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在西安召開的“先進製造技術”國際會(hui) 議上首次提出了“再製造”概念。在之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再製造產(chan) 業(ye) 也取得了巨大進步。
近日,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分會(hui) 秘書(shu) 長謝建軍(jun) 就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相關(guan) 問題接受了《中國汽車報》的采訪。
對於(yu) 當前我國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的發展情況,他持客觀態度。“我國汽車零部件再製造起步較晚,從(cong) 事再製造的企業(ye) 從(cong) 起初的1家上升到目前的百餘(yu) 家,產(chan) 值從(cong) 2005年的不足0.5億(yi) 元上升到目前的80億(yi) 元,從(cong) 業(ye) 人員也從(cong) 不足千人上升到目前的5萬(wan) 餘(yu) 人,產(chan) 業(ye) 規模和產(chan) 值都取得顯著增長。”
他表示,再製造作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例如,再製造產(chan) 品並未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同;再製造產(chan) 品的舊件來源及銷售渠道不夠暢通;再製造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產(chan) 品質量良莠不齊;報廢汽車回收管理等相關(guan) 法規亟待修訂,有關(guan) 管理製度亟須健全,技術標準還不完善;缺乏政策鼓勵等等。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再製造產(chan) 業(ye) 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曆史,再製造業(ye) 的範圍已經涵蓋發動機及其附件、傳(chuan) 動係、製動係等零部件,並已在技術、加工、銷售等方麵形成了一套完整體(ti) 係,汽車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基本上達到80%以上。我國汽車零部件再製造起步較晚,汽車維修行業(ye) 一直沿用傳(chuan) 統的修理方式。謝建軍(jun) 表示,雖然我國汽車零部件再製造起步較晚,存在諸多問題,但是與(yu) 歐美等國換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的再製造技術相比,中國再製造主要是基於(yu) 激光表麵工程、納米表麵工程和自動化表麵工程等高尖端技術,在與(yu) 現代化軍(jun) 事技術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再製造工藝,再製造技術總體(ti) 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對於(yu) 汽車零部件的未來發展態勢,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wei) ,在未來,對於(yu) “三包”期限製、進出口限製、五大總成報廢限製、稅收限製等政策阻礙都將有所緩解。同時,再製造關(guan) 鍵技術與(yu) 裝備也將有較大程度的突破,各企業(ye) 將呈集聚式發展。我國再製造領域的技術儲(chu) 備雖已較為(wei) 成熟,但產(chan) 業(ye) 發展還需要從(cong) 以下幾個(ge) 問題入手:
一是,應當盡快建立規範暢通的逆向物流體(ti) 係標準。由於(yu) 舊產(chan) 品回收渠道不規範、不暢通,大量舊產(chan) 品被當做廢品直接處理,很難保障足夠的舊產(chan) 品重新回到再製造企業(ye) ,導致企業(ye) 的再製造生產(chan) 線經常處於(yu) “閑置”或“半閑置”狀態。
二是,強化再製造產(chan) 業(ye) 鏈意識。在“以舊換再”的總體(ti) 框架下,企業(ye) 必須建立良好的產(chan) 品追溯跟蹤體(ti) 係,對產(chan) 品的使用情況、壽命周期和退出時間進行摸底。結合逆向物流體(ti) 係,與(yu) 客戶保持產(chan) 品替換關(guan) 係。
三是,再製造企業(ye) 要“抱團”前進。我們(men) 的產(chan) 業(ye) 處於(yu) 起步階段,需要各個(ge) 再製造企業(ye) 相互交流扶持,共謀發展。產(chan) 業(ye) 集聚,“抱團”式發展才能攻克產(chan) 業(ye) 難題,造出優(you) 良產(chan) 品,進而才能將之推廣並做強做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