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中科技大學校園東(dong) 部的啟明學院,活躍著一個(ge) 特殊的團隊。在這個(ge) 叫“Dian”(點)的團隊裏,學生除了是學生,還可以是一個(ge) 獨立項目的領袖,或者一家公司的創始人。
這種模式,讓不少有想法、有專(zhuan) 業(ye) 本領,又“不安分”的大學生深深著迷,走上創業(ye) 之路,比如該校電信係研究生錢建安以及後來成為(wei) 他妻子的隊友張瑛。
“鑽孔電視”的微創新精神
這個(ge) 5月,對33歲的武漢迅測科技創始人錢建安來說意義(yi) 非凡。
曆時一年多研發,他推出的新一代“鑽孔電視”剛走出實驗室轉化,便拿到了5台訂單,月底交付。雖然總額不到100萬(wan) 元,但這對一個(ge) 新公司和Dian團隊的創業(ye) 大學生而言,非常振奮人心。
“鑽孔電視”是用在水利勘探、重大工程樁基檢測等領域的高科技設備,外形看上去像支火炬。錢建安介紹,“電視”頂部的玻璃罩裏裝有攝像頭,可深入地下或水下1000米拍攝地質環境,並回傳(chuan) 數據信息。“我們(men) 剛做完一單地下850米的探測,幫一個(ge) 客戶找礦”,他說,更多時候,探測深度都在地下100米至300米,例如給水電站或大壩選址。
盡管鑽孔電視是個(ge) 老產(chan) 品,並非首創,但錢建安對這一技術進行了一係列微創新,以提升用戶體(ti) 驗。“就像手機並不是蘋果發明的,蘋果卻將它的創新體(ti) 驗做到了極致”,他說,過去,鑽孔電視的精度不足100萬(wan) 像素,現在他把它提升到500萬(wan) 像素,岩層肌理一目了然,還實現了高清光纖傳(chuan) 輸,操作者隻需要拿個(ge) ipads,就能洞悉地下世界。這種高速智能放大的方法,目前已在申請發明專(zhuan) 利。
武漢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光表示,比起萬(wan) 眾(zhong) 矚目的重大創新,小創新和微創新往往更需要鼓勵,它們(men) 很可能在未來星火燎原。
研發遇阻促成“光電良緣”
錢建安的創業(ye) 軌跡,受益於(yu) 2006年的一次特殊任務。
某天,中科院岩土所智能儀(yi) 器室的專(zhuan) 家帶著一台樁基聲波檢測儀(yi) ,找到華中科大電信係前副主任、Dian團隊創始人劉玉訴苦。聲波檢測常被用於(yu) 高鐵高架、橋梁等大型地下樁基的質檢探傷(shang) ,由於(yu) 當時的檢測儀(yi) 功能單一,收發信號無法在一台設備上同時進行,檢測進度極慢。困擾不已的岩土專(zhuan) 家提出,能否研發一個(ge) 新的聲波檢測儀(yi) ,既能發信號又能收信號?
劉玉迅速找來計算機、電信、電子等專(zhuan) 業(ye) 的七八個(ge) 學生,組建跨學科團隊,並將牽頭重任大膽交給了還在電信係讀研二的錢建安。
一年後,小樣出爐。然而,巨大的欣喜很快被一記悶棍敲醒——設備是出來了,但隻能在低頻狀態下工作,多通道之間的數據根本處理不過來,一個(ge) 深100米的樁基,探測每往上拉20米,就不得不停下來等數據。要一氣嗬成,必須攻克高頻電路。
怎麽(me) 辦?
就在錢建安一籌莫展時,隔壁激光標記項目組長張瑛讓他眼前一亮。激光標記對速度、精度要求極高,擅長的正是高頻處理,何不聯手一試?
此後幾個(ge) 月,錢建安和張瑛玩命似地泡在實驗室裏,經常熬到淩晨一兩(liang) 點甚至通宵達旦。一個(ge) 擅光,一個(ge) 擅電,在無數次的爭(zheng) 論、扶持與(yu) 鼓勁中,關(guan) 卡最終被拿下,中科院岩土所甚至為(wei) 了轉化這一成果,專(zhuan) 門成立中岩科技公司。
這場硬仗,也讓兩(liang) 個(ge) 年輕人從(cong) 學術搭檔結成了光電良緣,一度傳(chuan) 為(wei) 校園佳話。
雙雙辭職下海並肩創業(ye)
2007年,畢業(ye) 後的錢建安和張瑛,和許多同齡人一樣飛向了上海,供職於(yu) 光電子領軍(jun) 企業(ye) 中興(xing) 通訊。
然而,失去核心研發人員支撐的新技術,轉化得不太順利。很快,中岩科技的老總連夜趕到上海,希望追回錢建安這位技術骨幹。錢建安毅然離滬返漢,擔任中岩科技技術負責人,一同返回的張瑛則去了郵科院。
2008年,我國高鐵迎來建設高峰,可同時收發信號的聲波檢測儀(yi) ,每天可檢測80根地下樁基,效率是老式設備的10倍。“設備賣瘋了”,錢建安說,那年銷售額突破了3000萬(wan) 元,次年達4000萬(wan) 元,近年一直維持在這個(ge) 水平。
但,這種成就感始終無法替代內(nei) 心的另一股力量——創業(ye) 。
他開始在市場上尋找新的機會(hui) 。前年,迅測科技成立,他說服妻子張瑛辭去工作,回到華中科大校園,和他並肩創業(ye) 。“這是我在大學時代種下的夢想”,錢建安說,它不僅(jin) 屬於(yu) 我,也屬於(yu) 每一個(ge) 在創業(ye) 路上踉蹌前行的大學生。
啟明學院副院長、Dian團隊創始人劉玉介紹,該院有19個(ge) 示範性創新團隊,Dian團隊為(wei) 其中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以真實項目為(wei) 牽引,與(yu) 企業(ye) 密切合作,跟市場聯係十分緊密,近兩(liang) 年成立的公司或工作室有24個(ge) 。“錢建安當初並沒有想過要創業(ye) ”,她說,正是通過Dian團隊這個(ge) 平台,才有契機幫企業(ye) 解決(jue) 十幾年的技術難題,折桂2007年飛利浦全國挑戰杯特等獎,把作品變成了產(chan) 品,又在做產(chan) 品過程中積累了經驗,走上創業(ye) 之路,乃至收獲了愛情。
12年來,Dian團隊已儲(chu) 備500多人的學子創業(ye) 資源庫,以老帶新,抱團創業(ye) 。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