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曆史風貌建築眾(zhong) 多,但由於(yu) 曆史原因,不少建築相關(guan) 數據資料卻很有限,給保護工作帶來困難。渤海早報記者從(cong) 有關(guan) 部門獲悉,《天津曆史風貌建築三維激光掃描項目》昨日 啟動,測繪工程師將對分布在全市的57座曆史風貌建築“量體(ti) ”,為(wei) 它們(men) 建立永久性高精度三維檔案。
昨日9時,渤海早報記者和天津市測繪院工程師王文江一起,來到了位於(yu) 常德道的某曆史風貌建築院內(nei) 。一下車,王文江和同事手提“三維激光掃描儀(yi) ”和三腳架,進入樓內(nei) 開始安裝,安裝完畢開始測繪。頓時,類似電影《遺忘星球》上小機器人掃描洞穴的一幕出現了:一道環狀激光束從(cong) 機器內(nei) 射出,綠色光點迅速閃爍移動,短短兩(liang) 三分鍾工夫,便將一個(ge) 房間掃描完畢。王文江告訴渤海早報記者:“這台機器發射脈衝(chong) 激光,通過計算反射回來的時間差進行測量定位,每分鍾能掃描5萬(wan) 個(ge) 點。掃描完成後,通過拚接‘點雲(yun) ’,即可在電腦上形成一個(ge) 高清晰三維建築模型。依據該模型,即使該建築被毀,也可以原樣複建。不僅(jin) 如此,這台價(jia) 值150萬(wan) 元的儀(yi) 器能‘看清’25米外2毫米的範圍,對於(yu) 建築細節的變化‘一覽無餘(yu) ’。例如,對於(yu) 中式建築的雕花等小件也能夠完美記錄,輸入相關(guan) 數據後,可在3D打印機上進行複製。此外,這種測量還能夠監測風貌建築牆體(ti) 有無傾(qing) 斜等情況,為(wei) ‘危改’提供依據”。另外,據王文江介紹,正在做的曆史風貌建築麵積約三千平方米,預計一周內(nei) 可以掃描完畢。
據天津市測繪院測繪三院張誌全總工程師講,《天津曆史風貌建築三維激光掃描測繪項目》包括57座風貌建築,主要分布在和平區五大道、勸業(ye) 場、解放北路等區域,還包括獨樂(le) 寺、石家大院、文廟等。通過對這些曆史風貌建築進行實體(ti) 掃描,建立高精度三維建築模型,為(wei) 展示、修繕、科研提供翔實和永久性檔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