校要成為(wei) 創新型人才的搖籃,為(wei) 武漢騰飛輸送一流人才。”
武漢科教水平居全國第三,擁有兩(liang) 院院士59名,科研機構100個(ge) ,高等院校85所;在校大學生118萬(wan) 人,居全國城市之首,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係列重點科研基地。
武漢東(dong) 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就是依托武漢高校科研資源的典範,是中部地區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企業(ye) 的基地和人才中心,加速了高校科研的技術成果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產(chan) 品,目前已培育出烽火科技、華工科技、楚天激光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高新技術企業(ye) 。
截至2011年,武漢市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75億(yi) 元,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2051項,專(zhuan) 利申請21879件,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107.51億(yi) 元,實現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3449.90億(yi) 元,逐步實現“武漢製造”向“武漢創造”的華麗(li) 轉身。
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武漢建立了光穀金融港,為(wei) 企業(ye) 提供金融後台服務、金融容災備份功能等一係列金融服務項目,將科教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與(yu) 市場競爭(zheng) 優(you) 勢,優(you) 化武漢的投資環境。
7月23日,東(dong) 湖高新區“新三板”擴容試點獲國家批準,武漢成為(wei) 繼北京中關(guan) 村之後第二批金融改革試點,這也是繼武漢金融資產(chan) 交易所掛牌成立後,武漢金融創新發展的又一裏程碑。
武漢地理區位條件得天獨厚,是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自古就有“九省通衢”、“貨到漢口活”之說,武漢一直發揮著物流樞紐的功能和作用。武漢的經濟物流發展,正在呼喚現代高速運輸網絡時代的到來。
7月26日,武漢天河機場三期工程開工建設,拉開武漢市建設成為(wei) 國家重要門戶機場的序幕;8月1日,陽邏港試行啟運港退稅政策,成為(wei) 我國唯一一個(ge) 試點港,“長江大通關(guan) ”正在形成;8月9日,武漢啟動地鐵延伸至天河機場的規劃,到2015年,武漢天河機場第三航站樓(T3)與(yu) 地鐵同時投入使用,構成空港、地鐵、城際鐵路等多種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
一個(ge) 以武漢為(wei) 中心,輻射全國、全市的高速“大交通”正在形成,推進從(cong) “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並用“長江大通關(guan) ”帶來“武漢大物流”的發展,使武漢的經濟腹地從(cong) 中部地區擴大到中西部、中南部及各地。與(yu) 此同時,加快全國貿易中心、會(hui) 展中心的建設等相關(guan) 服務業(ye) 發展,助推武漢建設成為(wei) 全國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
“從(cong) 每個(ge) 武漢人做起,用"敢為(wei) 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建設一個(ge) 國家中心城市,共同複興(xing) "大武漢"。”武漢市委書(shu) 記阮成發說:“我們(men) 將積極抓住國家"中部崛起"等戰略機遇,實現從(cong) 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的跨越,成為(wei) 國家創新、先進製造業(ye) 、商貿物流的中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