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3D新聞

成功打入聚變反應堆,3D打印打出了什麽

fun88网页下载 來源:科技日報2020-06-29 我要評論(0 )   

  近年來,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加深。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破解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局?  隨著...

  近年來,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加深。但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破解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局?


  隨著核技術日漸成熟,被譽為(wei) “人造太陽”和“人類終極能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或有可能為(wei) 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造福後代子孫。


  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就是氘和氚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產(chan) 生核聚變反應,並生成大量熱能用於(yu) 發電。


  近日,深圳大學陳張偉(wei) 和勞長石教授團隊與(yu) 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基於(yu) 3D打印一體(ti) 化自由設計和成形複雜多孔結構正矽酸鋰陶瓷件,有望替代傳(chuan) 統的微球床結構,成為(wei) 新一代產(chan) 氚器件,展現出重要應用前景。該成果已發表在《增材製造》雜誌上。


  “人造太陽”向終極能源再進一步


  自從(cong) 核反應被發現以來,人們(men) 就在不停地探索核能的有效利用。


  核能可以通過三種核反應釋放。其中,核裂變是指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比如原子彈爆炸;核聚變是指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合能,比如氫彈爆炸;核衰變是指原子核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因其通常是一個(ge) 緩慢的過程,釋放的能量量級也較低。


  目前,受控核裂變技術已經實現了商用化,全世界大約16%的電能是由核反應堆生產(chan) 的,有9個(ge) 國家的40%多的能源生產(chan) 來自核能。


  但核電站發電的安全風險始終是揮之不去的陰影。而且,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hui) 產(chan) 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能源專(zhuan) 家開始將目光投向核聚變。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可以在海水中得到,每升水約含30毫克氘。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變電站,每年耗氘量隻需304公斤,按此計算,全球海水中的氘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yi) 年。


  但是,氚幾乎不存在於(yu) 自然界,需要靠氦與(yu) 鋰陶瓷不斷催化反應生成。作為(wei) 磁約束聚變堆的一個(ge) 重要組件,固態產(chan) 氚包層是聚變能商業(ye) 化應用前需要解決(jue) 的核心問題之一。


  目前,各國科學家首選的氚增殖劑材料是正矽酸鋰(Li4SiO4),通行的方法是將正矽酸鋰陶瓷與(yu) 氦氣發生反應產(chan) 生氚。科學家將實現這一功能的陶瓷部件稱為(wei) 產(chan) 氚單元。


  傳(chuan) 統的鋰陶瓷產(chan) 氚單元一般是把正矽酸鋰做成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球,並將它們(men) 堆積起來,做成球床結構,微球之間的空隙可以注入氦氣。


  但是,這種產(chan) 氚單元的填充率有限,而且無法自由調控。此外,微球堆積產(chan) 生的應力集中,容易造成產(chan) 氚單元結構形變開裂等破壞,成為(wei) 球床結構和性能均勻穩定性的掣肘。


  一旦產(chan) 氚單元發生故障,將直接導致聚變反應堆無法平穩運行。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嚐試優(you) 化產(chan) 氚單元的結構。


  大膽創新3D打印解決(jue) 核心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2018年,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所陳張偉(wei) 和勞長石教授等人與(yu) 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另辟蹊徑,提出用3D打印正矽酸鋰陶瓷單元方法,研製一種全新結構的產(chan) 氚單元。


  但是,3D打印麵臨(lin) 的第一個(ge) 難題就是正矽酸鋰對環境特別敏感,極易與(yu) 水、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造成物相破壞,成為(wei) 偏矽酸鋰。


  “為(wei) 此,我們(men) 從(cong) 正矽酸鋰粉體(ti) 的存儲(chu) 、可打印的粉體(ti) 漿料的配製、打印工藝的實現到熱處理等過程中均針對環境變量進行了嚴(yan) 苛的約束與(yu) 把控。例如配製粉體(ti) 漿料過程就需要在充滿惰性氣體(ti) 的手套箱中進行,並且各類添加劑均為(wei) 不含水且不能與(yu) 正矽酸鋰產(chan) 生反應的有機溶劑材料。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漿料的配製和3D打印,能夠確保正矽酸鋰的物相穩定。” 陳張偉(wei) 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為(wei) 了讓正矽酸鋰粉體(ti) 漿料經過3D打印出來後,能夠迅速固化,就必須選擇合適的固化成形方式。


  “陶瓷3D打印有兩(liang) 種主要固化成形方式,一種光固化,另一種是粉末燒結或熔化。”陳張偉(wei) 說,粉末燒結是用高能量激光直接對陶瓷粉末進行高溫燒結,燒成所需的形狀,但是因為(wei) 溫度比較高,容易產(chan) 生開裂,而且精度可控性較差。而光固化不僅(jin) 開裂缺陷較少,打印精度較高,同時對多孔結構細節具有很強的把控能力。


  因此,科研團隊選擇了光固化的方式,並研發出一種光固化3D打印專(zhuan) 用高相純度正矽酸鋰粉體(ti) 漿料。


  陳張偉(wei) 介紹說:“我們(men) 在正矽酸鋰粉體(ti) 漿料中混合了經優(you) 選過的有機化學添加劑組分,以及小劑量的光敏添加劑,它對特定波長的光敏感,利用405納米紫外光對漿料進行照射,可以實現漿料的光聚合固化。”


  3D打印出來的結構件,再進行高溫燒結,在1050攝氏度的環境中燒製8-10小時實現瓷化,就能去除固化結構中的各種添加劑,且不再跟環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這些化學添加劑是以物理方式添加進去的,不會(hui) 對正矽酸鋰造成破壞。”陳張偉(wei) 解釋說道。


  采用這種方法打印出來的產(chan) 氚單元是一體(ti) 化無缺陷結構,經過測試,克服了球床填充率有限和應力集中引發的可靠性問題,其穩定性、力學性能比傳(chuan) 統微球結構提升2倍。


  3D打印出來的這種產(chan) 氚單元的產(chan) 氚效率也有望獲得大大提升。傳(chuan) 統的微球結構占空比最高為(wei) 65%,而3D打印可以根據需要在60%到90%之間靈活調整,正矽酸鋰的比表麵積也較微球結構得到大幅增加。


  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jia) ,認為(wei) 提出的3D打印技術在核聚變核心陶瓷部件的製造與(yu) 應用極具創新性。本研究在聚變堆應用方麵極具前景,將為(wei) 替代傳(chuan) 統球床陶瓷產(chan) 氚結構和推動托卡馬克核核聚變反應技術商業(ye) 化提供更多可能。


  3D打印還能為(wei) 聚變堆打什麽(me)


  雖然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men) 向著可控核聚變不斷努力。


  3D打印作為(wei) 一種新興(xing) 的先進製造方式,顛覆了傳(chuan) 統製造模式。3D打印技術可實現複雜結構一體(ti) 化成形,具有製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等特點,是複雜構件製造的重要創新方法。在聚變反應堆中,也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優(you) 勢。


  據陳張偉(wei) 教授介紹,此前,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所已與(yu) 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圍繞聚變堆第一壁CLF-1鋼構件的SLM工藝及其組織性能調控開展了係統工作,首次將非均質雙/多模組織設計思路引入到SLM成形高強韌RAFM鋼的開發,基於(yu) SLM工藝參數和掃描策略的優(you) 化,SLM成形CLF-1鋼兼具高強度與(yu) 高塑性,其綜合強韌性顯著優(you) 於(yu) 目前文獻報道的RAFM鋼。


  這項研究為(wei) 3D打印高強韌RAFM鋼的結構設計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促進聚變堆關(guan) 鍵部件組織性能可控的一體(ti) 化成型。


  另據媒體(ti) 報道,2018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已經利用3D打印技術實現聚變堆關(guan) 鍵部件——包層第一壁樣件的試製。


  研究人員以CLAM鋼為(wei) 原材料,打印出來的部件樣品尺寸精度符合設計要求,材料的致密度達到99.7%,與(yu) 傳(chuan) 統方法製備的CLAM鋼強度相當。同時,研究還發現3D打印的逐層熔化和定向凝固特性導致了不同方向上CLAM鋼組織和性能的差異,這種差異未來可以通過掃描方案優(you) 化和熔池形核優(you) 化等方式有效降低甚至消除。該研究表明,3D打印技術在聚變堆等先進核能係統複雜構件製造上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基礎科學的日新月異和3D打印技術的不斷變革與(yu) 創新,使人類工程探索充滿想象空間,未來聚變堆的各個(ge) 零部件全是由3D打印製造出來的也不是沒有可能。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