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產業老是鼓搗一些新詞折磨我們,拜它所賜,現在我們知道無人駕駛汽車“馬上就要來了”。一些製造商預測,自動駕駛汽車將會進入商用市場,最早的時間是2021年。不過新技術到來時價格很高,一段時間內大多數普通人無法享受。
激光雷達(LIDAR)貴得離譜,所謂激光雷達就是一套成像係統,它可以讓無人駕駛汽車軟件看清路麵狀況。高端係統可能逼近10萬美元,低端不到1萬美元。新興技術從來都是不便宜的,不過從曆史看,製造商往往能找到辦法以更低的成本生產組件。然而無人駕駛汽車留給它們的時間太短,也就是說製造商如果想推出無人駕駛汽車,要麽接受高昂的成本,要麽推遲生產。
沒錯,汽車製造商可以選擇廉價硬件,將成本降下來,但是不值得冒這樣的風險。為什麽?因為汽車自動駕駛讓製造商背負了巨大的責任,即使是中端激光雷達係統,在安全方麵也跟賭博一樣。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報道,當汽車以高速公路的速度行駛時,低端激光雷達係統根本沒有用。
MIT用兩套Velodyne係統的數據來舉例,一套是HDL-64E,價格8萬美元,一套是Puck,隻要8000美元。HDL-64E用64條激光束為周邊環境繪製圖像,清晰度很高,最遠可以覆蓋120米,Puck隻有16個光點,很快圖像就會失真,最遠覆蓋距離約為100米。如果汽車低速行駛,兩套係統都很好,如果按正常駕駛速度行駛,Puck就不行了。
問題在於,即使是HDL-64E係統,它也隻是剛剛滿足高速公路行駛的最低要求。當車速達到每小時70英裏時,汽車每秒前進31.3米,如果緊急情況發生,汽車需要最長60米的距離才能完全停下。每超出一米,計算機就有更多的時間做決策,距離更遠對汽車來說完全有必要。在理想情況下,汽車使用激光雷達係統隻有提供200米遠的有效圖像,按高速公路速度行駛時才是安全的。
有一種技術可以解決此問題,那就是固態係統,不過固態係統比傳統激光雷達係統成本低很多。Quanergy宣稱它已經製造出250美元的元件,用在所謂的S3汽車上。可惜的是係統的保真度低,隻有當汽車以超低速(每小時10英裏以下)行駛時才有點用,否則一無是處。Velodyne也在開發便宜的固態組件,不過它承諾固態係統還沒有辦法替代360度激光係統。
Luminar公司的CEO奧斯汀·羅素(Austin Russell)解釋說,他們使用的傳感器盡量避開固態硬件,為什麽呢?主要是因為雖然激光係統貴很多,但是它的圖像也很好多,要讓駕駛更安全,圖像越清晰越好。他還說:“關於某個對象如果你隻有幾個點,就算你的機器學習技術再厲害也是白搭,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什麽。如果隻能看到30米遠的東西,當汽車以高速公路的速度行駛時,也就是一秒的距離。”
牛津大學無人駕駛項目主管格雷米·史密斯(Graeme Smith)認為,激光雷達產業可能會在數據質量與價格上尋求平衡,這種平衡會造成分化,使得高速無人駕駛汽車開上公路的時間存在差異。他說:“與高速無人駕駛汽車相比,低速版價格下降的速度可能更快。如果你希望激光可以覆蓋250米以上的範圍,就要用更好的激光。如果隻是在低速環境中行駛,可以隻覆蓋15米的範圍,這樣就能使用更便宜的傳感器。”
盡管如此,為汽車安裝低質量激光雷達仍然會增加成本。產業研究人員、汽車製造商認為,無人駕駛硬件會讓汽車的最終價格增加8000-10000美元,但是實際費用可能更高。當你將現有測試平台中的所有硬件加進去,最終價格簡直就是天文數字。特斯拉說,它要讓雷達係統降到8000美元,看起來很美,但是它還要安裝幾千美元的計算機設備、攝像頭、慣性測量單元(當GPS無法使用時可以派上用場)。許多人擔心,特斯拉雷達繪製的圖像不夠清晰。
另外,企業如果使用高清激光雷達係統,在霧天還是要轉用雷達,或者關閉係統。最近接受Axioses采訪時Luminar公司的羅素說,製造商如果想零售無人駕駛汽車,必須竭盡全力確保安全,還要將“關鍵故障率”降下來,確保圖像極為清晰。羅素稱,無人駕駛產業過於強調降低成本,現在開發者需要專心增強技術的安全讓,讓它牢不可破。
羅素認為,要讓技術變得完美成本可能介於30-40萬美元,這個價格車隊所有者願意支付,因為駕乘分享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