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益於(yu) 光伏產(chan) 業(ye) 鏈的大舉(ju) 擴產(chan) ,一些設備“鏟子股”迅速崛起並在資本市場上瘋狂掘金。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碳中和”目標落地,疊加高瓴資本入局,光伏無疑成為(wei) 資本市場最火爆的板塊之一。截至2020年12月30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對光伏設備“鏟子股”業(ye) 績、股價(jia) 漲幅情況梳理發現,前三季度光伏設備企業(ye) 業(ye) 績基本都呈現了增長態勢,且最高股價(jia) 飆升至約671元/股,最高漲幅達604.58%。
2021年1月7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賈銳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光伏設備板塊仍將受益於(yu) 整個(ge) 光伏行業(ye) 的增量市場,且受益於(yu) 矽片、電池和組件等領域的技術變革。
風口上的光伏“賣鏟人”
截至2019年,我國光伏設備的市場規模達到250億(yi) 元,同比增長13.6%,占全球市場規模的71.4%。
光伏設備行業(ye) 的快速發展與(yu) 光伏市場景氣度、行業(ye) 技術進步、行業(ye) 自動化與(yu) 智能化程度、設備國產(chan) 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guan) 。
2013年以來,我國光伏產(chan) 業(ye) 迎來黃金發展期。直至目前,我國的光伏行業(ye) 已形成了全球領先的全產(chan) 業(ye) 鏈競爭(zheng) 優(you) 勢,並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數據顯示,我國光伏多晶矽、矽片、電池和組件4個(ge) 環節在全球占比均超三分之二,最高達到97.2%。同時,截至2020年我國光伏累計裝機預計240GW,位居全球第一。
如此背景下,光伏設備市場快速崛起並壯大。天風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光伏設備的市場規模達到250億(yi) 元,同比增長13.6%,占全球市場規模的71.4%,全國光伏設備相關(guan) 企業(ye) 數量超200家。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國產(chan) 化設備已經成為(wei) 光伏企業(ye) 擴產(chan) 的主流選擇。相比國外設備,國產(chan) 化設備具備價(jia) 格低、生產(chan) 效率高、交貨周期短和服務快捷等優(you) 勢。
賈銳向記者表示:“2015年以來,我國國產(chan) 化光伏設備的多項指標大幅提升,目前整個(ge) 光伏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設備基本實現國產(chan) 化,像電池生產(chan) 設備的國產(chan) 化程度已接近100%。可以說,光伏設備在促進我國光伏產(chan) 業(ye) 降本增效進而實現平價(jia) 上網過程中起到了決(jue) 定性作用。”
不僅(jin) 如此,我國光伏設備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也明顯提高。
2020年12月,記者參觀天合光能的義(yi) 烏(wu) 210組件超級工廠了解到,相比以往車間,公司的全自動化車間每GW減少了約25%的工作人員,人工成本有效降低。此外,該工廠還建立了一整套的智能工廠解決(jue) 方案以及智能製造數據中心,可監控生產(chan) 基地設施生產(chan) 狀況等。
而事實上,驅動光伏設備市場快速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是技術進步。
過去10年裏,以金剛線切割、PERC電池、半片、多主柵和大尺寸矽片等為(wei) 代表的新技術突破,催生了設備新需求。
例如,在矽片環節,近些年光伏市場金剛線切割已取代了砂漿切割技術,設備更換為(wei) 金剛線切片機;在電池環節,從(cong) 傳(chuan) 統的鋁背場電池(AI-BSF)過渡到新一代常規技術發射極鈍化和背麵接觸電池(PERC),也新增了氧化鋁鍍膜設備和激光開槽設備;在組件環節,多主柵技術和半片技術的應用提升將刺激串焊機、激光劃片機的需求增長。
目前我國在矽片、電池和組件生產(chan) 製造等環節湧現出一些代表性設備企業(ye) ,並形成了一定的競爭(zheng) 格局。例如,矽片環節設備生產(chan) 商包括連城數控、晶盛機電、上機數控、高測股份和京運通等;電池環節設備生產(chan) 商包括邁為(wei) 股份、捷佳偉(wei) 創、帝爾激光等;組件環節設備生產(chan) 商包括先導智能、奧特維、金辰股份、京山輕機和小牛等。
資本市場“瘋狂”
2020年僅(jin) 光伏矽片、電池和組件的產(chan) 能規劃便超900GW。
隨著光伏市場飛速發展,不少光伏設備商在近幾年紛紛登陸A股資本市場。
據記者統計,除卻晶盛機電、先導智能和京運通等較早上市的企業(ye) ,2017年以來上市的矽片、電池和組件等環節的設備企業(ye) 包括上機數控、金辰股份、捷佳偉(wei) 創、邁為(wei) 股份、羅博特科、蒂爾激光、高測股份、奧特維等。
不僅(jin) 如此,有消息稱,位於(yu) 新三板精選層的連城數控(隆基股份矽片相關(guan) 設備供應商)也正為(wei) 轉板A股做準備。
2020年,擴產(chan) 仍是光伏行業(ye) 的關(guan) 鍵詞。業(ye) 內(nei) 統計,2020年僅(jin) 光伏矽片、電池和組件的產(chan) 能規劃便超900GW。隨之,光伏設備企業(ye) 實現了業(ye) 績與(yu) 股價(jia) 齊飛,並在資本市場上賺足了眼球。
記者梳理發現,2020年前三季度,前述設備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和淨利潤多數呈現增長態勢。其中,像上機數控、邁為(wei) 股份、捷佳偉(wei) 創和金辰股份歸屬於(yu) 母公司股東(dong) 的淨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為(wei) 125.56%、49.47%、45.52%和31.96%。
而從(cong) 股價(jia) 方麵看,記者粗略統計,2020年初~12月30日,上機數控、邁為(wei) 股份、捷佳偉(wei) 創、金辰股份和京運通等光伏設備企業(ye) 的股價(jia) 漲幅分別達604.58%、376.31%、264.96%、106.91%和228%。其中,邁為(wei) 股份股價(jia) 飆升至約671元/股,成為(wei) 目前A股光伏設備圈的“茅台”。
值得關(guan) 注的是,作為(wei) 年度漲幅最高的光伏設備企業(ye) ,上機數控自2019年從(cong) 矽片設備領域拓展至單晶矽生產(chan) 業(ye) 務,並成立子公司弘元新材(包頭)有限公司,其資產(chan) 和效益同步攀升。臨(lin) 近2020年末,上機數控接連斬獲大單,與(yu) 天合光能、阿特斯和東(dong) 方日升等企業(ye) 簽訂的合同金額合計高達250億(yi) 元。
而作為(wei) 光伏電池設備代表企業(ye) ,邁為(wei) 股份和捷佳偉(wei) 創的成長受益於(yu) PERC電池時代的需求爆發,並因致力於(yu) 研製未來新一代N型光伏電池HJT設備等,當下備受資本市場追捧。
記者還注意到,二級市場上多個(ge) 設備個(ge) 股還出現了諸多機構身影。東(dong) 方財富平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邁為(wei) 股份的持股機構近50家,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機構持股則高達144家;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捷佳偉(wei) 創的持股機構達100家,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機構持股則高達297家。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邁為(wei) 股份、上機數控、捷佳偉(wei) 創等股價(jia) 漲勢凶猛的設備企業(ye) ,也出現了高位減持現象。
記者注意到,邁為(wei) 股份的相關(guan) 減持公告貫穿2020年全年。其中,2019年12月以來,持股5%以上的股東(dong) 蘇州金茂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業(ye) 投資企業(ye) (有限合夥(huo) )、吳江東(dong) 運創業(ye) 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浩視儀(yi) 器科技有限公司減持合計套現數十餘(yu) 億(yi) 元。
繼2020年接連減持後,上機數控在2021年1月7日繼續發布減持公告,稱公司監事杭嶽彪、副總經理王進昌從(cong) 2021年1月28日起6個(ge) 月內(nei) 以集中競價(jia) 減持方式分別減持不超過51200股。而杭嶽彪和王進昌在過去12月內(nei) 已分別減持68200股。
成長空間幾何?
未來光伏設備的需求隨著大尺寸矽片和HJT的爆發還將持續增加。
毫無疑問,我國“碳中和”目標指引下,光伏應用市場規模將再次迎來爆發性增長。在資本市場上,光伏板塊被貼上了高成長標簽,當然光伏設備企業(ye) 亦將受益。
不少投資機構紛紛看好大尺寸矽片和HJT電池技術進步帶給設備企業(ye) 的增長。
天風證券機械高級分析師崔宇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認為(wei) ,未來光伏成本還有持續下降的空間。在降成本的過程當中,設備是至關(guan) 重要的環節。同時,未來光伏設備的需求隨著大尺寸矽片和HJT的爆發還將持續增加。
PV Infolink預測,2021~2025年182mm矽片市占比將分別達到25%、38%、41%、37%、30%;210mm及以上矽片市占比將分別達到18%、32%、43%、58%、60%。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基於(yu) 182mm和210mm矽片的電池組件將成市場主流。
據介紹,對於(yu) 2020年新建產(chan) 能而言,2020年新擴產(chan) 的項目多數采用210mm設備,向下兼容182mm等尺寸。矽片尺寸從(cong) 166mm迭代為(wei) 182mm和210mm,矽片環節拉晶爐、切片機設備需要改造或更換,同時電池和組件相關(guan) 設備也需要更新。
不過,對於(yu) 電池技術何時能從(cong) PERC電池過渡到HJT電池?賈銳告訴記者,目前而言,PERC電池及PERC+電池仍是光伏電池領域的主流,其市場壽命至少仍可以支撐3~5年,故事遠遠沒講完。相較而言,HJT仍是小眾(zhong) 市場,目前市場上擴產(chan) 的消息不少,也是資本市場追逐的風口,但是實際落地產(chan) 能並不多,單純做異質結還無法做到良好的贏利。他還表示,掣肘HJT市場化的主要是成本問題,盡管投資成本在降低,但是現階段性價(jia) 比優(you) 勢不突出。
“目前我國尚沒有成熟的HJT產(chan) 線,現在用的也都是試驗線,在良率等方麵存在不少問題。”一個(ge) N型電池企業(ye) 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原來有投資HJT電池技術的企業(ye) ,目前也轉型做了PERC電池,虧(kui) 不起。
因此,在賈銳看來,像光伏電池設備企業(ye) 的增長空間,更多來自基於(yu) PERC電池技術的設備增量市場,HJT等設備市場相關(guan) 進展仍待觀察。同時,受益於(yu) 大尺寸矽片迭代,矽片、電池和組件環節的設備商也將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從(cong) 2020年下半年以來,N型電池TOPcon的聲量也逐漸升高,該電池生產(chan) 線可實現當下PERC產(chan) 線基礎上的升級改造,電池設備同樣將從(cong) 中受益。有消息稱,隆基股份在寧夏投資的年產(chan) 3GW單晶電池項目便是采用該電池技術方向,不過該公司並未透露細節。
當然,一線電池和組件企業(ye) 在TOPcon和HJT技術方向上均有研究儲(chu) 備。記者注意到,近期捷佳偉(wei) 創募資25億(yi) 元,用於(yu) 超高效太陽能電池裝備產(chan) 業(ye) 化項目、泛半導體(ti) 裝備產(chan) 業(ye) 化項目、先進半導體(ti) 裝備研發項目等。其中,超高效太陽能電池裝備產(chan) 業(ye) 化項目主要圍繞HJT和PERC+/TOPcon新技術。
此外,隨著我國半導體(ti) 行業(ye) 迎來發展黃金期,半導體(ti) 設備也成為(wei) 以光伏設備為(wei) 主營業(ye) 務的企業(ye) 的重要布局方向。除上述捷佳偉(wei) 創外,晶盛機電、連城數控和北方華創等設備企業(ye) 均在光伏和半導體(ti) 領域雙布局。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