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工控行業(ye) 在國家政策扶持、人力成本上升、技術實力偏低等眾(zhong) 多因素的刺激下,積極進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在電力、水力、石化、醫藥、汽車、航天等工業(ye) 領域都有涉及。2011年,我國工控市場規模是1952億(yi) 元,預計到2015年將增長到3875億(yi) 元,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可觀的市場前景與(yu) 巨大的實力差距形成明顯的對比,更加讓人們(men) 看到了國產(chan) 工控產(chan) 業(ye) 的軟肋,產(chan) 品內(nei) 在品質和技術實力的缺失,工控行業(ye) 的發展是否真如預測一般,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要打破這樣的疑問,最主要的是改變我國工控企業(ye) 的內(nei) 在,即綜合工業(ye) 控製軟件,特別是頂尖技術的掌握,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亟不可待。目前我國的很多中小企業(ye) 不願投入成本使用信息化技術,而大型企業(ye) 又選擇國外工控係統,走的還是低成本工業(ye) 控製自動化道路。
我國工控產(chan) 業(ye) 鏈的兩(liang) 頭底層的現場儀(yi) 表和上層的綜合自動化軟件是最薄弱環節。工控企業(ye) 對用戶的工藝特征理解不深刻,經驗積累不足,從(cong) 而製約了頂層集成能力和快速進入細分市場的能力。我國工控廠商技術很多架構在外國的控製技術上,基礎硬件幾乎全部由外國公司提供,基礎軟件也依賴進口。他們(men) 的業(ye) 務大多是運用進口硬件與(yu) 基礎軟件,針對具體(ti) 工藝控製的需求,運用信息技術做集成、做應用軟件。國內(nei) 工控產(chan) 品供應商得到蓬勃發展,如北京和利時、浙大中控等,但都沒有形成頗具規模的生產(chan) 能力和名牌產(chan) 品,國內(nei) 主要市場仍被國外公司產(chan) 品占據,近兩(liang) 年也沒有明顯改觀。
福建中海創集團副總裁馬翔表示,由於(yu) 缺乏國內(nei) 統一標準的硬件和基礎軟件支撐,工控軟件被不同技術規範的執行平台所綁定,軟件產(chan) 業(ye) 規模受到極大限製。同時他還指出,相關(guan) 軟件技術的資源整合進程與(yu) 信息技術的發展總趨勢還存在較大的落差。
未來,融合、標準化、具有較高的通用性將是工控軟件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工控軟件與(yu) 執行環境高度耦合的特性,嚴(yan) 重製約著工控軟件技術的發展。盡管國家和企業(ye) 層麵近年來都在提倡科技創新,但工控軟件尚處於(yu) 初期發展階段,行業(ye) 內(nei) 的代表性生產(chan) 商,還不是獨立的軟件產(chan) 品供應商,所以,軟硬分離,將技術標準從(cong) 形式統一提升為(wei) 執行兼容,最終會(hui) 形成與(yu) 事務性處理軟件產(chan) 業(ye) 殊途同歸的局麵。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