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首富李嘉誠5月20日飛抵江城武漢,出席長江國際商會(hui) 成立大會(hui) 並擔任名譽會(hui) 長。
“我對湖北、對武漢有一分很特殊的文化感情。”現年86歲的李嘉誠,近年很少現身公共場合,他的武漢之行被認為(wei) 是用行動擊破撤資傳(chuan) 言,或將投資布局轉向長江經濟帶。
當天,美國泛亞(ya) 公司董事長方李邦琴、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及50多家跨國公司、全美華人金融協會(hui) 等國際著名商會(hui) 社團考察武漢。
當長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自古依江而興(xing) 的長江中遊節點城市武漢,正力圖搶抓機遇乘勢複興(xing) 。2014年一季度,武漢GDP比上年同期增長9.2%,增幅同比提高0.2個(ge) 百分點,是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唯一實現增幅正增長的城市。“這0.2個(ge) 百分點應該是一個(ge) 拐點性、標誌性的數據。”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wei) ,中西部經濟崛起及大武漢複興(xing) 已經開始發力。
而李嘉誠的到訪,無疑又為(wei) 這座中部要塞的未來增添了更多想象空間。
布局武漢10年
5月20日上午9時許,一架來自香港的專(zhuan) 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走出艙門的李嘉誠微笑著接過了鮮花。隨後,他在與(yu) 湖北省委書(shu) 記李鴻忠會(hui) 麵時,對沿途所見武漢的變化之大、發展之快連連表示感歎。
這並不是李嘉誠與(yu) 李鴻忠的首次會(hui) 麵。李嘉誠在武漢的投資,也可追溯到10年前。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當年5月,屈臣氏集團在武漢開設了第一家商店。屈臣氏集團是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下稱“和記黃埔”)的全資子公司。
2004年6月21日下午,武漢市官員一行在香港首次與(yu) 李嘉誠晤談。“哪裏麻煩少,我們(men) 就願意到哪裏投資。”李嘉誠表示投資武漢還剛剛開始,長江集團習(xi) 慣於(yu) 在一個(ge) 地方投了項目,其他與(yu) 之相關(guan) 的項目可能緊隨其後,希望得到武漢市政府更多支持,使長江集團物流、酒店、藥品與(yu) 醫藥化工等業(ye) 務領域,也能盡快到武漢拓展。時任武漢市長李憲生當即表示希望長江在武漢的投資能夠在內(nei) 地後來居上,李嘉誠回應說:“這絕對有可能。”
這次會(hui) 見之後,李嘉誠旗下長江實業(ye) 與(yu) 和記黃埔聯合,在3年間分兩(liang) 次拍得武漢3幅土地。
2008年5月,李嘉誠到訪武漢。彼時,湖北正著手整合長江岸線資源,籌劃建設武漢新港,希望李嘉誠旗下公司能夠進一步擴大投資拓寬發展領域,參與(yu) 港口建設。當年,雙方就投資湖北省港口、物流產(chan) 業(ye) 的有關(guan) 事宜進行了會(hui) 談,由李嘉誠旗下和黃港口公司與(yu) 相關(guan) 政府部門深入探討開發模式。
2009年7月,湖北省相關(guan) 官員曾向媒體(ti) 證實,李嘉誠十分看好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對長江經濟帶產(chan) 業(ye) 開發,如武漢新港、物流建設等有濃厚興(xing) 趣,已派企業(ye) 高管到湖北沿江地區進行細致考察,對有關(guan) 項目進行了深入論證。一年間,李嘉誠與(yu) 湖北省高層就有過3次直接溝通。
雖然港口投資尚無明確信息,但在不斷拋售內(nei) 地物業(ye) 的2013年,李嘉誠卻在武漢推出了當地最高價(jia) 樓盤“世紀江尚中心”。
精心布局武漢10年之際,長江經濟帶建設已經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湖北省也已正式布局武漢中遊長江航運中心建設。李嘉誠也接受邀約擔任長江國際商會(hui) 名譽會(hui) 長。
5月20日下午,李嘉誠低調出現在活動現場。他從(cong) 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手中,接過名譽會(hui) 長的授牌,又與(yu) 湖北省領導等一道,為(wei) 長江國際商會(hui) 成立剪彩。見證了簡短的簽約儀(yi) 式過後,李嘉誠離開會(hui) 場,公開露麵不足1小時。
“光穀”借勢謀變
盡管撤資論爭(zheng) 尚未平息,但在5月20日這天,卻有兩(liang) 個(ge) 與(yu) 李嘉誠有關(guan) 的活動在內(nei) 地展開。除了其本人從(cong) 上午9時抵漢,到下午5時飛離,總共駐留8個(ge) 小時之外,另有一場與(yu) 之有關(guan) 的活動在北京同步進行——2014科技創新日。
當天,李嘉誠基金會(hui) 在2014科技創新日係列活動中展示了7個(ge) 高科技項目,分別是人造雞蛋、折疊LED燈、大數據篩查癌症、非轉基因育種技術、廢水生物處理產(chan) 品、生物可降解食品包裝以及客觀評估個(ge) 人信譽係統。
事實上,在科教資源豐(feng) 富、高新企業(ye) 聚集的武漢,如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推產(chan) 業(ye) 轉型,亦是當地主政者麵臨(lin) 的重要課題。2008年,湖北省在全國率先出台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4個(ge) 70%”政策,今年初又出台對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製進行大幅度改革的10條新規,通過授予高校、院所研發團隊研發成果的使用權、經營權和處置權,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激活湖北科教人才資源優(you) 勢。
相比中部其他省市,武漢顯然具有較為(wei) 突出的科技輻射力優(you) 勢。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起步於(yu) 1984年謀劃籌建的東(dong) 湖智力密集經濟小區,如今這裏已是中國創新技術最為(wei) 密集的區域之一,具有多項全國“之最”,如國內(nei) 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產(chan) 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最大的激光產(chan) 業(ye) 基地、最大的地球空間信息產(chan) 業(ye) 基地,等等。作為(wei) 繼北京中關(guan) 村之後的第二個(ge)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被譽為(wei) “中國光穀”。
李鴻忠曾對“光穀”如此解讀:“光”是指內(nei) 容,指產(chan) 業(ye) ;“穀”是指環境,指改革創新的體(ti) 製機製。2014年一季度,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平均每個(ge) 工作日誕生26家企業(ye) (經營實體(ti) ),而2013年這一數據為(wei) 15家。
近兩(liang) 年,武漢憑借人才和政策優(you) 勢,吸引了一大批國內(nei) 外科技企業(ye) 進駐。如聯想投資50億(yi) 元在光穀建立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產(chan) 業(ye) 基地,而TCL計劃投入150億(yi) 元在光穀興(xing) 建基地,生產(chan) 移動終端中價(jia) 值最高的部件顯示麵板。
借鑒矽穀等地科技與(yu) 金融結合的經驗,光穀還致力於(yu) 集聚科技支行、風險投資等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引導金融機構開展股權質押、知識產(chan) 權質押、信用貸款等創新性融資,打造成為(wei) 國內(nei) 科技支行最密集、創新型融資額度最大的資本特區。《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在武漢上報給國務院的金融改革創新方案中,科技金融與(yu) 航運物流金融、民間金融、綠色金融一道作為(wei) 改革創新的重點,試圖將武漢打造為(wei) 中部地區和長江中遊的金融中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