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境新聞

“碳中和”催生新機遇光伏產業數字化進程或將加速

星之球科技 來源:全國能源信息平台2021-03-23 我要評論(0 )   

對於(yu) 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行業(ye) 來說。光伏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wei) 我國在能源行業(ye) 可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光伏和風電受碳中和政策的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的提出,對...

對於(yu) 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行業(ye) 來說。光伏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wei) 我國在能源行業(ye) 可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光伏和風電受碳中和政策的影響。

碳達峰、碳中和的提出,對於(yu) 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行業(ye) 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可以說,實現碳中和、優(you) 先發展非化石能源,已經成為(wei) 我國能源發展頂層設計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各行業(ye) 也在在不斷探索能源產(chan) 業(ye) 新發展趨勢與(yu) 解決(jue) 方案。

在近日召開的智能光儲(chu) 設計研討會(hui) 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要實現碳達峰目標必須解決(jue) 三大矛盾,即:解決(jue) 發展和減排的矛盾;解決(jue) 好近期和中期、長期的矛盾;解決(jue) 好轉型和安全的矛盾。“總的來說就是,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候不能影響經濟發展,這樣就需要我們(men) 在科學技術發展方麵、在數字化支撐方麵做更多的工作。”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2021年是風電和光伏實現全麵平價(jia) 的首年,由於(yu) 風電、光伏行業(ye) 產(chan) 業(ye) 鏈節點多、體(ti) 量大,其技術迭代和規模化效應仍然有較大增長潛力。長期來看,光伏和風電受碳中和政策的影響,將共同成為(wei) 我國非化石能源發展的主力。

在國家長期政策引導和市場扶持的驅動下,光伏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wei) 我國在能源行業(ye) 可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並且有希望達到戰略複興(xing) 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此前有媒體(ti) 報道,目前我國光伏產(chan) 業(ye) 在製造業(ye) 規模、產(chan) 業(ye) 化技術水平、應用市場拓展、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等方麵均位居全球前列。

“十三五”期間,光伏行業(ye) 得到持續發展。數據顯示,2016-2020年,全國光伏累計新增裝機約2.07億(yi) 千瓦。2020年,全國光伏裝機容量2.53億(yi) 千瓦,同比增長24.1%,比上年同期增長6.7個(ge) 百分點。

在談到光伏產(chan) 業(ye) 未來的變化時,華為(wei) 數字能源產(chan) 品線總裁周桃園告訴記者,第一、,光伏電站的核心訴求從(cong) 降低LCOE轉向降低LCOE與(yu) 提升並網能力並重;第二,光伏平價(jia) 走向光儲(chu) 平價(jia) ,傳(chuan) 統儲(chu) 能必然走向智能儲(chu) 能;第三,綠電,必然走向千行百業(ye) ,千家萬(wan) 戶。“零碳發電、零碳數據中心、零碳網絡、零碳家庭,這些都最終將構成一個(ge) 零碳地球。”

據記者了解,自2013年始,華為(wei) 數字能源聚焦電力電子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融合創新。“‘碳中和’的影響極為(wei) 廣泛,不僅(jin) 推動生產(chan) 方式的改變,同時也是生活方式的革命。光伏與(yu) 農(nong) 牧漁、通信、交通、醫療、教育、商場、工商業(ye) 製造等各行各業(ye) 都在融合。”周桃園坦言,能源結構加速轉型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將驅動能源產(chan) 業(ye) 進入一個(ge) 大時代,華為(wei) 未來將持續加大投資。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一致認為(wei) ,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我國光伏產(chan) 業(ye) 成長迅速,成本下降和產(chan) 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大力發展風電、光伏、儲(chu) 能為(wei) 一體(ti) 的光儲(chu) 充能源生產(chan) 和利用形式,將在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以及能源結構轉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