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電梯製造商的一線員工數量在近年大減。以前,車間員工與(yu) 辦公室員工的數量比是6:4,現在則成了4:6。這一趨勢還在延續。這家企業(ye) 計劃用機器和人工智能取代所有的基礎性工作,累及包括維保員工、工廠圖紙設計、專(zhuan) 職報表業(ye) 務人員、合同評審團隊、地方HR在內(nei) 的崗位。盡管這家企業(ye) 聲稱需要新增不少數字化和新技術相關(guan) 的崗位。但根據人力資源主管的預計,企業(ye) 崗位未來5年的增減比例約為(wei) 1:5。
這是亞(ya) 太勞動力效能研究院在《勞動力管理調研報告》中走訪的一起案例。生產(chan) 車間中,處處可見的機械臂和自動化產(chan) 線,正是目前以席卷之勢占領就業(ye) 高地的機器人的縮影。從(cong) 電商倉(cang) 庫到汽車工廠,這一情形在製造業(ye) 中幾乎無處不在。《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19》顯示,中國已連續六年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工業(ye) 機器人應用市場。
將人類與(yu) 機器視作一場零和博弈未免有誇大之嫌,但人們(men) 的顧慮難以打消:大批機器加入勞動力大軍(jun) 會(hui) 激發數字化人才的需求,但正如案例中的情況,企業(ye) 對勞動力總體(ti) 量的需求或許仍呈下降趨勢。
報告支持了這一觀點,研究員在100多份線上定量問卷和20多場線下深度調研後預測稱,2025年中國製造業(ye) 所需就業(ye) 崗位將達到約1.5億(yi) 個(ge) ,較2019年增長約23%;但這其中35%的就業(ye) 崗位將由機器完成,人力勞動力較2019年反而減少了20%。
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也在逐步顯現。報告指出,隨著智能製造的趨勢推進,勞動密集型、智能分析性的勞動力會(hui) 大幅度減少,但是技術密集型勞動力則會(hui) 大幅增加。溝通管理型勞動力也會(hui) 小幅增加。
自動化的威脅在裝配生產(chan) 線蔓延,這聽上去令人氣餒。著有《變遷:未來的工作已出現》一書(shu) 的作者琳達·格拉頓就對未來的就業(ye) 前景很難感到樂(le) 觀。她表示,人類的自然本能是把頭埋到沙子裏,希望這不會(hui) 發生。“我們(men) 發現長期規劃很難,而做出那些長期來看對我們(men) 更有利、但短期來看很艱難的選擇就更難了。”
但她仍然建議稱,職場人需要注意新的重要技能可能會(hui) 是什麽(me) ,並不斷學習(xi) 獲得這些技能。那種三段式(教育、工作、退休)的職業(ye) 生涯業(ye) 已過時。她指出,“富有遠見並準備好嚐試是明智之舉(ju) ”,並建議將健康、人脈和教育列為(wei) 優(you) 先。
當人工智能開始從(cong) 實驗室走向更為(wei) 廣泛的應用時,取代部分的人類工作、提高生產(chan) 效能就已是題中之意。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人工智能和數字化將可能會(hui) 帶來更多人類目前還不理解的就業(ye) 現象,並從(cong) 製造業(ye) 向其他行業(ye) 蔓延。這是現代職場人需要麵臨(lin) 的挑戰。《赫芬頓郵報》聯合創始人兼總編阿裏安娜·赫芬頓在探討這一問題時給出的意見是,“具有無限的適應能力和無限的靈活性。”在這個(ge) 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時代,為(wei) 未來做好準備的唯一方法是“把變化視為(wei) 唯一的不變”。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