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科技部的消息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有望達到8%左右,將進一步鼓勵科學家從(cong) 真正的科學問題出發,勇闖創新“無人區”。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的源頭,其水平決(jue) 定了一個(ge) 國家科技創新的底蘊和後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

經費從(cong) 哪來?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說,增加我國基礎研究方麵的投入,一是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投入,二是引導企業(ye) 和社會(hui) 力量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十三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19年達到1336億(yi) 元,占全社會(hui) 研發支出的比重首次突破6%,預計2020年超過1500億(yi) 元。
經費持續增長,基礎研究將如何發力?葉玉江說,一方麵麵向世界科學前沿,勇攀科學高峰,另一方麵,“十四五”期間要下更大力氣,更加重視凝練解決(jue) 生產(chan) 實踐中的科學問題,引導更多科學家開展目標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解決(jue) 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難題。
“如果提不出真正有意義(yi) 的科學問題,就不可能有理論和方法的創新,更不會(hui) 產(chan) 生重大的科學成果。”葉玉江說,加強基礎研究,要鼓勵科學家從(cong) 真正的科學問題出發,形成原創課題,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
據介紹,科技部接下來將製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2030)》,做出係統部署和安排。其中包括進一步優(you) 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支持新興(xing) 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的發展,特別是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在前沿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同時,製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強化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ti) 係。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打造體(ti) 係化的戰略科技力量。
此外,還要改革完善基礎研究的體(ti) 製機製,特別是建立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jia) 值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導向,支持廣大科研人員勇闖創新“無人區”。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