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集團爆發的欠薪風波仍在持續發酵。
10月9日至11日,被漢能拖欠薪資、斷繳公積金社保的數百名離職及在職員工齊聚漢能總部維權討薪。但連續三天的談判結果並不理想,多位離職、在職員工表示,漢能再次開出多張“空頭支票”,漢能係實際控製人、前首富李河君始終未現身談判。
欠薪風波
五年前,《新財富》500富人榜的頭名,是擁有財富870億(yi) 的李河君,2015年,李河君又以近乎翻番的1655億(yi) 的財富值蟬聯“首富”,他的財富大部分來自於(yu) 旗下的漢能集團。
五年的時間,首富的錢悄無聲息的就沒了。
自今年5月以來,漢能集團開始拖欠員工工資,7月開始斷繳員工住房公積金、8月開始斷繳各項社會(hui) 保險。
漢能集團目前的在職員工數為(wei) 7500人左右,絕大多數都受到牽連。矛盾在8月斷繳社保後集中爆發,大量員工赴勞動仲裁和勞動監察部門維權。除工資外,從(cong) 去年開始被拖欠報銷款的職工也大有人在。
《關(guan) 於(yu) 漢能集團欠薪非法斷繳員工社保等問題的上訪信》中稱:2019年3月,漢能集團單方麵,將勞動合同約定的“每月5日發放薪酬”的時間調整到“每月28日”發放薪酬;2019年5月28日,漢能集團並未準時發放薪酬,拖延至5月31日完成最後一筆薪酬發放;2019年6月,漢能集團各分子公司全麵停薪,僅(jin) 少數部門正常發放薪酬。
10月11日,已有討薪員工前往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信訪接待處,遞交了《關(guan) 於(yu) 漢能集團欠薪非法斷繳員工社保等問題》的上訪信。該接待處表示,會(hui) 將此情況向上反映到北京市和國家信訪局。
值得玩味的是,漢能掌門人李河君在今年7月講過一段話:“各個(ge) 事業(ye) 部的CEO們(men) ,各個(ge) 公司的CEO們(men) ,如果全部是向集團伸手要錢,就是一種恥辱!幾十億(yi) 淨資產(chan) 在那,還跟集團要工資!你們(men) 的職責何在?”
在嚴(yan) 厲批評了各事業(ye) 部、各分公司的浪費事例後,李河君又開始為(wei) 部下打氣,“漢能這個(ge) 時期,表麵上是困難的時期,其實是最好的時期。漢能移動能源是3A級平台,至少可以融1000億(yi) 的資金。”
從(cong) 李河君的講話中,我們(men) 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資產(chan) 數千億(yi) 、曾經世界最大的能源企業(ye) 漢能目前已陷入內(nei) 憂外患、四麵楚歌的境地。

漢能集團實控人李河君
“自買(mai) 自賣”被做空
當初有多輝煌,現在就有多落魄。
2019年以來,漢能集團迎來了債(zhai) 務問題的大爆發。根據天眼查信息,由漢能控股集團更名而來的漢能水力發電集團有限公司,被列為(wei) 法院“被執行人”的次數多達59次、法律訴訟167條。李河君本人也已被列入了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漢能旗下的眾(zhong) 多企業(ye) ,尤其是漢能控股旗下水電站公司,今年以來,基本上全部股權都被凍結了。
在2016年,漢能更是退出了其發跡起點且持有“一庫八級”水電項目的金沙江中遊水電開發公司。
其實,縱觀漢能的發展曆程會(hui) 發現,其資金鏈問題早已出現端倪。
這還要從(cong) 2009年說起。當年,漢能投資超過100億(yi) 美元正式進入薄膜太陽能(3.230, 0.00, 0.00%)行業(ye) 。2011年,漢能登陸香港資本市場,並於(yu) 3年後更名為(wei) 漢能薄膜發電。
新興(xing) 薄膜發電產(chan) 業(ye) 在最初對漢能迅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2014年5月,漢能股價(jia) 尚不及2元港幣,而步入2015年,僅(jin) 短短幾個(ge) 月的時間,漢能股價(jia) 迅速飆升至最高點9.07港元,整體(ti) 漲幅接近5倍,市值曾高達到3000億(yi) 港元。
然而,好景不長,同年5月20日,漢能經曆了驚心動魄的20分鍾。當日,漢能薄膜發電遭遇港股市場的做空運動,大約從(cong) 10點一刻開始,漢能薄膜發電麵臨(lin) 洗倉(cang) 式下跌,截至10點40分股票緊急停牌,在這短短的20分鍾,漢能股價(jia) 跌幅近47%,公司市值瞬間蒸發1440億(yi) 港元。
此次股價(jia) 暴跌事件引發香港證監會(hui) 的重點關(guan) 注。2015年7月15日,香港證監會(hui) 勒令停止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買(mai) 賣,並不得複盤。
後來經有關(guan) 部門調查,股價(jia) 暴跌的主因之一,是漢能薄膜與(yu) 母公司漢能控股集團的關(guan) 聯交易,簡單來說就是“自買(mai) 自賣”。
此番經曆,對漢能集團來說無疑是一次重擊。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漢能的成功得益於(yu) 李河君獨到的戰略眼光,“在水電投資大獲成功後殺入太陽能產(chan) 業(ye) ,劍走偏鋒看好薄膜發電,極富創意地推出全太陽能汽車和漢瓦產(chan) 品”,這是華夏能源曾經給出的評價(jia) 。
但漢能的沒落也和李河君對大趨勢的誤判有關(guan) 。漢能曾在全國範圍內(nei) 廣泛布局“移動能源產(chan) 業(ye) 園”項目,在四川綿陽、瀘州,山西太原、大同、孝義(yi) ,遼寧營口,貴州銅仁,湖南邵陽,雲(yun) 南昆明等地落地。
薄膜太陽能產(chan) 業(ye) 已經過了孵化階段,到達高速增長時期,這也是李河君大膽押注的原因,但一個(ge) 產(chan) 業(ye) 落地,從(cong) 研發到真正市場化,大概需要25到35年時間。
2018年5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guan) 於(yu) 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要求,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的建設規模,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要補貼的普通電站建設。
政策的轉變打得漢能措手不及,光伏補貼的叫停,意味著漢能最核心的光伏產(chan) 業(ye) 受到重創,各地的“移動能源產(chan) 業(ye) 園”難以為(wei) 繼。
而漢能薄膜發電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並不強,遭受重創後的2016年淨利潤為(wei) 2.52億(yi) 港元,2017年為(wei) 2.61億(yi) 港元,2018年營收212.5億(yi) 港元,淨利潤51.93億(yi) 港元,同比增長18.9倍,業(ye) 績看似好看,但全年現金流失18.73億(yi) 元,其中經營現金流出6.97億(yi) 元,投資活動現金流出8.12億(yi) 元,籌資活動現金流出3.77億(yi) 元。
而光營口移動能源產(chan) 業(ye) 園的總投資就高達340億(yi) 元,僅(jin) 一個(ge) 產(chan) 業(ye) 園的投資金額就已經超過漢能薄膜發電收益最好一年的全年淨利潤,可見其耗錢之大。因此,漢能不得不采取各種融資手段去彌補現金流的空缺。現在看來,“節流”的方式並沒能止住漢能集團的頹勢。

能不能熬過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漢能集團的危機並不是突然爆發的,度過了520的漢能,如今再次麵臨(lin) 存亡危機,在現金流缺口不斷擴大、負債(zhai) 累累、行業(ye) 寒冬三座大山壓製下,漢能集團能否起死回生,將麵臨(lin) 很多考驗。
其實,除了漢能集團,其他光伏企業(ye) 也麵臨(lin) 挑戰。
由於(yu) 前幾年市場供不應求,使得部分企業(ye) 加大擴產(chan) ,加上部分落後產(chan) 能未能有效退出,兩(liang) 種因素疊加,在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光伏行業(ye) 將麵臨(lin) 關(guan) 鍵轉折點。
從(cong) 企業(ye) 角度看,光伏企業(ye) 的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快,企業(ye) 排位變動比較大。光伏製造業(ye) 中大多是民營企業(ye) ,雖然現在國有企業(ye) 在大舉(ju) 進入,但是從(cong) 傳(chuan) 統存量來看,還是民營企業(ye) 開發量較多。光伏行業(ye) 內(nei) 技術更新迭代快,行業(ye) 內(nei) 一、二梯隊陣容排位較容易發生變化。
真正具有技術研發實力及底蘊的公司隻是短期內(nei) 受影響,從(cong) 長期來看優(you) 秀的龍頭企業(ye) 將憑借技術和成本優(you) 勢逆勢向上,搶占製高點,行業(ye) 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傳(chuan) 統光伏企業(ye) 是晶矽發電,漢能集團是薄膜發電,這方麵被普遍認為(wei) 是漢能的優(you) 勢。
薄膜相較於(yu) 晶矽來講,具有材料少、耗能少、可大麵積連續生產(chan) 、弱光響應良好等優(you) 勢,並可采用玻璃或不鏽鋼等低成本材料作為(wei) 襯底,以薄膜太陽能電池為(wei) 主要部件的光伏係統能夠很好地與(yu) 附著物一體(ti) 化。
根據新政策基調,光伏將迎來全麵競價(jia) 時代。除光伏扶貧和戶用光伏之外,其他商業(ye) 化項目都將參與(yu) 競價(jia) 。相比過去設定全年補貼規模,新政策將根據申報電價(jia) ,在一定的年度補貼總規模下,由市場本身確定補貼裝機規模。
從(cong) 競價(jia) 的範圍看,在地方層麵競價(jia) 與(yu) 全國層麵競價(jia) 的激烈程度自然會(hui) 有較大的差別。全國競價(jia) 實現後,企業(ye) 普遍會(hui) 將利潤做薄,光伏對補貼的依賴程度很有可能會(hui) 比較低,在度電成本方麵會(hui) 很有優(you) 勢。
而通過此次轉折、行業(ye) 整合後,伴隨光伏平價(jia) 上網項目及競價(jia) 項目的持續推進,國內(nei) 光伏市場有望恢複增長勢頭。
如此,漢能集團能否挺過行業(ye) 整合期,成為(wei) 關(guan) 鍵。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