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武漢驕陽似火。各大高校因為(wei) 學生放假而顯得異常安靜。走進華中科技大學綠樹濃蔭的校園,卻依然有不少教師、學生來去匆匆。透過一間間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的門窗,你會(hui) 發現,裏麵依然有做實驗、處理數據的研究生。
“現在的華科有一股拚勁兒(er) ,鉚足了勁要幹出一番事業(ye) 。很多實驗室、研究中心都沒有放假,教授、研究生都在大熱天裏賣力搞研究。”華中科技大學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周前進說。
“華中科技大學要為(wei) 20年後的中國做科研,這就是我們(men) 的定位。”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彭芳瑜說。
科技創新,催生大產(chan) 業(ye) 集群
除了前瞻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研究之外,華科還構建起了包括知識創新平台、技術創新平台、成果轉化平台三個(ge) 層次的金字塔形科技創新鏈體(ti) 係,完成了產(chan) 學研的結合。
“知識創新平台是塔尖;技術創新平台是塔身,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和部省工程(技術)中心、企業(ye) 共建技術中心提供技術轉化的支持;成果轉化平台是塔基,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大學科技園、校企合作平台和駐外研究院提供產(chan) 業(ye) 載體(ti) 。這個(ge) 體(ti) 係保證了研究成果可以從(cong) 高端到落地,從(cong) 實驗室到千家萬(wan) 戶,形成了一個(ge) 完善的鏈條。”周前進說。
光穀激光產(chan) 業(ye) 群的誕生,是學校科技創新平台向地方延伸的典型代表:先有激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知識創新,再經過激光國家工程中心的技術創新,最後經過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轉化給激光公司。下遊產(chan) 業(ye) 又通過對科研課題的提煉,提出新問題,驅動學校科技創新平台進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如今,光穀已形成國內(nei) 最大的激光研發、生產(chan) 、高端人才培養(yang) 基地,散布著由50多家激光企業(ye) 所組成的激光產(chan) 業(ye) 集群,幾乎每家企業(ye) 的管理層或研發團隊都有華科人的身影。
華科在武漢中國光穀腹地創建了大學科技園,已孵化培育出華工科技、華中數控、天喻信息等3家上市公司。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