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北上的湘江,在湖南省株洲市區拐了一個(ge) 彎,由北折向西。
湘江灣北側(ce) ,是株洲市石峰區田心街道,這裏如今奔騰著另一條“大江”——周邊5公裏範圍內(nei) ,布局著電力機車所有零部件的生產(chan) 企業(ye) 。
2019年,株洲軌道交通裝備產(chan) 業(ye) 集群總產(chan) 值達1250億(yi) 元,國內(nei) 市場占有率連續6年保持第一。放眼湖南,已形成集研發設計、生產(chan) 製造、售後服務、物流配套於(yu) 一體(ti) 的完整的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集群,電力機車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20%。
這一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集群是怎樣形成的?
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
從(cong) 熟悉的軌道交通“跨界”到激光領域才一年多時間,“90後”楊帆對產(chan) 業(ye) 鏈的理解又深了一步。
“高鐵、動車維保檢修時,輪軸、電機上累積了大量油汙、氧化膜,用傳(chuan) 統方法清洗難度大、易損傷(shang) 。”楊帆原來在當地一家軌道交通企業(ye) 工作,聽說過“激光清洗”這一新技術,但具體(ti) 如何操作卻摸不著頭腦,“懂軌道交通的人不懂激光,懂激光的人不懂軌道交通。”靠企業(ye) 單打獨鬥,難以突破。
兩(liang) 塊好鐵,熔不成一爐好鋼,這正是坐落在株洲的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要突破的難題。2019年,這個(ge) 由12家交通產(chan) 業(ye) 龍頭企業(ye) 、頂尖科研機構聯合組建的創新平台,針對行業(ye) 內(nei) 的關(guan) 鍵性共性難題,展開技術攻關(guan) 、新產(chan) 品試製。
2019年6月,創新中心成立激光先進製造研究所,楊帆加盟其中。他和同事一起創建激光清洗實驗室,開發出激光清洗裝備,銷售訂單已近千萬(wan) 元。
在創新中心,和激光技術同步實現突破的,還有機車自動駕駛相關(guan) 核心部件等10餘(yu) 項關(guan) 鍵共性技術。“瞄準產(chan) 業(ye) 鏈需求,設定技術研發路線圖,推動技術突破;反過來,技術突破又催生新的市場需求,驅動著產(chan) 業(ye) 鏈高質量發展。”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主任李林說。
中低速磁懸浮列車貼地“飛行”,“智軌”列車先後在多個(ge) 城市落地,高性能聚酰亞(ya) 胺薄膜等高端新材料應用廣泛……如今的湖南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迸發出強大的協同效應。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引發鏈式反應
2020年8月,國產(chan) 首艘油電混合大型濱海觀光船“大灣區一號”首航,船上的永磁同步發電機比傳(chuan) 統電機體(ti) 積小30%,重量輕35%,而動力更強;2020年10月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hui) 上,被稱為(wei) “海上電機巨無霸”的12兆瓦中速永磁風力發電機亮相;10月底,國家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zhuan) 項——時速400公裏跨國互聯互通高速動車組下線,其核心動力裝備就是由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研製的TQ—800永磁同步牽引電機。
船舶、風電、高速列車,看似不相關(guan) 的3個(ge) 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品,指向同一個(ge) 關(guan) 鍵技術——永磁技術。
“簡單說,傳(chuan) 統電機的磁場需要由電流產(chan) 生,永磁電機靠的是注入永磁體(ti) 產(chan) 生磁場。”在中車株洲電機研究院產(chan) 品研發中心副主任晏才鬆看來,關(guan) 鍵技術突破,常有“一通百通”的效果,“突破一個(ge) ,撬動一批,就像核裂變的鏈式反應一樣。”
永磁技術輕量、小巧、節能,符合動力牽引技術的發展方向,十幾年來中車株洲電機一直認準這一方向猛攻關(guan) 鍵核心技術,建立技術體(ti) 係與(yu) 標準體(ti) 係,產(chan) 業(ye) 化應用也走上了快車道。
“目前,我們(men) 的電機技術在風電、電網等領域的產(chan) 值,已經反超軌道交通,這是最初沒有想到的。”晏才鬆說。
核心技術的突破,成為(wei) 企業(ye) 尋找新市場的關(guan) 鍵。中車株洲電機僅(jin) 在風電領域,2019年產(chan) 值就達60多億(yi) 元。
製造業(ye) 龍頭舞動,新業(ye) 態乘勢而上
“機器視覺”“智慧運維”“預測性維修”,即便對很多老軌道交通人來說,這些名詞都有些陌生。
“這些新概念背後的新產(chan) 業(ye) ,是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未來布局的重要領域。”國創中心工業(ye) 智能研究所技術人員劉淑麗(li) ,從(cong) 事智能運維係統研發,“對於(yu) 鐵軌上的車輛,有日檢、周檢等定期檢查。有時檢修日期沒到就損壞了,有時則是多個(ge) 檢修周期內(nei) 都沒有發現損壞。”
現在,通過車載傳(chuan) 感器等技術,可以對關(guan) 鍵零部件進行實時動態跟蹤,實現在零部件損壞之前,準確定位故障,按需製定維修方案,提高車輛使用壽命和效率。在上海地鐵18號線、長株潭城際動車組上,這樣的智慧運維係統已在測試運行中。
在株洲市工信局二級調研員周文軍(jun) 看來,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要發展,必須延伸產(chan) 業(ye) 鏈,發掘前後端的價(jia) 值鏈。“據測算,裝備製造隻占據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整個(ge) 價(jia) 值鏈的15%至20%。拿地鐵來說,前端設計、項目施工,後端運營、維保、培訓,是產(chan) 業(ye) 大頭。”
發掘前後端領域,提升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湖南軌道交通企業(ye) 瞄準工業(ye) 互聯網。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聯合當地其他幾家軌道交通行業(ye) 龍頭企業(ye) ,打造了麵向軌道交通行業(ye) 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智軌雲(yun) ”。“這不僅(jin) 實現了自身的數字化轉型,還搭建出可複製可推廣的軟件生態係統,為(wei) 全行業(ye) 賦能。”株洲市工信局智能製造中心主任雷學文說。
雷學文介紹,為(wei) 促進產(chan) 業(ye) 鏈新業(ye) 態成熟,株洲以“鏈長製”為(wei) 抓手,市委書(shu) 記擔任鏈長,政府機構、市場主體(ti) 和科研院所的相關(guan) 負責人分別擔任副鏈長,協同發力服務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發展,統籌推進產(chan) 業(ye) 鏈重大工作。
如今,湖南的軌道交通產(chan) 業(ye) ,形成了主營業(ye) 務收入百億(yi) 元級企業(ye) 作龍頭、10億(yi) 元級企業(ye) 作支撐、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大量集聚的協同發展格局。圍繞龍頭製造業(ye) ,總包、運維、檢測、軟件、金融等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正蓬勃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