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心形魯班鎖,12個(ge) 零件、100多個(ge) 麵組合在一起,間隙0.005毫米,相當於(yu) 頭發絲(si) 的十六分之一,達到目前數控加工的極限……這隻是他無數個(ge) 高精度加工作品的縮影。
從(cong) 普通機床操作工人成長為(wei) 大國工匠,擁有三個(ge) 工種高級技師操作證;24歲,成為(wei)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最年輕的高級技師;25歲,獲得全國技能大賽亞(ya) 軍(jun) ;26歲,成為(wei) 最年輕的北京市“金牌教練”……成績的背後,是他對數控技術的不懈追求,對“航天報國”的執著堅守。他就是航天科工二院283廠高級技工——曹彥生。
聽音辨形:他的數控加工技術達到“人機合一”
2005年,剛畢業(ye) 的曹彥生滿懷夢想和憧憬,來到283廠工作。然而,當時的廠房環境不夠現代化。每天,他將沉重的導軌抬上龍門銑床,穿著大頭皮鞋,來回蹚在冷卻液中,雙腳時常被浸透。任務緊張時,他每天都主動工作14個(ge) 小時以上。
繁重的工作沒有讓曹彥生懈怠,隻要有空,他就泡在書(shu) 店,把關(guan) 於(yu) 數控的書(shu) 籍讀個(ge) 遍;進口數控機床的操作說明書(shu) 和按鈕提示都是外文,他就自學了多種外語。
一年夏天,283廠首次將五軸加工技術應用於(yu) 零部件生產(chan) 加工,當時廠內(nei) 精通數控加工的人並不多。憑借早期研讀的相關(guan) 知識,曹彥生接下了這項任務。他采用參數化建模,進行五軸加工程序編製,但由於(yu) 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極高,可借鑒的經驗少,一道道關(guan) 鍵程序的編製讓工作進展一度卡殼。
一天淩晨3點,躺在床上琢磨問題的他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解決(jue) 問題的方法。他興(xing) 奮地給同事打了一個(ge) 電話,得知同事當天倒班作業(ye) 正在廠裏,他便穿上衣服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跑到廠房。經過實際驗證,該種方案完全可行,並最終徹底解決(jue) 了零件加工難題,取得了技術新突破。
成功往往來自汗水的累積,艱辛的付出也讓曹彥生練就了一身不凡的本領。他能夠聽聲音判斷切削用量是否合理,能夠看切屑判斷刀具壽命,達到“人機合一”。
萬(wan) 無一失:他的加工誤差小於(yu) 一根頭發絲(si) 的厚度
製造航天產(chan) 品講究的是“穩妥可靠,萬(wan) 無一失”。作為(wei) 航天產(chan) 品翅膀的雕刻師,曹彥生深知自己的責任所在。
曹彥生是技能高手,可以將細長結構件平麵度誤差做到小於(yu) 一根頭發絲(si) 的厚度。他也是一個(ge) 大師級的數控雕刻師,可以將航天產(chan) 品翅膀分毫不差地加工出來。
在一個(ge) 產(chan) 品加工生產(chan) 過程中,麵對產(chan) 品對稱度的超高精度要求,許多師傅試了一次又一次,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超差。眼看整批次產(chan) 品存在報廢風險,曹彥生主動請纓,從(cong) 分析超差產(chan) 生的原因、材料的特點、多軸編程技術等方麵入手全力攻關(guan) 。
為(wei) 了確保加工過程萬(wan) 無一失,曹彥生自學了仿真軟件,將先進的五軸加工技術和仿真技術結合起來。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最終加工出來的“翅膀”對稱度達到了要求。
曹彥生還練就了一項“所見即所得”的本事。一次,同事為(wei) 了考驗曹彥生的技能水平,半開玩笑地從(cong) 一堆花生中挑出一顆,讓他生產(chan) 加工一個(ge) 一模一樣的特殊材料工藝品。曹彥生從(cong) 拿著花生“相麵”、建模、編程、仿真到最終加工成型,僅(jin) 用了2個(ge) 小時。
在先進製造技術領域,曹彥生首次將高速加工技術和多軸加工技術結合,發明的“高效圓弧麵加工法”,為(wei) 航天企業(ye) 節省生產(chan) 成本數千萬(wan) 元;他提出的多項新型加工理念,讓蜂窩材料、鋁基碳化矽複合材料等新材料加工瓶頸問題迎刃而解,為(wei) 航天裝備新材料選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甘為(wei) 人梯:建設航天強國需要更多大國工匠
近年來,曹彥生有了新身份,作為(wei) 北京市“金牌教練”,他指導的4名選手均在全國大賽名列前茅。
“看到自己指導的選手上台領獎,比自己得獎還高興(xing) 。”曹彥生說,在不斷追蹤數控加工頂尖技術的同時,他把自身積累的技能技藝也無私傳(chuan) 授給了身邊的同事。
曹彥生所在的航天科工二院,對創新人才的重視早已成為(wei) 全院共識。曹彥生所在的“馬景來工作室”是航天科工集團眾(zhong) 多大師工作室中的標杆,專(zhuan) 攻數控加工難題和高端技能人才孵化。而今,這個(ge) 18人的工作室,已有7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1人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誕生了5位全國技能大賽冠軍(jun) 。
與(yu) 數控“牽手”十餘(yu) 年,曹彥生成了大家口中的“數控達人”。但他並不滿足:不斷麵對挑戰,繼續攻堅克難,享受著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
“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我們(men) 無疑需要更多像曹彥生這樣擁有工匠精神的年輕人,紮根一線,為(wei) 祖國事業(ye) 而奮鬥。”航天科工二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馬傑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