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汽車製造

為自動駕駛安全保駕護航,雷達、激光雷達和慣性單元是關鍵技術鐵三角

Nick 來源:EDN電子設計技術2018-05-25 我要評論(0 )   

雷達、激光雷達和高性能IMU不斷演進,這些變革性技術將是未來高級安全與(yu) 自動駕駛應用快速推進的強大基礎。

雷達、激光雷達和高性能IMU不斷演進,這些變革性技術將是未來高級安全與(yu) 自動駕駛應用快速推進的強大基礎。

最近自動駕駛汽車的話題再次燃爆。不過,與(yu) 過往自動駕駛讓世界充滿憧憬的“正能量”新聞相比,最近的報道更多的滿滿“負能量”的負麵新聞,從(cong) 特斯拉的幾次交通事故到Uber撞死人事件,一時間各種聲音充斥。 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以及英特爾子公司mobilesye公司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Amon Shashua教授的文章對這些事故給出了中肯的專(zhuan) 業(ye) 觀點,認為(wei) 這場悲劇使人們(men) 真的應該思考一下傳(chuan) 感和決(jue) 策對於(yu) 安全的意義(yi) ,將解讀傳(chuan) 感器信息稱為(wei) 當前高級駕駛輔助係統(ADAS)的核心,以及未來全自動駕駛汽車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我們(men) 當前麵臨(lin) 的一大挑戰。

擴展感知能力,超越人眼所及

想象您在開車時一輛迎麵而來的汽車不知不覺進入了您的車道,與(yu) 此同時有一個(ge) 人在人行道上遛狗。您會(hui) 刹車以期將碰撞降至最低程度?還是猛打方向盤,撞上行人和狗?抑或猛然轉向另一車道,撞上迎麵而來的車流?無論如何選擇,也不大可能逃過一劫而不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傷(shang) 害。即使有能力在一瞬間作出三項決(jue) 策,對我們(men) 所有人來說,這仍會(hui) 變成一個(ge) 沒有贏家的困境,除非我們(men) 能避免其發生。這正是自動駕駛的主要目標之一:車輛中的傳(chuan) 感器、通信能力、執行器和人工智能(AI)協同工作,收集並分析信息,從(cong) 而比最好的人類司機更快、更及時地做出決(jue) 策。

我們(men) 在開車時獲得的大部分信息來自於(yu) 眼睛。這會(hui) 受到很多因素的限製和影響,例如天氣、距離和幹擾。因此,我們(men) 在開車時作出的很多決(jue) 策都是反應性的。自動駕駛車輛有望實現預測性駕駛。為(wei) 此,車輛必須具備遠超我們(men) 人類的檢測感知能力,我們(men) 需要檢測自動駕駛車輛外部環境的三種關(guan) 鍵技術:雷達、激光雷達和高性能IMU。

ADI-F1-20180525

微波雷達

雷達目前大量用在高級駕駛員輔助係統中,例如碰撞預警和緩衝(chong) 刹車、盲點檢測、車道變換輔助等,然而高性能雷達技術對傳(chuan) 統的微波信號鏈技術能力有極高的要求。有意思的是,根據ADI官方數據,新近生產(chan) 的全部雷達模塊中大約50%含有ADI公司技術。這家在四年前將微波射頻領頭羊公司訊泰(Hittite)成功納入囊中的模擬半導體(ti) 技術巨頭,在汽車雷達領域有15年的記錄,現正在開發打造創新的以“Drive360”命名的雷達技術平台,以提供最高水平的性能和距離分辨率。除了成熟的24GHz微波雷達技術,還支持76 GHz至81 GHz的完整頻段,使其長期可用。

Drive360雷達圍繞28nm CMOS技術構建,這是目前ADI在業(ye) 界率先強調的工藝技術節點,據稱這使雷達平台能提供最高程度的數字信號處理集成靈活性,同時ADI豐(feng) 富的RF IP支持實現高度差異化的波形和算法。按ADI公開的資料表示,采用Drive360雷達的產(chan) 品將能可靠地檢測形狀更小、移動速度更快、距離更遠的物體(ti) (如摩托車、行人、動物等),以在關(guan) 鍵時刻避免傷(shang) 亡。

ADI-F2-20180525

雷達、激光雷達和IMU組成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的“鐵三角”

激光雷達

雷達在未來的全天候自動駕駛應用中居於(yu) 支配地位,但它隻是瞬間決(jue) 策解決(jue) 方案的一部分。還需要其他傳(chuan) 感器,例如攝像頭和激光雷達(LIDAR,激光探測與(yu) 測距)。與(yu) 成熟的微波雷達技術相比,雷達所占成本隻是激光雷達當前的成本很小一部分。

業(ye) 界公認的最先成熟將激光雷達應用在汽車上的是美國Velodyne公司,其第一台激光雷達直徑達到30英寸、重量接近100磅。2007年其開發的激光雷達係統收費還高達8萬(wan) 美元。2010年穀歌推出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的“車頂花盆”據稱采用了Velodyne 生產(chan) 的64線激光雷達傳(chuan) 感器,成本約為(wei) 7.5萬(wan) 美元,其成本占到一輛穀歌無人車近一半。

作為(wei) 傳(chuan) 統微波技術的領頭羊,ADI也將激光雷達作為(wei) 其整體(ti) Drive360自主駕駛解決(jue) 方案戰略的關(guan) 鍵支柱。激光雷達利用光脈衝(chong) 將物理世界以高的置信水平實時轉化為(wei) 3D 數字圖像。傳(chuan) 統激光雷達係統(現今主要用於(yu) 測試車輛)非常昂貴。除此之外,它們(men) 外觀很難看,並且由機械組件構成,可能導致係統停機。ADI正在大量投資開發經濟高效的真正非機械激光雷達技術以促進汽車激光雷達係統的主流采用,並讓汽車供應商和 OEM 能夠在客運車輛中部署基於(yu) 激光雷達的ADAS和自主駕駛應用。

激光雷達是一個(ge) 飛速發展的領域,其探測範圍和精度對於(yu) 解決(jue) 一些最困難的ADAS挑戰至關(guan) 重要。ADI公司目前聚焦於(yu) 固態激光雷達設計,據稱其材料與(yu) 計算機顯示器中掃描光線所用的材料相同,將經濟有效的設計消除常規產(chan) 品中的活動部件,克服當前激光雷達係統成本高昂的問題,並提高可靠性。在範圍、分辨率、幀速率和功耗等關(guan) 鍵性能指標方麵,它也將有改善。

慣性測量單元

全球主流的導航采用GPS或者中國發展北鬥衛星定位係統,但這些衛星導航技術也有它本身劣勢,比如信號差、有誤差、更新頻率低等問題,所以僅(jin) 靠GPS無法滿足自動駕駛的定位需求,需要一種更好的設備來彌補GPS的不足。而慣性測量單元(IMU)擁有更高的更新頻率,而且不受信號影響,可以很好與(yu) GPS形成互補。

慣性測量單元,通常由陀螺儀(yi) 、加速劑和算法處理單元組成,通過對加速度和旋轉角度的測量得出自體(ti) 的運動軌跡,在導航中有著很重要的應用價(jia) 值。我們(men) 把傳(chuan) 統的IMU和與(yu) 車身、GPS等信息融合的算法組合在一起的係統稱為(wei) 廣義(yi) 的、針對自動駕駛的IMU。

除了檢測周圍環境之外,自動駕駛車輛還需要能在各種氣候條件下感受路況並做出響應。ADI公司的慣性測量單元將多軸加速度計和陀螺儀(yi) 與(yu) 處理和校準功能集成在單個(ge) 封裝中。IMU連同板載ADAS和衛星定位輸入,提供精確的車輛位置和航向畫麵,同時抑製正常駕駛產(chan) 生的衝(chong) 擊和振動。

目前的GPS有很多時候是精度不夠準確或者無效的,例如在隧道中經常因為(wei) 信號不好無法使用,或者在市中心的高樓裏GPS信號容易被折射反射。這個(ge) 時候IMU就可以增強GPS的導航能力。例如,在車道線識別模塊失效時,利用失效之前感知到的道路信息和IMU對汽車航跡的推演,仍然能夠讓汽車繼續在車道內(nei) 行駛。

此外,GPS更新頻率過低(僅(jin) 有10Hz)不足以提供足夠實時的位置更新,IMU的更新頻率可以達到100Hz或者更高完全能彌補GPS所欠缺的實時性,GPS/IMU組合係統通過高達100Hz頻率的全球定位和慣性更新數據,可以幫助自動駕駛完成定位。通過整合GPS與(yu) IMU,汽車可以實現既準確又足夠實時的位置更新。

未來展望

就像雷達、激光雷達和高性能IMU可以擴展自動駕駛車輛的檢測能力,使其超越人眼所及一樣,全球汽車半導體(ti) 技術廠商都在探索當今所用這些技術的未來形態。想象一下手機發展的進程您會(hui) 對未來自主駕駛的技術進步感到憧憬,1990年代當新型手機推出時它可能有更好的電池或更薄的外形,其後智能手機降臨(lin) 徹底永久地變革並改善了人類的生活。雷達、激光雷達和高性能IMU的演進,這些變革性技術將是未來高級安全與(yu) 自動駕駛應用快速推進的強大基礎。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