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地球上罕有的至今未被開發的潔淨大陸,蘊藏著無數科學之謎。今年2月8日,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的冰蓋上,一組紅色的風車葉隨風轉動,帶動一乘奇特的小車,在茫茫雪地裏留下兩(liang) 行清晰的轍印。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風能機器人——“極地漫遊者”,就此“邁”出了第一步。
在前不久舉(ju) 行的2013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hui) 上,“極地科考機器人裝備”課題負責人秦為(wei) 稼用視頻生動地展示了我國研發的首台風能驅動機器人在南極大陸試驗的場景。南極科考機器人從(cong) 雛形到試驗,已經曆了七八個(ge) 春秋。秦為(wei) 稼表示,我們(men) 將機器人定位於(yu) 探測南極冰架這一命題,未來的突破將使全世界為(wei) 之振奮。
特殊環境催生極地科考機器人
南極地區環境惡劣,東(dong) 南極埃默裏冰架南北長達500公裏,麵積近6萬(wan) 平方公裏。地表有冰裂隙,氣候條件極端惡劣,給科學考察帶來極大風險。因此,引入高技術裝備,為(wei) 更深層的極地科考尋找新的突破點,已成為(wei) 迫切需求。機器人作為(wei) 延伸科考能力的探測儀(yi) 器,可具備漫遊、觀測、采樣、分析等功能,對大範圍、深層次極地探測具有重要意義(yi) 。
秦為(wei) 稼告訴記者,當初提出南極科考機器人概念的並不是極地專(zhuan) 家,而是機器人專(zhuan) 家。“對於(yu) 他們(men) 的設想,我們(men) 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起初對於(yu) 南極科考機器人的功能和用途並不清晰。”
自2007年開始,由科技部主導的“極地科考機器人裝備”課題啟動,這也是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主題項目“特殊服役環境下作業(ye) 機器人關(guan) 鍵技術”的課題之一,旨在針對南北極科考實際需求的多樣性,突破極地機器人在極區惡劣環境下所必需的關(guan) 鍵技術,結合高技術載荷的研製與(yu) 集成,實現低空固定翼、超低空旋翼、長航程冰蓋漫遊3種類型機器人從(cong) 實驗樣機到實用裝備的跨越。同時,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及仿生水下機構技術,研製新型極地科考機器人樣機,最終應用於(yu) 我國在南極的觀測和研究。
過去五六年裏,極地科學家和機器人專(zhuan) 家一直攜手合作。“專(zhuan) 家們(men) 將機器人的使命和目標定位在類似冰架觀測這種重大科學命題上。”秦為(wei) 稼說:“冰架作為(wei) 冰蓋和海洋的交匯區,是冰蓋與(yu) 海洋共同作用的產(chan) 物。冰架失去平衡,會(hui) 對冰蓋和海洋產(chan) 生重要影響,因而是南極氣候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冰架,無論是從(cong) 冰凍圈視角,還是海洋學視角,都是前沿熱點。但冰架到處都是冰裂縫,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人很難在上麵大範圍自由活動,而這正是機器人的用武之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