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為(wei) 了打破高功率激光器長期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受製於(yu) 國外壟斷的局麵,武漢團結激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海斌和副董事長張熹微帶隊,與(yu) 北美普瑞瑪公司進行了一次艱難的談判。最終達成協議,由團結激光與(yu) 北美普瑞瑪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武漢光穀科威晶激光技術有限公司。寄望於(yu) 能引進、消化、吸收北美普瑞瑪的激光器製造技術,在此基礎上再創新,從(cong) 而自主創造出高功率激光器的民族產(chan) 品。
公司成立不久,張熹微便遇到了兩(liang) 個(ge) 難題:一是公司的產(chan) 品銷量始終提不上去;二是新產(chan) 品市場開拓。“當時,我們(men) 的產(chan) 品在技術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還沒完成,采購渠道仍受到外方的製約,管理不規範,製造成本太高,缺乏競爭(zheng) 力。” 張熹微分析。
2007年,該公司隻賣出去6台激光器,而且沒有生產(chan) 能力,產(chan) 品配件由北美普瑞瑪公司生產(chan) ,在國內(nei) 組裝後交付客戶。張熹微現今還記得當時公司麵臨(lin) 的困境:“每顆螺絲(si) 都從(cong) 北美進口,高成本可想而知,根本就沒有競爭(zheng) 力,而且公司麵臨(lin) 極大的資金壓力。”
麵對糟糕的業(ye) 績,外資方並沒有太多耐心,提出撤資要求,希望盡可能地收回投資。
狠抓產(chan) 品質量 提升生產(chan) 力
要做世界一流的激光器,首先要解決(jue) 企業(ye) 的生存問題。從(cong) 2008年開始,該公司調整營銷思路:采購渠道上,由完全依賴國外,到完全獨立,直接跟國外的供貨方對話;原材料上,從(cong) 全部進口到部分進口,從(cong) 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當年底,其激光器銷量達到了30台,度過了生存危機。
此外,張熹微開始從(cong) 管理製度上入手,重新完成了管理班子的搭建和員工隊伍的建設,花了3個(ge) 多月的時間進行人才篩選,全麵打造好公司整體(ti) 框架。
張熹微自始至終都在狠抓產(chan) 品質量。一台激光器零部件幾千個(ge) ,一個(ge) 產(chan) 品有好幾百個(ge) 密封點,必須實行標準化,一個(ge) 零部件不合格都將造成組裝好的機器重新拆卸再檢查,費時費力。
張熹微表示,為(wei) 了在國內(nei) 尋找長期的零配件供應商,公司不惜成本抬高供貨門檻,從(cong) 包裝、質量、工藝各個(ge) 方麵製定了一套嚴(yan) 格的供貨標準,“挑選供貨商時,十家不行二十家,一輪不行兩(liang) 輪”。
最開始,一些國內(nei) 零配件生產(chan) 商提供的產(chan) 品甚至連油汙都沒洗幹淨,有些零配件直接用鐵絲(si) 串在一起,對零配件造成磨損。他堅決(jue) 退換了所有不合要求的零配件,直到供應商提供符合高標準的零配件。
零配件達到高標準後,內(nei) 部組裝時,幾千個(ge) 零配件嚴(yan) 絲(si) 合縫,組裝後能滿足一次檢修通過發貨的要求,生產(chan) 能力大大提高。打破大功率激光器的國際壟斷
張熹微經常對員工講,隻有“專(zhuan) 注”,才能“專(zhuan) 業(ye) ”;隻有“專(zhuan) 業(ye) ”,才能“出眾(zhong) ”;隻有“出眾(zhong) ”,才能“流行”。
“隻有專(zhuan) 注才能做到完美。有不少同行勸我們(men) 做係統,因為(wei) 利潤高,但我們(men) 從(cong) 來不和係統商搶市場。”張熹微說,為(wei) 了服務好客戶,公司在客戶集中的地區設立辦事處,確保機器出現故障後24小時內(nei) 完成檢修。而國外的激光器出現故障後,等到國外公司派出的檢修人員到達國內(nei) 、進行檢修、更換零配件,往往要花很長時間,檢修期間機器無法使用,企業(ye) 每月損失數十萬(wan) 。
走上正軌後,科威晶實現了從(cong) 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的目標。2008年,激光器的銷量達到了30台;2009年銷量達到62台;2010年,銷量達121台;2012年,銷量已達285台,成為(wei) 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高端大功率工業(ye) 激光器專(zhuan) 業(ye) 生產(chan) 基地。
近幾年的武漢光博會(hui) 上,該公司陸續推出6KW、8KW和10KW係列產(chan) 品,受到國內(nei) 外關(guan) 注。
“10KW係列激光產(chan) 品問世,基本上覆蓋了所有加工行業(ye) 的激光應用,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張熹微介紹,激光器是激光加工產(chan) 業(ye) 鏈上遊的核心產(chan) 品,對下遊激光加工製造裝備及應用起決(jue) 定性作用,地位類似於(yu) 汽車的發動機。長期以來,國內(nei) 大量高端激光焊接、切割設備配置的大功率激光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其中80%以上被德國、美國兩(liang) 國的4個(ge) 廠家壟斷。這一窘境現已被科威晶公司打破。
瞄準海外市場再發力
近幾年,國內(nei) 關(guan) 於(yu) 工業(ye) CO2激光器的國家項目幾乎都被科威晶拿下,同時,該公司也是國家行業(ye) 標準製定的參與(yu) 者。
時下,張熹微希望公司能憑借過硬的質量,突破海外市場。
“國外的激光器起步比我們(men) 早,但是我們(men) 很快就做到了世界一流,且產(chan) 品比絕大多數進口產(chan) 品質量更好。”2010年,一家大型企業(ye) 采購激光設備時,並不太信任國產(chan) 品牌,在與(yu) 國外進口激光器的選擇中,選擇了10餘(yu) 台更貴的國外進口設備。使用過程中,這10多台進口激光器的電源全部出現故障,機器全部停工,企業(ye) 隻好再找到科威晶,張熹微派人帶著自行研製的電源配件,當天趕到企業(ye) 將激光器修好,企業(ye) 恢複生產(chan) ,公司負責人感慨“當初真該選擇科威晶”。就在部分國內(nei) 企業(ye) 還崇尚洋品牌時,國外知名企業(ye) 主動找上門。目前世界上市場占有量最大的鈑金設備專(zhuan) 業(ye) 製造商日本AMADA公司、全球知名的機床生產(chan) 製造商日本MAZAK公司都主動聯係,並到該公司進行實地考察,對產(chan) 品質量要求苛刻的日本廠家,希望能長期配套裝備該公司生產(chan) 的激光器。
這些國際合作,為(wei) 科威晶公司實施“走出去”的國際化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回首創業(ye) 之路,我對得起當初的承諾,打破國外產(chan) 品壟斷,成為(wei) 國內(nei) 激光器行業(ye) 領頭羊,公司去年交稅過千萬(wan) 。”張熹微更大的“野心”是,讓科威晶成為(wei) 全球三甲的激光器企業(ye) ,真正成為(wei) 世界一流的激光器企業(ye) 。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